《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峰會當地時間11月10日在巴西貝倫開幕。美國《歐亞評論》網站10日刊發地緣戰略分析師、國際事務專欄作家伊姆蘭·哈立德博士題為《中國2035氣候規劃引領COP30進程》的文章。
文章説,當全球領導人即將齊聚巴西貝倫參加COP30之際,世界氣候治理再次站在十字路口。科學警訊振聾發聵,政治意願卻仍參差不齊——在此背景下,中國最新氣候承諾及其蓬勃發展的綠色經濟,正以清晰的戰略引發國際關注。
文章分析説,上月公佈的中國2035年新氣候目標勾勒出具體路線圖:溫室氣體排放減少7%-10%、非化石能源佔比超30%、風光發電裝機達2020年6倍,同時提升森林蓄積量、推動新能源汽車成為市場主流。這些可量化、分領域、有時限的指標,恰與全球氣候行動新階段形成戰略同步。
反觀美國,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協定》、停止對發展中國家氣候援助,在國內力推油氣勘探甚至開放阿拉斯加北極保護區鑽井。
作者分析認為,世界兩大經濟體之間的這種分歧不僅僅是政策問題。它反映了兩種根本不同的全球化、發展和責任的方式。中國將應對氣候變化視為引領新興産業發展、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和重塑國內經濟的機會。至少目前來看,美國將氣候承諾視為對其能源主權的約束。
文章坦言,中國的綠色轉型仍面臨挑戰:煤炭在能源結構中尚存,平衡發展與生態仍需攻堅。但發展軌跡已然明晰:“十五五”規劃建議將深化創新投資、擴大可再生能源規模,使氣候目標深度融入國家發展戰略。這種系統性變革思維尤為可貴:氣候政策被織入産業規劃、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的“綠色絲綢之路”等國際協作,彰顯“氣候行動必須全球協同、包容共贏”的認知。
當然,氣候外交並非零和博弈。歐盟仍在發揮建設性作用,美國地方政府也保持氣候承諾。但美國聯邦政府缺席COP30,中國卻正在採取實際行動。隨著COP30的開始,問題不再是中國是否做得夠多,而是其他人是否願意匹配中國的速度、規模和認真程度。氣候危機需要集體行動,但領導力至關重要。
COP30成敗關鍵在於能否超越承諾、落實資源、彌合分歧。中國立足國內轉型與國際協作的氣候治理框架,雖非完美但兼具雄心與實效,值得各國借鑒。當世界齊聚貝倫時,需要的不僅是宣言——更需要實踐範例。而此刻,中國正在提供這樣的範例。
編譯 | 楊瓊
簽審 | 張晗
監製 | 鄒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