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部上海統戰部-進博會廣告_fororder_268bf34b48850d8ec5b9871397992720
首頁 > 滾動 > 正文
臺青:我家的族譜與紀錄片《國土重光》的歷史對話(兩岸觀察)
2025-11-11 13:48:43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陸華宇

  當AI技術復原的1945年10月25日台北公會堂場景在螢幕上亮起,當“台灣光復了”的宣告穿越八十年時光回蕩在耳畔,我不禁想起父親常做的事——他總捧著那本藍色布封面、清朝年代的手抄本薛家族譜,雖然族譜的邊角早已被磨出卷邊,卻被父親一直視若珍寶。父親經常告訴我:“咱薛家的根在大陸,是從泉州渡海來的台灣。”六集紀錄片《國土重光——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用鐵證如山的史料與震撼人心的敘事,完成了一次跨越時空的歷史對話。而父親手中的族譜,恰是這兩岸同根同源最鮮活的注腳,讓我對“國土重光”四個字背後的重量,有了遠超旁人的切身感悟。

  紀錄片開篇的歷史回溯給我帶來了直擊心靈的衝擊。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現場的黑白影像,與我曾無數次眺望的台灣海峽湛藍海水形成強烈對比。“割讓台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遼東半島給日本”的文字,不僅是清政府的屈辱印記,更是刻在每一位中國人心上的一道傷痕。但紀錄片並未止步于展現苦難,而是將鏡頭對準了那些挺身而出的脊梁——汪春源帶動的“公車上書”裏,有士人“與其生為降虜,不如死為義民”的吶喊;丘逢甲領導的反割臺鬥爭中,有“願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願拱手而讓臺”的悲壯;莫那・魯道發動的霧社起義中,有少數民族同胞以血肉之軀對抗殖民暴政的決絕。這些散落于歷史長河中的抗爭故事,被紀錄片串聯成線,清晰地告訴我們:台灣同胞的抗日鬥爭從未停歇,台灣同胞心向祖國的民族情懷從未斷絕。

  最令我動容的,是紀錄片中首次披露的珍貴史料。美國國會圖書館保存的1943年12月1日《開羅宣言》新聞公報原件,用鐵一般的資料和歷史事實證明台灣回歸中國不容篡改和質疑。這讓我立刻聯想起我家那本藍色布封面、清朝手抄本族譜開篇“源自閩地,根系中華”的題字,宏大的歷史與微觀的家史在此刻完美契合;台灣抗日誌士林正亨重傷後寫給母親的家信,字裏行間既有“為國盡忠”的堅定,又有“未能盡孝”的愧疚。讓我憶起父親所説,薛家先祖渡臺後每逢清明必遙祭泉州祖地的規矩;更想起老爸老媽特意來大陸旅遊的經歷,他們沿著長江走過許多城市,還來到我現在居住的湖北,在黃鶴樓前合照留念。看到93歲高齡的台灣義勇隊少年團團員劉惠敏現場哼唱的“欲救台灣必先救祖國”的隊歌,更讓我在心中握緊了父親手中那本邊角早已被磨出卷邊的族譜——咱們薛家世代相傳的“不忘故土”的家訓,與這份信念何其一致。這些細節打破了歷史的隔閡,讓我清晰看到:我們台灣同胞的根始終在大陸,台灣的命運從來都與祖國緊密相連。

  紀錄片採用的歷史與現代雙線敘事手法,更讓歷史照進了我的現實生活。當鏡頭從台灣義勇隊的抗戰歷史切換到今日兩岸青年共同祭奠抗日先烈的場景;當AI復原的丘逢甲與當代臺胞隔空“對話”,一種跨越時空的民族認同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紀錄片清晰地揭示:台灣光復是二戰勝利的必然成果,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的結果,更是戰後國際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不僅是對歷史真相的還原,更是對“台獨”勢力扭曲歷史的有力駁斥。正如紀錄片中專家所言,台灣與大陸同根同源的歷史事實,不會因任何謊言而改變;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民族情感,不會因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行徑而割裂。對於這一點,我深信不疑。

  清代學者龔自珍曾説“欲亡其國,先滅其史”。《國土重光》這部紀錄片的價值,在我看來正是守護歷史。它用日本國會圖書館館藏的日本軍官樺山資紀的日記揭露了日本覬覦台灣的野心,用《恢復台灣同胞國籍令》檔案證明台灣同胞的民族氣節。而當鏡頭掃過台灣光復後臺胞祭祖、拜謁中山陵的盛況時,我不禁在心中翻開那本藍色布封面的族譜。父親曾告訴我,台灣光復後家族往來書信裏總提起“要記牢泉州祖地”,這份對根的牽掛,讓“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不再是抽象的詞彙,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家族記憶。這些無可辯駁的史實與家史,共同構成了反對“台獨”分裂行徑的堅實根基,也讓“中國終將統一、也必將統一”的歷史大勢,在我心中愈發清晰。

  走出螢幕裏的歷史時空,台灣海峽的浪濤聲仿佛仍在耳邊,父親捧著那本薛家族譜的身影,以及父母在黃鶴樓前合照時的笑容也愈發清晰。觀看《國土重光》,讓我們兩岸同胞共同感受和平來之不易,更讓我們堅信,只要兩岸同胞銘記共同歷史、堅守民族大義,就一定能挫敗任何形式“台獨”分裂圖謀。今後,我會鄭重接過父親手中的薛家族譜,把紀錄片裏的歷史、族譜中的故事一同講給下一代。這便是對那段崢嶸歲月最好的告慰,也是對父親教誨、父母期盼、兩岸同胞共同心願的最堅定的傳承。(作者:薛穎穜)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