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新思想引領新征程·非凡“十四五”】大科學裝置建設全面提速 築牢科技強國基石
2025-11-14 00:40:16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央視網編輯:胡君顏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大科學裝置是推動科技創新、建設科技強國的利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學技術要打頭陣,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十四五”期間,我國大科學裝置建設全面提速,已形成較為完備的科技基礎設施平臺體系,在推動重大原始創新、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正逐漸成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牢固基石。

近日,我國第四代先進裂變核能系統——釷基熔鹽實驗堆在甘肅武威首次實現堆內釷-鈾轉化,打破了傳統核電對鈾燃料的依賴,為核裂變能發展開闢了全新賽道。

杭州西湖之畔,全球容量最大的超重力離心機不久前正式啟動,2026年底全部建成後,將為重大工程防災減災、新材料研發等提供關鍵支撐。

合肥未來大科學城,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正在同步進行關鍵部件研製和主體工程總裝,計劃2027年底建成,將首次在國際上驗證演示核聚變發電。

“十四五”以來,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全速推進,聚焦基礎研究,正不斷夯實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根基。“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適度超前佈局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提高共享水準和使用效率。

過去五年,我國始終將創新置於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續推動科技基礎設施和條件平臺建設,目前在建和運行的大科學裝置已超過65個;20個國家科學數據中心數據總量比“十三五”末期增長5倍;31個國家庫資源保有量穩步提升。

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推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確立了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奮鬥目標。“十四五”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考察關心我國大科學計劃、大科學工程、大科學中心的建設與發展,明確指出,要科學規劃佈局前瞻引領型、戰略導向型、應用支撐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強化設施建設事中事後監管,完善全生命週期管理,全面提升開放共享水準和運行效率。

“十四五”期間,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屢創新高,基礎研究經費達2497億元,較2020年增長超70%。科技自立自強步伐加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迎來快速發展期,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等一批重大設施相繼建成驗收,並在北京懷柔、上海張江、粵港澳大灣區等多地形成了大科學裝置集群,成為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原始創新策源地。在上海天文臺,射電望遠鏡干涉觀測網已完成嫦娥五號、嫦娥六號等測定軌任務,此刻正在為4000多萬公里之外的天問二號精準導航。

“十四五”期間,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牽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一批重大原創成果不斷産出。

“中國天眼”(FAST)發現脈衝星數量目前已超過1150顆,並取得多項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成果。

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新增採集、保藏各類野生生物種質資源4100多種,在瀕危物種保護、農作物改良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撐。

依託“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器,我國發起“全球深淵深潛探索計劃”,已完成對全球9條6000米以下深淵的系統調查。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加快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産力。突出國家戰略需求,部署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加強基礎研究戰略性、前瞻性、體系化佈局。

面向未來,我國將逐步建成佈局完整、技術先進、運行高效、支撐有力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體系。以國之重器為基石,以科技創新為引擎,中國正朝著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穩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