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浙江         共同富裕      |      數字浙江     |      直觀中國      |      長三角      |       看浙裏        
“星期天工程師”有了升級版 他們為慶元帶來哪些新變化
2022-06-14 10:42:43來源:浙江新聞編輯:賈曉茹責編:趙銀平

  小山城的崇山峻嶺間,瑩白的雲霧浮動在鄉間林路上,煙雨迷蒙,滿眼青翠。這裡是地處浙閩兩省交界地帶的慶元縣。曾經,“深僻幽阻,舟車不通”成為山城發展的瓶頸,也成為人才引進的一大難點。

  如何讓人才走進山區小城,為鄉企“輸血”、為民生“供氧”,實現山區縣高品質發展?本著“不為我所有,但為我所用”的用人理念,慶元自2017年起打造柔性引才政策,廣泛吸納與當地發展密切關聯領域的“星期天工程師”。

  “去年,在原有基礎上,我們啟動了‘星期天工程師’柔性引才升級版。”慶元縣委組織部人才科科長吳瑤斌介紹道。2021年5月起,結合不同領域和層次的引才需求,慶元縣組合推出“星期天設計師”“星期天規劃師”“星期天工程師”三大品牌,突破了以往“星期天工程師”單一服務、單線作戰、單打獨鬥的局面,這種“組團式”柔性引才模式實現引才數量“指數增長”,服務能力“指數提升”。

  柔性引才升級版實行一年來,給山城帶來了哪些變化?近日,跟隨“三師”的腳步,我們翻山越嶺,見證他們的“雙城記”。

“星期天工程師”有了升級版 他們為慶元帶來哪些新變化_fororder_1

朱錦輝在門診為病人看診。 受訪者供圖

  披星而來踏月而歸

  依託優質資源建立人才優勢

  從杭州浙大二院解放路院區趕到慶元縣人民醫院,440公里路途,高鐵轉汽車需要四個多小時。

  週日淩晨,我們在縣人民醫院門口見到了浙大二院肝膽胰外科主任醫師、“星期天設計師”朱錦輝。“白天杭州那邊臨時有其他工作安排,只能改簽到晚上八點十分的高鐵過來。”似是習慣了步履不停,朱錦輝推了一下鼻樑上的眼鏡,敲了敲有些酸痛的後腰,匆匆和我們打過招呼以後,便同一旁的對接醫生吳爐忠商量起第二天的看診和手術。

  “我晚上一般就住醫院的專家樓,比起酒店路上花的時間能少點。”朱錦輝往院區走去,回頭向我們解釋道。淩晨1時,小縣城一片寂靜,朱錦輝緩步走進住處,腳步聲在夜色中被無限放大,燈光拉長了他有些疲憊的背影。

  週日早上7時40分,“在食堂吃飯了,很快可以去病房。”朱錦輝給普外科副主任醫師吳爐忠發來一條微信。“有一個老病人,上周就打電話問什麼時候能過來復診。”吳爐忠低頭回復著微信,“趁著術前準備的間隙,朱主任會來門診看一下。”

  圍繞教育、醫療等城市基礎設施,“星期天設計師”的工作聚焦美麗城市建設,為縣城基建提供“設計方案”。

  “我選擇成為‘星期天設計師’寄託了自己的初衷,希望不只能在診療和手術技術上給當地一些指導,而且要給他們提供一份宏觀的學科設計改造方案,比如亞專業的分科、多學科討論機制等。”朱錦輝來之前,慶元縣人民醫院只有一門大外科,“只有一門大的外科對醫院和醫生的發展都是不利的,所以我來了以後對外科進行了亞專業細分,分成肝膽胃腸外科、泌尿外科和甲乳外科等。”為了幫助突破外科關鍵診療技術瓶頸,朱錦輝為人民醫院提供了一份“外科設計方案”。

  “今天一共四台手術,兩台全腹腔鏡下胃癌根治術,時間會比較久。”看完兩個病人,朱錦輝起身帶我們穿過門診大樓前往院區病房的手術室,這裡也是他在慶元的週末待得最久的地方。

  緊盯著監視器裏採集到的內部影像,朱錦輝有條不紊地尋找病灶進行手術,不時和一旁的醫生介紹著手術技巧。手術的這套設備也是他作為“星期天設計師”的成果,“相比纖維膽道鏡,這套電子膽道鏡更清晰,能滿足大部分手術要求,”結束一台近兩個小時的手術,朱錦輝的精神反而更好了些,“邊做邊教更直觀,讓他們規範使用器械的同時掌握手術技術。”

  結束手術已是下午五時,除了午休,朱錦輝已經連軸轉了近8個小時。“最近還有什麼疑難病例,要不要開個會和大家討論一下?”閒不住的朱錦輝又跑到病房去轉了一圈,仔細詢問著吳爐忠。“我在這裡建立的多學科討論機制已經比較成熟了,大家有需要就立馬湊到一起,通過學科協作,制定出更合理的治療方案。”一次次討論學習中,醫院整體的醫療水準也在不斷提高。

  充分運用“三師”資源,搭建創新平臺,帶動慶元當地的人才培養,是本次“星期天工程師”升級的一大目標。借助浙大二院的優勢資源,朱錦輝幫助慶元縣人民醫院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搭建了理論與實踐基地平臺。

  2021年,慶元縣人民醫院共赴浙大二院進修5人、短期培訓4人、柔性學習8人、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6人。2022年赴浙大二院學習,獲得美國心臟協會頒發的基層生命支持(BLS)導師證8人。

  夜幕降臨,朱錦輝作為“星期天設計師”的一天也迎來尾聲,“談不上累,我一個人的奔波能讓更多的病人在家門口看上病,這是很值得的。”站在門口,朱錦輝仰頭凝視著院區樸素的外墻,盞盞燈光透過窗戶,格外溫暖。

  “等把這裡的工作完善好,把徒弟帶出來,我再去下一站。”披星而來,踏月而歸,晚上六時,朱錦輝坐車前往麗水,搭上了晚上九時回杭州的末班高鐵。

“星期天工程師”有了升級版 他們為慶元帶來哪些新變化_fororder_2

吳學通(右三)同村民們介紹自己引入的機械産品。受訪者供圖

  大廠碼農回家“種地”

  注入資金技術推動産業升級

  “嘟嘟”——百山祖腳下,一輛棕色越野車向我們駛來,“會暈車嗎?山路很繞的哦!”車裏的“星期天規劃師”吳學通帶個黑框眼鏡,皮膚曬得黝黑,衝我們笑道。駛過百山祖國家公園,繼續向上轉過數不盡的彎後,吳學通在一片水田旁停下了車。

  作為“星期天規劃師”,他的工作主要聚焦鄉村振興,包含鄉村産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各個方面。

  “老吳,你的田螺地墾得怎麼樣了?”一下車,我們就遇上了三堆村的家庭農場主吳志鵬,剛從田螺地裏出來的吳志鵬還穿著下水褲,滿臉笑意對吳學通説:“好得很,馬上就能養下去了,多虧你這個軍師!”

  “這邊都是剛復墾出來的荒地,今年預計能恢復600多畝,村民們都願意聽我的,把稻螺共生、菜糧輪作應用到這些新開的地裏去。”順著吳學通手指的方向,幾臺小型挖掘機剛剛停下工作,幾層規整的小梯田已經初見雛形。

  成為規劃師的這一年,吳學通協助百山祖鎮開展棄耕閒置農田修復工作,並依靠創業公司引進生態友好型創新種植模式,幫助實現産業發展彎道超車。“走吧,帶你們去我自己的地裏看看。”吳學通帶我們繼續往山上開去。

  “我畢業以後在互聯網大廠當了兩年碼農,積累了人脈以後回麗水開了一個軟體公司。”同其他“星期天工程師”不一樣,吳學通是土生土長的慶元人,就在三堆村長大,“疫情剛來那會兒,我在村裏待了三四個月,腦子一熱就想創業做農業。”停穩車子,我們跟著吳學通走進田間。

  “星期天工程師”品牌升級後,在柔性引進基礎性、産業性人才的基礎上,突出強調引進“轉型升級”“示範引領”等具有帶動效應的人才團隊,包括“創業型”、“創新型”和“專業型”人才等,推動當地産業迭代升級。

  吳學通便是帶資金、帶項目、帶技術來慶元領辦、創辦企業的“創業型”人才,他在百山祖鎮創辦起浙江慧果農業科技公司,引入資金達800萬元,推動當地農業轉型升級。

  從杭州,到麗水,再到慶元,吳學通説自己“把路走窄了”,但他的夢想卻在不斷擴大。

  “我的大腦裏描繪了一幅特別美好的藍圖,智慧大棚、無人種植技術全部引進來,幫助農戶擴大産能,再借助公司的電商優勢把貨源整合起來賣出去。”談到自己的理想,眼前的年輕人充滿憧憬。

  付諸實踐時,吳學通才發現前路並不順暢。因為村中中老年農戶對智慧化産品的接納率低,他的高科技農業夢好像一下就破碎了,“他們不敢試錯,我就來做那個吃螃蟹的人。”

  雨後,清新濕潤的空氣瀰漫在群山間,我們來到了吳學通的高山四季豆高産栽培示範基地。層疊的梯田上剛移栽下今年的四季豆,蜿蜒的鐵質運輸軌道攀山而上,直到消失在視野裏。

  “這條田間運輸軌道就是我成功的第一步。”吳學通走到一台停在田裏的運輸車旁,頗為自豪地説,“高山運輸靠人力效率低,不少種植高山錐栗的農戶看到我成功以後也學著去做。”目前,三堆村周邊主要錐栗及高山蔬菜基地已安裝田間單軌運輸車6000余米。

  説話間,吳學通在一旁倒騰起他的微型農機來,“之前也試過引進全自動耕田機,但是不適合我們的高山地形。”吳學通轉而把目光投向新型微耕機這樣的小機械上,“最開始還是有點挫敗感的,但是現在我也學會轉變思路了,做些微創新,大家看了也樂意應用起來。”

  每週,吳學通穿梭在慶元縣城和三堆村間,來回三個小時的山路從未繞暈這個滿腔熱血的青年,小山村的未來正由他一筆筆規劃著。

“星期天工程師”有了升級版 他們為慶元帶來哪些新變化_fororder_3

記者(右)在嶺頭鄉同黃立高(中)觀察龍爪粟秧苗長勢。 拍友 吳麗珍 攝

  “組團式”柔性引才

  助力傳統作物的復活與生長

  “喂,靈龍嗎?”

  “今年天氣冷得奇怪,都快六月了還起霜凍,這些秧苗可怎麼辦?”天空下起小雨,嶺頭鄉千鐘粟農業專業合作社社長黃立高撐著一把傘,看著地裏還沒移栽的龍爪粟犯了難,隨即拿起手機撥給了遠在杭州的“星期天工程師”朱靈龍,受到疫情影響,朱靈龍沒能在週末來到慶元。

  “黃伯伯,你不要急,地裏還沒長好的秧苗薄膜先別掀,等過兩天天氣好點了你再掀掉。”電話那頭的聲音年輕溫和,細心和黃立高交代著種植事宜,“今年這個天氣情況估計移栽要晚個十天了,您再等等。”

  和朱靈龍一樣的“星期天工程師”們,主要聚焦慶元食用菌等三大傳統産業,生物科技和大健康兩大新興産業,以及林下經濟、特色農業兩大特色産業。復活並推廣龍爪粟這一慶元傳統作物,便是朱靈龍的項目工作。

  踏過泥濘的鄉間小路,龍爪粟基地藏在村莊深處。眼前六七塊方方正正的土地上長滿了嫩綠的秧苗,在雨水的滋潤下顯得生機盎然。黃立高帶我們順著田埂繼續向裏走去,一大片開闊的土地,最裏面插著一塊“龍爪粟産加銷一體化集成生産與示範項目”的招牌。

  作為慶元縣地方特色雜糧作物,龍爪粟具有百年以上的種植歷史。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這種粗糧在淡出人們視線多年後,再次受到歡迎。

  “龍爪粟又耐旱又耐澇,也不用多少肥料,自己就長起來了。”黃立高今年74歲,仍精神矍鑠,説起龍爪粟就剎不住車。不過,在種了幾年以後,黃立高發現龍爪粟出現了空癟率提高、成熟期不一致等問題,影響了龍爪粟産量和土地利用效率,面對技術難題一籌莫展。

  依託浙江省農業科學院作物與核技術利用研究所,朱靈龍帶領團隊成員充分發揮了科研、學術方面的專業優勢,以項目合作為基點,抓起了龍爪粟生産的方方面面。

  這也是本次“星期天工程師”升級後的另一亮點,開展“組團式”柔性引才模式。注重柔性引進其本人的同時一併帶入團隊,改變了以往“星期天工程師”單一服務、單線作戰、單打獨鬥的“三單”局面,充分挖掘“三師”的資源和人脈,實現引才數量“指數增長”,服務能力“指數提升”。

  “一顆種子的好壞,是可以決定一項作物種植推廣乃甚至品種存亡的。”朱靈龍説,“農科院和我們研究所對龍爪粟提純復種非常重視,包括推廣産加銷一體化集成生産,這些都是黃伯伯和我們團隊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結果。”透過電話,朱靈龍耐心地回答著我們的問題。通過對地方龍爪粟品種進行提純復壯,朱靈龍和團隊培育出早熟、矮稈優良品種“龍粟1號”。

  走到一株殘留的龍爪粟秸稈前,黃立高衝我比劃起來,“改良之前成熟了要長到胸這裡,現在只到腰,抗倒伏能力高了不少,種起來更省心!”

  “目前我們還在撰寫關於《慶元縣龍爪粟新品種與新技術升級》的方案,並和技術團隊開展龍爪粟品種認定工作,預計下半年能完成。”針對龍爪粟種植過程中存在的品種混雜、退化以及傳統栽培技術落後等問題,朱靈龍和團隊正在完善解決方案。

  回到合作社,黃立高扛出一包龍爪粟來,細細密密的紅色籽粒在袋中滾動,“我自己種了200多畝,現在輻射到整個縣,大家都來拿提純過的‘龍粟1號’種子回去種。”

  2022年,慶元、龍泉等地的農戶和基地到千鐘粟合作社陸續買走1000余斤種子,預計能種植3000-4000畝地。這個差點湮沒在慶元深山裏的優秀傳統作物,在黃立高和朱靈龍等人的努力下,正重新煥發生機。(記者 俞碧寅 通訊員 吳麗珍 楊冰潔)

“星期天工程師”有了升級版 他們為慶元帶來哪些新變化_fororder_4

百山祖鎮三堆村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