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 在中國新型全球城市建設中佔得先機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3月20日訊 國際化城市核心功能更強,社會經濟發展品質更好,國際往來更加頻繁,城市生活更加宜居,成都已經是中國新型全球城市發展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今日,鳳凰網發表文章《成都: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新型全球城市》,對中國新型全球城市發展格局中,成都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取得的成就優勢及經驗等進行了詳細闡述,本網對文章進行全文轉載,以饗讀者。
文:朱文暉、王玉清、張玉閣
國家崛起與城市崛起:中國新型全球城市開始生長
2018年1月24日,瑞士達沃斯論壇。面對全球媒體和政商學界領袖對十九大後中國發展路向的關注,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指出,未來幾年中國經濟將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過去5年有8000多萬農村人口轉成市民。
劉鶴特別提出一個新觀點:“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已經出現了世界上人口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形成巨大的國內市場。我們相信這個4億人左右而且快速增長的中等收入群體的開放市場,將對全球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4億人,大致佔全球中等收入群體的30%以上。他們生活在哪?他們的衣食住行是怎樣的?中國的哪些城市會因這4億人與外部世界的互動而崛起為新型全球城市?
傳統全球城市以“跨國總部+金融+商業服務”作為核心發展策略,隨著科技創新日益成為未來世界發展的主旋律,物聯網、人工智能、生命科學、區塊鏈正在重構傳統全球城市的版圖。一批新型全球城市正在興起,如中國的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按照傳統的定義,他們還沒有足夠的全球話語權,但是已經展現了全球城市新形態。這些新型全球城市在以“創新+金融”為主導的未來全球城市網絡中,表現出越來越強的話語權。
國家崛起,必以城市崛起為先導。中國要成為全球治理體系的重要參與者甚至引領者,需要探索以中國智慧、中國思想、中國方案來建設全球城市。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就是新型全球城市崛起的進程。
機場“北上廣成”:成都在中國新型全球城市建設中佔得先機
在中國新型全球城市發展格局中,應該有成都一席之地。或者説,成都已經是中國新型全球城市發展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8年2月1日,國家發改委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發佈《2017中心城市發展年度報告》,該《報告》立足全要素生産率關係,圍繞交通、産業、空間構建超級版圖下中國城市化的“演算法”,依據結構層次化、全面評價、多元發展、創新引導、科學統計五大原則,首次構建了多層次、多維度、動態衡量中心城市發展的指標體系,從國際、國家、城市群、城市四大層面衡量中心城市的發展情況,將50個中心城市分為四個分數段。北上廣深穩居中心城市“第一集團”,成都緊隨其後,位列第五,領銜由7個城市組成的第二集團。
但是“創新之城”風頭無二的深圳,有一個致命的軟肋。那就是事關經濟輻射力的重要指標——機場旅客吞吐量——自2014年被成都趕超。2017年,成都雙流機場旅客吞吐量位全國第四,與第五名的深圳寶安機場旅客吞吐量差距進一步拉大到419萬人次,進一步鞏固了全國機場“北上廣成”的基本格局。
2017年中國內地10個旅客吞吐量3000萬級以上機場排名
成都機場的卓越表現,不僅奠定了成都作為中國西部中心城市的地位,也使成都在中國新型全球城市建設上佔得先機。
成都機場的卓越表現,源於實實在在的經濟存量和動能。2017年,成都GDP實現1.39萬億元、增長8.1%,總量居副省級城市第三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75.5億元、增長11.3%,城市能級加快提升,被評為中國“新一線”城市榜首和最佳表現城市第一名,躍居世界城市體系Beta級,城市綜合競爭力進入全球62位,世界500強企業達281家,利用外資增長59.2%,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一,形成電子信息、汽車、機械製造、食品、金融、旅遊6個千億産業集群。
經濟動能蓄勢待發,又對機場提出了新要求。過去20年,中國各大航空公司旅客,親身經歷了北京首都機場規模從T1到T2再到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T3,結果卻是每個航站樓一經啟用,就迅速飽和至人滿為患。業內人士指出,首都機場有“兩大難”:由於空域資源緊張、航班時刻飽和,航空公司面臨“申請航線難、申請時刻難”困局。首都機場每天大約有300個飛行架次無法安排,每年近1000萬人次的潛在需求被“拒之門外”,曾經有外國政要親自向中國領導人遊説本國首都開往北京航線卻不成功的案例。2016年,北京新機場主體工程開工,預計2019年7月15日交付使用。媒體指出,北京新機場建設,其意義在於破解北京地區航空硬體能力飽和,推進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是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重要基礎設施支持。
從全球城市的發展規律來看,“一市雙場”乃至“一市多場”,是全球民航大國航空運輸發展的必然産物,包括美國芝加哥、紐約,法國巴黎,英國倫敦,俄羅斯莫斯科和日本東京等。值得關注的是,幾乎與北京同步,成都啟動了規模宏大的“一市兩場”規劃建設。2016年5月27日,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全面開工建設,一期工程計劃2019年基本建成,客運能力達4000 萬人次/年。
天府機場位於成都高新東區簡陽蘆葭鎮,距離天府廣場51km,是“國家十三五”規劃中要建設的我國最大的民用運輸樞紐機場項目,定位為國家級國際航空樞紐、絲綢之路經濟帶中等級最高的航空港。遠期天府、雙流兩大國際機場將構建西部最重要的國際航空樞紐,客運能力達1.5 億人次/年。其中天府國際機場規劃客運能力9000 萬人次/年,雙流國際機場實施擴能改造工程,客運能力達6000萬人次/年。
與歐洲飛行距離的便利性,成都成為歐洲等國元首競相訪問的對象,從德國總理默克爾到英國首相卡梅倫,都選擇專機直接降落天府之國。2016年11月30日,瑞士駐成都總領館正式開館,在成都已經設立的外國領事機構數量目前達到16家,僅次於上海、廣州,居全國第三,包括美國、法國、德國、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等出國旅遊留學等主流目的地國家,成都的國際認可度在穩步提升。
瑞士駐成都總領館開館
陸運“蓉歐快鐵”:打造泛歐泛亞國際門戶樞紐城市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成都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地理優勢、人文、歷史優勢日益凸顯。在國際政治和地緣政治分析中,西方學者傾向於將“絲綢之路經濟帶”定性為與“海權”相對應的“陸權”,“陸權”的重中之重是鐵路運輸。
2011年11月28日,第一趟“渝新歐”班列正式開出,進入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至德國的杜伊斯堡,全程11000公里,歷時13天,比長江水運至上海再海運至歐洲節約近30到40天;運行成本只為空運的五到六分之一,是各類附加值貨物常態化運輸的首選,大大優於此前的“歐亞大陸橋”,徹底顛覆了中國西部與歐洲、乃至亞歐大陸的運輸格局,“鄭新歐鐵路”、“漢新歐鐵路”、“義新歐鐵路”等紛至遝來。
在這些鐵路中,運量最大的是由“蓉歐鐵路”更名而來的“蓉歐快鐵”,自2013年4月26日首次開行以來成長迅速,班列總量和增幅及重載率增幅均居全國首位。2017年,“蓉歐快鐵”開通11條國際線路,開行1012列,佔全國中歐班列三分之一。通過全面深化與烏魯木齊、廈門、廣州、深圳、昆明、憑祥等沿海沿邊口岸城市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跨境班列對外貨物集散轉運樞紐。同時加強與瀘州、宜賓、武漢等城市港口物流戰略合作,整合“兩港”(國際鐵路港、樞紐空港),打造與臨近港口同城直通模式,實現多港一體、整體聯動。到2020年,“蓉歐快鐵”全年開行數量預計將達3000列以上。屆時每天都會有班列從成都出發駛向歐洲。成都將成為國際鐵路第一港。
在航空和鐵路樞紐基礎上,空鐵並重、兩港聯動、多式聯網,通過實施門戶樞紐建設工程,強化口岸功能,發展流量經濟,成都將建設包括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空港新城國際交往核心區等多個西部國際貿易中心、交往中心和産能合作中心等空間載體,打造聯通亞歐、暢達全球的樞紐體系,建成全國重要的對外交往中心,最終建成泛歐泛亞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即新型全球城市,成為支撐中國內陸開放新樞紐,引領航空樞紐經濟新極核。
相關新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