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看成都 如何搭建城市可持續發展之橋

2018-08-29 09:58:16 | 來源:成都商報 | 編輯:馮巧鳳 | 責編:陳夢楠

(成都列表,導航成都,移動端,新成都專題-最新報道)大數據看成都 如何搭建城市可持續發展之橋

藍天白雲下的天府熊貓塔 本報資料圖片

  一場國際性大會,最能説明一個城市在該領域的“江湖地位”。

  一個多月前的國際城市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影響力猶在,又一場國際性大會落地成都——今天,“一帶一路:發展綠色經濟,搭建城市可持續發展之橋”大會成都路演舉行,未來兩天,來自全球的與會嘉賓將圍繞“發展綠色經濟建設公園城市”這一主題,暢談經驗與趨勢,碰撞出更多智慧和火花,幫助“一帶一路”沿線城市實現在經濟增長、社會發展、資源利用及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

  一場又一場國際可持續發展大會為何落地成都?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方向是什麼?成都如何可持續發展?如何打造超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示範樣本?……

  實打實的數據最能説明一切。來自市發改委的數據,2017年,全市新登記綠色經濟市場主體數量增長59.96%,新增註冊資本523.88億元,居“六大新經濟形態”第2位。

  成都還有更多“可持續發展之道”。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成都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城市轉型之路,經濟社會綠色化程度不斷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續性進一步增強,被評為中國最具發展潛力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入選國際可持續發展試點城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

  數據一:第一個

  完善頂層制度設計 出臺國內首個特定區域生態保護地方條例

  可持續發展是城市發展的永恒主題,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更是適應人民群眾對綠水青山期盼的必然要求。成都系統謀劃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形成了生態文明建設推進體系。

  成都先後制定出臺《關於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典範城市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決定》,為推進全市綠色發展明確了方向路徑。編制《成都市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成都市生態文明建設“十三五”規劃》等,對協同推進經濟高品質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準保護作出了總體謀劃。

  同時,成都建立健全有利於綠色發展的法治化監督管理機制和市場化機制,出臺國內首個為城市特定區域生態保護的地方條例——《成都市環城生態區保護條例》,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機制,定期發佈區(市)縣綠色發展指數,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的導向更加鮮明。

  此外,成都還有眾多“第一個”,鼓勵市民、企業共同參與到城市可持續發展中來。比如,啟動我市首個低碳出行領域——“少開一天車,低碳蓉e行” 碳普惠項目建設;策劃實施全省首個會議“碳中和”項目等。

  數據二:66個

  全域統籌綠色空間格局

  規劃66個産業功能區及園區

  成都立足自然稟賦、資源環境條件,明確市域主體功能分區,規劃全域統籌的綠色空間格局,積極構建與國家戰略、城市目標、人口、産業相適應的空間佈局結構和政策制度體系,推動主體功能區戰略在市縣層面精準落地,為實現城市永續發展奠定空間基礎。

  格局越來越清晰。成都堅持山水林田湖城全域統籌,市域城鄉形態從“兩山夾一城”轉變為“一山連兩翼”,構建“一心兩翼三軸多中心”的多層次網絡化城市空間結構。成都將生態底限作為城鎮空間佈局必須避讓的基本前提,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硬約束,科學劃分市域生態、農業、城鎮空間,基本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和城鎮開發邊界,明確提出控制目標:到2020年全市生態空間和農業空間佔比要達78%。

  不僅如此,成都還在著力完善主體功能區配套。以産業政策為例,成都正在構建與主體功能區配套的産業政策——根據主體功能定位,明確五個主體功能分區産業發展重點,通過“産業白皮書”和“産業新政50條”,以66個産業功能區及園區為依託,在全市規劃統籌佈局建設一批主導産業明確、專業分工合理、差異發展鮮明的産業功能區。

  數據三:460戶

  強化綠色産業體系

  關停落後産能企業460戶

  藍天白雲、空氣清新,一張張美圖在朋友圈“刷屏”。

  在“刷屏”背後,是成都強化創新驅動的綠色産業體系,探索綠色成為普遍形態的高品質發展之路,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

  成都淘汰落後産能、提高企業污染防控標準,累計依法關停落後産能企業460戶,基本退出鋼鐵長冶煉流程、煙花爆竹和印染行業,水泥、平板玻璃、火電等典型傳統行業也均已實現全行業綠色化改造升級。

  成都正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培育綠色經濟新動能,成都提出,力爭到2022年,綠色經濟成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支柱,綠色低碳製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000億元以上,綠色低碳循環産業體系基本建立。

  2017年,全市新登記綠色經濟市場主體數量增長近60%,新經濟總量指數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四。2017年全市64戶新能源規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超160億元,330家節能環保規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超700億元。

  數據四:1265台

  建設綠色資源體系

  淘汰1265台燃煤鍋爐

  城市可持續發展,産業綠色發展是關鍵,這也是提升産業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途徑。

  成都堅持建設清潔高效的綠色資源體系,以盡可能少的資源能源消耗發展經濟。成都制定實施節能減排降碳綜合方案,用全省24%的能耗貢獻了近38%的GDP。

  成都優化能源結構,大力實施城市“控煤”,累計完成1265台燃煤鍋爐淘汰及清潔能源改造,實現年節約標煤逾490萬噸。此外,成都還建設清潔能源生活區,完成432家燒烤店“炭改電”和6600余家火鍋店“以電代氣”改造,全市清潔能源佔比提升至58.78%,優於全國平均水準。

  同時,成都不斷強化工業、農業節水,加快再生水利用和海綿城市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廣種養循環農業技術,簡陽市、金堂縣獲批省級全域秸稈綜合利用試點;積極培育城市靜脈産業,獲批開展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國家級試點。

  數據五:16930公里

  城鄉生態環境宜人宜居

  “成都綠”展開公園城市畫卷

  推窗見田,開門見綠,生活在成都,無論是城鎮還是鄉村,都能感受綠水青山之美。

  成都正在打造宜人宜居的城鄉生態環境,始終堅持把解決突出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做好治污減排的“減法”和全域增綠的“加法”。

  成都全面落實中央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的決策部署,結合成都實際實施“三治一增”,空氣品質持續改善,城市綠化明顯提質,開敞空間大幅增加,廣大市民普遍受益受惠。

  未來的成都,是美麗宜居的公園城市。成都先後規劃啟動天府綠道體系、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等重大生態項目建設,打造全球最長的綠道慢行系統、世界級品質的城市綠心和國際化的城市會客廳。成都正以天府綠道為脈絡,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總長16930公里的三級綠道系統串聯五級綠化體系,三級綠道體系正逐漸成網,形成貫穿全域、覆蓋城區的生態“綠脈”。

  數據六:4.7萬輛

  綠色生活共建共享

  倡導綠色低碳生活和消費

  城市之美,既是生態之美,也是人文之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每一個市民參與,共建共享。

  成都倡導共建共享的綠色生活方式,從需求端刺激綠色發展,積極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成都鼓勵低碳出行,強力實施軌道交通加速成網計劃,大力推進快速公交和微循環社區巴士建設,獲批首批公交都市創建城市,公交出行分擔率從2013年的28%提升至47%。

  成都加快提升慢行交通系統,出臺全國首個《關於鼓勵共享單車發展的試行意見》,自行車以共享形式回歸城市,全市累計投放總量約145萬輛,騎行減排量居全球12個樣板城市第3位,綠色低碳出行已經成為市民最便捷的出行選擇。

  成都還實施新能源汽車地方補貼、停車收費減免、不限行不限號、啟動專用號牌等鼓勵政策,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4.7萬輛,累計建成充換電站近350座,充電樁逾萬個。推行綠色建築方面,成都推廣裝配式建築和成品住宅綠色環保裝修,成功入選中國綠色建築發展最佳城市十強,獲批國家首批裝配式建築示範城市。

  此外,城市綠色低碳發展國際影響力也在不斷提升,系列綠色低碳國際合作不斷深化--全面完成中美可持續及宜居城市建設項目,中瑞低碳城市成都項目取得階段成果。

  一幅城市可持續發展嶄新格局正在逐步成型。(記者 葉燕)

  原標題:大數據看成都 如何搭建城市可持續發展之橋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