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時尚指數報告》發佈 成都進階中國時尚一線城市

2018-10-23 09:34:22 | 來源:成都全搜索 | 編輯:鄧超 | 責編:陳夢楠

(導航成都,移動端)《中國城市時尚指數報告》發佈 成都進階中國時尚一線城市

論壇現場

  2018年,“潮都”即將成為成都的都市新標簽。

  昨日,由廣東新週刊雜誌社有限公司主辦、每日經濟新聞協辦、生活方式研究院作為學術支持機構的“從第四城到第一城——2018中國時尚一線城市高峰論壇”活動在成都舉行。會上發佈的《2018中國城市時尚指數報告》,將成都命名為“中國時尚一線城市”。

  據悉,這是中國媒體發佈的第一份《中國城市時尚指數報告》。該報告以時尚實力、時尚魅力和時尚影響力作為指標,對國內10座來自不同區域,政治經濟地位各有差異的城市作出全面觀察。最終,成都異軍突起,成為排名與上海並列第一的中國最時尚城市,並與北京、杭州一起並稱“中國四大時尚之都”,構成了中國時尚一線城市的主力方陣。

(導航成都,移動端)《中國城市時尚指數報告》發佈 成都進階中國時尚一線城市

成都時尚元素多多

  成都憑什麼最時尚?

  《2018中國城市時尚指數報告》發佈

  成都與上海並列第一為中國最時尚城市

  在高峰論壇中,《新週刊》發佈了《2018中國城市時尚指數報告》,將成都命名為“中國時尚一線城市”。據悉,報告選取了國內10座城市作為觀察樣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杭州、武漢、重慶、南京、廈門,以“時尚文化”為評判標準,對這10座城市進行一一分析。通過時尚實力、時尚魅力和時尚影響力三個體系的調查和評測,評選出中國四大時尚一線城市:上海、成都、北京、杭州。其中,成都與上海並列第一。

  《報告》顯示,城市時尚實力評價體系包括時尚競爭力、時尚整合力和時尚創造力,綜合該體系中的各項數據,經過加權計算,得出中國城市時尚實力排名前四的分別是:北京(9)、上海(8.5)、成都(8.5)、杭州(7.5)。

  時尚魅力評價體系包括時尚表現力、時尚包容力和時尚吸引力,綜合該體系中的各項數據,經過加權計算,得出中國城市時尚魅力排名前四的分別是:成都(9.5)、上海(9)、北京(8.5)、杭州(8)。

  綜合時尚影響力評價體系中的時尚傳播力、時尚轉化力和時尚領導力等各項數據,經過加權計算,得出中國城市時尚影響力排名前四的分別是:上海(9)、北京(8.5)、成都(8.5)、廣州(8)。

  值得注意的是,在“時尚魅力”這一體系中,成都憑藉對外來人才與新科技的包容度與強烈的市民歸屬感位列“時尚魅力”排行榜榜首。報告顯示,無論全國人才凈流入率還是人工智能接受度,成都均處於全國第三的領先位置,網約車包容度更是居於全國之首,在“2017年中國幸福城市論壇”,成都也連續第六年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與此同時,在一些與都市生活方式息息相關的考量指標方面,成都也成績亮眼。報告援引相關研究數據顯示,成都有近1萬家茶館,3463家書店,2078家酒吧,在全國分別位列第一、第二、第三,並曾榮獲“2017年書店之都”名號。報告稱,“書店能揭示一座城市的閱讀氛圍和文化指數,酒吧能夠衡量和探測一座城市的夜生活時尚濃度,而深入市井生活,則是成都的文化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還在消費方面表現出較強的“戰鬥力”。數據顯示,成都目前擁有國際一線品牌155個,門店達200個,國際一線品牌入駐數量僅次於北京和上海,甚至超過一線城市廣州,在護膚品消費、奢侈品網購方面,也僅次於北京上海。報告更將成都的時尚案例看作中國城市在時尚領域探路的一個範本。

(導航成都,移動端)《中國城市時尚指數報告》發佈 成都進階中國時尚一線城市

新舊融合,使成都變成一座“舒服的現代化城市”

  成都時尚在哪?

  成都是一座有想像力的城市

  多領域專家學者同臺解讀成都時尚密碼

  從1998年到2012年,新週刊曾將成都命名為“休閒之都”“第四城”“中國幸福第一城”。作為聚焦城市發展的“中國最新銳的生活方式週刊”,《新週刊》早已關注到成都的多樣性,而昨日的“從第四城到第一城——中國時尚一線城市高峰論壇”則聚焦成都的時尚。

  那麼究竟什麼才是時尚?什麼樣的城市才能稱之為時尚之城?《新週刊》認為,中國城市大致可分為“硬城市”和“軟城市”兩種,相比前者拼GDP、拼高樓、拼擁堵指數,後者更注重生活力、幸福力和時尚力。而所謂“時尚力”,就是生活力加幸福力,就是全面引領美好生活的能力,就是關於一個人應該如何活著和如何活好的能力。對於一座城市而言,“時尚力”並不會取代經濟發展的首要位置,卻是決定一座城市是否宜居,是否令其居民産生認同感的關鍵因素。

  在昨日的論壇上,來自文化、傳媒、建築、美食、藝術等領域的專家學者紛紛亮相,以成都作為範本,用其專業視角解讀中國城市的時尚轉型、升級之道。

  文化學者張頤武表示,一座“時尚之都”,應同時具有“調色板”和“雞尾酒”的屬性。正如在成都,其“底色”始終帶有老成都韻味,又能以之為基礎組合出無數顏色;其“基酒”永遠不變,加入的其他材料,只會讓味道更香醇。在他眼裏,成都還是一座有想像力的城市。“每次來成都,你就能感受到這個城市真的給了你美好的東西,它是一個在中國最具想像力和最具可能性的城市,同時保持面向未來的各種可能,你會覺得這個城市是一個值得你愛的城市。”

  “中國沒有一個都市像成都那樣,過著意大利托斯卡納一樣的生活。很多城市的‘慢’是商家刻意營造出來的緩慢氛圍,但成都的慢心性則不是裝的。”提及成都,時尚觀察家、前時尚傳媒集團副總裁瘦馬對其特有的慢生活方式情有獨鍾。

  日本建築師青山周平則認為,“尊重老的東西,讓新的東西與之完美結合”,是“時尚之都”的應有之義,也是城市發展的建設性思路。而這個思路,正脫胎于成都太古裏給他的啟發——古寺與最時尚的購物空間結合在一起,既傳統又現代,既包容又大氣。藝術家張曉剛也認為,成都既保留了西南文化的精髓,但是又很現代很精緻,這種新舊融合,使成都變成一座“舒服的現代化城市”。

  記者在現場看到,“成都元素”也成為此次論壇最為“吸睛”的風景線。在論壇宣傳片中,火鍋、麻將、川劇等成都文化符號有集中體現。與此同時,會場精選了成都IFS、明月國際陶藝村、天府公園等十個地標,並通過手繪的形式形成展覽區,畫面以熊貓作為形象代表,將成都的生活氣息展現得淋漓盡致。來賓還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定制熊貓悠遊成都的專屬海報。200多只名為胖噠的熊貓齊刷刷趴在來賓椅背上,則成為論壇的“迎客擔當”。

  成都還將更時尚

  天府文化孕育時尚成都

  活潑、利落、好吃、包容、大氣、時尚……昨日,記者一踏進論壇的候場區,便被這些關鍵詞抓住了眼球。記者見到,湛藍色的大螢幕上,一條條白色字幕依次跳映出來,內容則是專家學者、藝術家、作家及建築師們對成都的評價。其中,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張頤武評價,“成都是新時代時尚、文化集大成的城市”;香港作家、美食家、漫畫家歐陽應霽則評價,“成都是一座活潑、利落、好吃的城市”……

  事實的確如此,成都從來就不是一座缺少讚美的城市。吳良鏞院士就曾盛贊成都是一座具有悠久優秀生活理念和生活價值觀的城市。而福布斯中國首席執行官李思衛則稱讚道,“成都人很特別的一點,是左手快工作右手慢生活。”但不知你有沒有注意到,對於這座城市而言,如果把時尚理解為生活方式,時尚就是其永遠繞不開的關鍵詞。一提到成都,人們就會想起它的時尚,想起“成都式生活美學”。

  時尚孕育于這座城市的記憶。千百年來,成都在自然與人文、封閉與開放、農耕文明與城市文明的碰撞中,凝練出“創新創造、優雅時尚、樂觀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時代價值和現實表達,締造了獨特的“成都式生活美學”。它不僅是成都別具魅力的文化特質,更是這座城市獨一無二的生活哲學,既市井又優雅、既富庶閒適又銳意進取、既固執堅守又相容並蓄。

  而事實上,正是根植于底蘊厚重的天府文化,才讓時尚在成都4500年文明史、2300年城建史中以一種生動、可感的形式綿延至今。國家西部金融中心建設延續了成都千年“交子”的創新基因;串聯成都1.43萬平方公里土地的城市綠脈——天府綠道延續了這座城市“窗含西嶺韆鞦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的生態勝景;而杜甫草堂不僅是詩歌愛好者的嚮往之地,更是凝聚成都尚詩風氣的精神地標。

  另一方面,根植于底蘊厚重的天府文化,更讓這座城市在經濟高速發展與生活時尚優雅中找到了新的平衡點——同時位居商業魅力新一線城市榜首和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今年初,成都舉行了生活性服務業發展大會,既從産業發展的角度,明確了“到2022年,形成商貿、旅遊、文化、餐飲、康養5個千億級消費市場,生活性服務業增加值達到5000億元以上”的目標,更從讓市民生活更美好的角度,提出要讓居民幸福感、生活品質顯著提升,高水準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居民發展型、品質型消費支出持續增長,恩格爾系數達到富足水準,文化、時尚、體驗等多元化、中高端消費領先發展。

  不宥於此,在文化立城上,成都還有更大的謀劃。日前,成都舉行了世界文化名城建設大會,提出要凝練城市時代精神,遵循城市發展規律,打造世界文創名城、旅遊名城、賽事名城和國際美食之都、音樂之都、會展之都國際標識,提升城市文化溝通力和全球傳播力。明確“到本世紀中葉,天府文化享譽全球,建成獨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

  本報記者 溫珙竹 劉金陳 攝影 呂甲

  原標題:成都進階中國時尚一線城市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