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中國“雙創”第四城 成都創新驅動高品質發展

2018-12-29 12:10:56 | 來源:成都日報 | 編輯:馮巧鳳 | 責編:陳夢楠

(導航成都,成都網評精選-網評精選列表)建設中國“雙創”第四城 成都創新驅動高品質發展

中國自主研製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

  去年5月,中國首款按照最新國際適航標準研製的C919大型客機成功首飛,這標誌著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中國大型民用客機展翼翱翔。C919的“耳朵”“眼睛”和“嘴巴”等單元均由成都企業研發生産。

  今年10月,中國自主研製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在湖北荊門漳河機場成功實現水上首飛。而“鯤龍”大飛機的“眼耳嘴”同樣都是“成都造”。

  在全國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中,隨處可見成都創新創造的身影。一個個源自成都的創新成果,成為支撐中國智造的重要力量。

  1978年,改革開放的巨輪起航,拉開一個嶄新時代的大幕。改革開放40年來,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從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到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從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到建設創新型國家,科技創新始終發揮著先鋒、引領和試驗田作用。

  成都緊緊圍繞高品質發展要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交出了一份厚重的“蓉創”答卷。

  成都從2012年到2017年,全社會研發(R&D)經費支出達331.26億元,增長94.63%;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473家,增長154.4%;全市高新技術産業産值9374.77億元,增長133.08%;全市專業技術人才205.32萬人,增長106.63%……節節攀升的數據直觀地反映了“蓉創”所帶來的勃勃生機。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創業,是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

  在創新創業熱潮涌動下,成都已經成為中國“雙創”第四城。

  優化創新創業生態,培育創新主體,成都加快建設創新驅動先導城市、全國重要的科技中心,貫徹構建“一幹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做強“主幹”、積極推動“五區協同”,高品質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

  優化創新生態

  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

  “成都是一座‘安逸’的城市,它‘安逸’的環境供給我們創新的靈感。”在成都創業11年的周剛,自主研發了全球首款“不怕水”插座,給“電老虎”戴上緊箍咒。目前,首期項目絕緣連電插座,已經落地成都市郫都區智慧科技園,佔地3萬平方米,達産後將年産2000萬套産品,實現銷售收入8億元。

  一個城市對創新創業的支持度及其創新創業狀況對於新創企業和投資者而言非常重要,擁有強大創新創業活力環境的城市往往更能吸引高素質人才的集聚。

  12月12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編撰的《中國城市營商環境報告2018》發佈。報告選取4個直轄市、27個省會城市和自治區首府以及5個計劃單列市作為評價對象。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城市營商環境綜合排名中成都排名第6位。同時,報告指出,成都在創新環境評價方面異軍突起,排名第4位。

  著眼提供低成本、全方位、專業化的“雙創”服務,載體是創新創業的主支撐。突出打造高新區“菁蓉匯”、天府新區“天府菁蓉中心”和郫都區“菁蓉小鎮”3個眾創空間引領區;大力打造“M”個“雙創”載體集聚區,“N”個“雙創”載體特色區……我市已形成覆蓋全域的“3+M+N”的創業孵化載體體系,建成市級以上各類科技創新創業載體200余家、總面積1708萬平方米,天府新區、郫都區、四川大學、中國電信(成都)、新希望集團入選國家“雙創”示範基地。

  在建強創新載體以外,我市還完善科技金融服務,推動創新硬體與軟體雙輪驅動經濟發展。我市通過將傳統單一財政撥款的支持方式創新改變為“投、貸、貼、保、券”相結合的“五創”聯動方式,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建立“三大科技金融專項扶持政策+一個科技金融創新服務平臺+五個特色科技金融服務産品”的“3+1+5”服務模式,形成“無償資助—引導基金—政策擔保—科技貸款—上市培育”的服務體系,為民營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精準化的科技金融服務。

  打造“雙創”升級版,促進“雙創”上水準,2018全國“雙創周”期間,成都出臺《成都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雙創”升級版的若干政策措施》,從人才、載體、企業等10個方面突出科技驅動和科技引領,推動我市經濟高品質發展。

  國際領先的3D生物列印技術、國內首臺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超導磁共振醫學成像系統、國內首款智慧掌上超聲設備、國內首個“藥物種子庫”、世界首款頭戴式VR一體機……良好的創新環境驅動下,一個個在國內外領先的科技創新成果在蓉産生,一份由科技創新書寫的成都高品質發展答卷徐徐展開。

  建強創新主體

  推動民營經濟發展

  2013年,靠“3萬元起步”的曾途沒有想到,一手創立的大數據公司數聯銘品,創業3年估值達到25億元,更在今年拿到了4.4億元的E輪融資。

  成立於2013年的極米科技,短短五年時間裏,發佈了30餘款産品,銷往全球各地,今年年銷售收入預計20億元,打破了投影行業被外資品牌稱霸15年的局面。

  兩家企業,有著鮮明的共性——成立時間短、幾何式增長,科技帶動經濟增長爆發力可見一斑。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我市按照“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成都創造’領軍企業”的培育路徑,努力培育一批國內細分行業“隱形冠軍”和“獨角獸”企業。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鼓勵進入“全國科技型中小企業信息庫”的企業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有計劃、持續性地加大研發投入,並按年度研發投入新增部分的一定比例給予支持;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提速計劃,精準扶持、重點培育一批具有行業核心競爭力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對進入“成都創造”領軍企業培育庫的企業,實行“一企一策”。

  引進更多創新主體,我市對來蓉創新創業的海內外高層次人才或創新型本土民營企業家,給予個人最高300萬元、團隊最高500萬元補貼。擴大市域實體經濟、新經濟領域新引進人才補助範圍,對新引進年收入40萬元以上的民營企業人才,按其貢獻給予不超過其年度個人收入5%的獎勵。

  鼓勵民營企業加大創新力度,我市提出,加大對企業研發全過程的扶持力度,引導和鼓勵民營企業與高校院所、大型企業共建産學研用合作研發機構;支持民營企業抱團共建行業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和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支持民營企業創新創業平臺建設,搭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創新創業服務平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這些政策都是‘真金白銀’的,能夠真正激發民營企業的創新活力、經濟活力。”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支持行業龍頭企業在産業功能區建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和製造業創新中心,給予最高300萬元配套支持;支持企業聯合攻關産業重大關鍵技術,帶動産業鏈上下游企業發展,給予最高1000萬元支持。

  據了解,截至今年11月有效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已達54家,取得國家入庫登記編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3548家。2018年,全市有效高新技術企業有望超過3000家,能創業、敢創新,創新創業蔚然成風,推動著成都民營經濟加快發展、從“新”出發。

  激活創新“源頭”

  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科技中心

  去年12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在四川大學華西校區建設現場開工奠基,標誌著這一總投資接近10億元、全國首個生物治療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

  總面積約8萬平方米,建設包括生物製劑篩選、生物製劑製備、臨床轉化驗證和支撐技術平臺4個轉化研究系統平臺……瞄準全球建設規模最大、裝備最先進、高度綜合集成、高度開放共享的生物治療轉化醫學研究設施的建設目標,該項目在市校合力推進中加快落地。

  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科技中心,基礎科學建設是重中之重。而在基礎科學方面,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科技領域的重要平臺。

  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為代表,成都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創新源頭供給,聚焦核科學、航空航天、信息安全等重大領域,聚集整合優質創新資源,加快佈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實施重大前沿科學研究項目,匯聚國內外頂尖創新人才,積極爭創國際一流水準、面向國內外開放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努力構築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極核。

  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並非“一日之功”,近年來,成都一直在依據優勢,努力推動相關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落戶,助力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基礎研究機構強化創新。

  在早已落戶成都的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國環流器二號已完成裝置改造與升級項目的總體安裝。該裝置是在國家核能發展戰略下建設的大科學裝置,通過此次升級改造,將進一步加強對目前國際上尚未解決的一系列問題的研究。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在西南交大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實驗臺架高速運行,振動衝擊聲氣勢磅薄。得益於實驗室的“新能源空軌列車成套技術”,國內首條新能源懸挂式空中軌道交通試驗線在成都亮相。

  在四川大學生物醫療國家重點實驗室,誕生了全球首個CRISPR技術的人體應用案例,即用基因治療技術,嘗試治療肺癌。本月,“成都企業家校園行”還走進這裡,通過企業家與科學家面對面,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此外,成都還在積極謀劃一批增強基礎科學創新能力的項目在蓉落地,如位於稻城的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也即將在成都設立研究中心。

  隨著一大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落地建設,一系列全國領先的創新成果在“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的加速涌現,成都的原始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全國重要的科技中心正在加快建設。

  優化創新創業生態,培育創新主體,加強創新源頭供給……走進新時代,成都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全國重要的科技中心正在加速呈現。眼下,奮力書寫新時代的嶄新篇章,全力推進科技創新,一份高品質發展的歷史答卷在這裡再次開啟。

      原標題:建設中國“雙創”第四城 成都創新驅動高品質發展 ——改革開放40年,成都科技創新奮進新時代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