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成都市互聯網絡發展狀況報告發佈

2019-08-14 09:48:52 | 來源:成都日報 | 編輯:馮巧鳳 | 責編:陳夢楠

(轉載)2018年成都市互聯網絡發展狀況報告發佈

  成都日報製圖 申娟子

(轉載)2018年成都市互聯網絡發展狀況報告發佈

  無糖團隊在2018年“巔峰極客”網絡安全技能團隊挑戰賽中獲團隊第一名 圖片由受訪企業提供

  近日,由成都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成都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聯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成都市移動互聯網協會聯合編制的《2018年成都市互聯網絡發展狀況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佈。

  《報告》反映了成都市網民規模增長、成都市通信基礎設施發展以及成都市互聯網整體發展水準等方面情況,其中,成都在大數據、5G、人工智能互聯網新技術發展方面增量迅速,互聯網模式不斷創新。

  網民規模進一步擴大

  互聯網應用使用率繼續增加

  《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成都市網民規模達1142萬人,較2017年增長了61萬人,增長率為5.6%。2018年成都市互聯網普及率達69.9%,高出全國59.6%的互聯網普及率10.3個百分點。

  2018年,成都網民用戶使用率中排名前四的應用依次為即時通信、網上支付、搜索引擎、網絡購物。其中即時通信使用率達到了96.4%,網絡購物類應用用戶使用率達到79.3%,旅行預訂用戶使用率達63.3%,網上訂外賣用戶使用率達63.5%。公共服務類互聯網應用中,成都市網民地圖查詢類應用的使用率最高,達到71.8%,共享單車類應用使用率也達到了61.2%。網絡金融類應用中,網上支付用戶使用率達80.7%,並且成都網民對互聯網理財的接受度相對較高,使用率高出全國平均水準。

  通信基礎設施能力不斷提升

  移動互聯網流量需求呈爆髮式增長

  2018年,成都積極推進《建設國際性區域通信樞紐行動計劃(2017—2022年)》落地實施,信息通信基礎設施能力不斷提升,為打造“一帶一路”信息通道和國際信息港,培育發展新動能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成都城域網出口總頻寬為13730Gbps,較2017年的12800Gbps增長了930Gbps。固網寬頻用戶達到800萬戶,較2017年712萬戶新增88萬戶。

  此外,去年成都市移動用戶達到2899萬戶,較2017年2729萬戶凈增170萬戶。其中4G用戶2152萬戶,較2017年1899萬戶凈增253萬戶,移動用戶加速向4G用戶遷移。

  同時,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到達329080TB,月戶均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達到6327M/月·戶,較2017年2049M /月·戶,凈增4278M/月·戶,成都市移動互聯網網民對流量需求呈爆髮式增長。

  遊戲佔主要互聯網企業營收半壁江山

  獨角獸企業躍居垂直領域全國領軍企業行列

  2018年成都市主要互聯網企業實現營業收入437.4億元(不含電子商務交易額,不含基礎電信業務收入),同比增幅達到32.0%。

  成都遊戲企業增速位列全國第一,研發佔比全國第一,營收207.3億元;電子商務交易額實現18690.61億元,同比增長28.5%,位列中西部城市首位,獨角獸企業1919酒類直供和速遞易、美樂樂等平臺型電子商務企業已經躍居垂直領域全國領軍企業行列。

  在網絡視聽方面,中國網絡視聽大會從2016年開始永久落戶成都,今年已經舉辦第七屆,“國際網絡視聽版權交易平臺”正在建設中,極米、長虹等企業在網絡視聽播放設備方面的領先優勢突出;在企業級應用方面,成都已有20余家主營業務包含企業級應用的本地上市企業,100余家新三板掛牌企業,以及近200家先後獲得過風險投資的創業型企業。

  與此同時,成都企業級應用領域企業的營業收入已經實現百億級規模;在網絡安全方面,成都已經邁入網絡安全領域第一梯隊,成為目前國內網絡安全人才最為集中的城市之一,網絡安全産品涵蓋基礎軟硬體産品、網絡安全産品、系統級安全産品、安全服務與集成的産業鏈完整環節。

  互聯網新技術與傳統行業融合發展

  助力成都引領數字經濟發展

  2018年,成都在大數據、5G、人工智能、區塊鏈方面互聯網新技術及應用發展成果顯著,各項數據位居全國前列。“成都産業新政50條”等對新技術相關産業重點支持。成都市政府先後發佈了《成都市促進大數據産業發展專項政策》《成都市大數據産業發展規劃(2017—2025年)》等,按照規劃,到2025年,成都市大數據産業産值將達到3000億元。重點推動大數據與遊戲娛樂、網絡視聽、健康醫療、航空航天、汽車製造等行業大數據産業。

  在5G方面,成都市政府發佈《成都市促進5G産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5G産業聚集地,並將成都建設成為中國5G創新名城。在人工智能方面,成都先後出臺了《成都市加快人工智能産業發展推進方案(2019-2022年)》《成都市加快人工智能産業發展專項政策》,將打造最具行業融合特色的“中國智谷”、國際知名的工業智聯網典範城市、世界一流智慧無人機和車聯網基地。

  此外,成都區塊鏈發展力量正在崛起,在2018年中國區塊鏈創業活躍度城市排名中,成都居於西南區第一、全國第六。業務領域涉及金融、資産管理、能源、商貿、信息安全等領域。

  【重點關注】

  大數據

  目前成都擁有大數據相關企業400余家,涉及數據採集、數據存儲、數據可視化、大數據應用等大數據全産業鏈。在中國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研究院發佈的“2018年中國大數據企業50強”榜單中,成都本土企業四方偉業、數聯銘品、勤智數碼上榜,並有超過70%的入榜企業在成都設有分支機構或有關聯企業,同時本土如智寶大數據、探碼科技、數之聯等創業型企業迅猛發展,已有數家估值超10億元。

  5G

  成都在5G産業發展上,已經走在全國前列,在微波通信、光通信、移動通信、專網通信、軍民融合等領域形成了全國比較優勢。成都建立了全國首個5G商業街區,開通了首個室外運行的高速驗證體系,並建設了全國首個5G規模組網的試驗體系。

  人工智能

  目前成都人工智能形成了一定技術優勢,在多個細分領域達到國內領先水準,其中部分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準,在智慧機場、網絡安全、語言識別等創新應用領域已涌現出大量應用案例。

  區塊鏈

  成都區域內,包括新網銀行、中聯通信、數聯銘品、食物優等企業正專注于區塊鏈支付、智慧投顧、量化交易、溯源等領域的創新探索,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等正依託自身的科研實力,不少底層技術研發正在涌現。

  【企業之聲】

  成都數之聯科技有限公司聯席CEO、電子科大大數據研究中心副教授周俊臨:

  互聯網應用快速發展 為互聯網企業帶來更多市場空間

  “成都市促進大數據産業發展專項政策對於創業型企業、中小型企業都有很好的政策扶持。企業不僅根據政策扶持獲取經濟上的資助,還能透過城市機會清單讓企業獲取更好的發展機會。”在周俊臨看來,企業需要市場機會比需要一筆投資更有意義和價值。

  在5G方面,成都市政府發佈《成都市促進5G産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5G産業聚集地,並將成都建設成為中國5G創新名城。這讓周俊臨很是振奮,他認為5G 的發展對本土大數據産業、大數據公司提供了很好的條件。目前,發展大數據的存儲、計算等都做得很好,如果5G能儘快到來,對傳輸、採集、工業互聯網等都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而這將給做數據分析的企業提供良好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可以做更多的分析,更好地打造應用場景。

  如何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結合?他介紹,在大數據技術能力方面,數之聯從頂層設計、元數據治理、數據挖掘,到智慧應用、商業智慧可視化,形成了一套完整而高效的大數據解決方案方法論。目前數之聯與製造型企業京東方有一些大數據方面的合作。“希望更多傳統製造型企業能跟互聯網進行深度融合,跟數據進行深度融合,這必將在傳統行業轉型升級上翻開新的篇章。”

  “成都對互聯網産業發展的支持力度非常大,也對互聯網企業進行了很好地引導,尤其是早期的金融貸款扶持政策給企業創造了很多便利條件,有利於企業的成長。”周俊臨認為,互聯網應用的快速發展,將為互聯網企業帶來更多的市場空間。

  成都無糖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商務總監、資深反網絡犯罪顧問劉洋:

  機遇與挑戰並存 網絡安全將迎來發展新契機

  2018年成都市互聯網絡發展狀況報告顯示,成都網民用戶使用率中排名前四的應用依次為即時通信、網上支付、搜索引擎、網絡購物。其中即時通信使用率達到了96.4%,網絡購物類應用用戶使用率達到79.3%……

  這在劉洋看來,就是有更多用戶從線下到了線上,也就有更多現金流從線下到了線上,這也推動了越來越多的交易轉到了線上。他認為,隨著用戶基數不斷增加,現金流增大,線上服務的需求也就不斷增多。“網絡使用數據越大,網絡安全保護的需求也就越多。”

  在網絡安全方面,成都已經邁入網絡安全領域第一梯隊,成為目前國內網絡安全人才最為集中的城市之一。對此,劉洋表示,這將為他們企業發展迎來新機遇,在成都就能集納更多、更優的網絡安全人才,一起向網絡犯罪開炮。

  “包容、開放、創新”劉洋透過這些年在成都創業給出了對這座城市的評價。他認為,包容體現在國內所有知名互聯網企業幾乎在成都設有工作站、分公司,甚至總部直接就落戶成都,這些就是最好的佐證。開放更是成都這座城市本身的形態,成都人對外來事物或者新生事物接受度很高。創新在於這座城市“快”與“慢”並行,適合創業,適合思考創新。(記者 王雪鈺)

  原標題:2018年成都市互聯網絡發展狀況報告發佈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