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雲山:千年前成都的休閒勝地
來源:華西都市報  |  2022-10-19 08:56:32

(轉載)海雲山:千年前成都的休閒勝地

獅子山旁的劼人公園

(轉載)海雲山:千年前成都的休閒勝地

地鐵獅子山站

(轉載)海雲山:千年前成都的休閒勝地

昔日荒野處,今日高樓起。

  如果問及成都市東郊海雲山,估計很多人都是一頭霧水,但如果説到獅子山,大家就非常熟悉了。海雲山,就是今天的獅子山。不知何年何月,有人説這座山像一頭獅子,因而叫它獅子山。這座面積大約三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僅僅400多米的海雲山,在古代成都是名副其實的休閒勝地。尤其是在宋朝,海雲山是與摩訶池、浣花溪、大慈寺等成都名勝風景媲美的地方。這裡一年四季鮮花盛開、遊人如織,不僅普通百姓,還有成都的官員們,都是海雲山的常客。他們在這裡觀景吟詩,宴飲唱和,意氣風發,其樂融融。

  祭拜唐代高僧

  “朝山”變“摸石”

  宋代黃休復在《茅亭客話》中這樣描寫成都的風俗:“蜀國富且庶,風俗矜浮薄,奢侈極珠貝,狂佚務娛樂。”元代華陽人費著在其所撰的《歲華紀麗譜》中也説:“成都遊賞之盛,甲于西蜀。蓋地大物繁,而俗好娛樂。”成都作為休閒之都,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經名聲在外了。那些在歷史上留下印跡的山川寺廟,都是成都人喜愛遊覽的地方。正如明代曹學佺的《蜀中廣記》所記錄的那樣,僅在成都東邊,就有“禹廟,大慈寺,散花樓,合江亭,薛濤井,海雲寺。海雲山在錦江下流十里,有海雲寺,鴻慶院諸勝”。山以寺吸引人。海雲山就這樣脫穎而出了。《蜀中廣記》記載,每年“三月二十一,太守出郊建高旌鳴笳鼓,作馳騎之戲,大宴賓從以主民樂,觀者是夾道百重,飛蓋蔽山野,歡謳嬉笑之聲雖田野間如市井其盛如此”。宋仁宗時期擔任過右諫議大夫兼成都知府的田況,在《成都遨樂詩二十一首·二十一日遊海雲山》中,記錄了人們前往海雲山朝山的景象:“春山縹翠一豀清,滿路遊人語笑聲。自愧非才無異績,止隨風俗順民情。”

  《歲華紀麗譜》中記載,海雲山之所以能夠吸引成都人的眼球,成為百姓頂禮膜拜的地方,還在於這裡曾經有一位大德高僧:“蓋開元二十三年靈智禪師以是日歸寂,邦人敬之,入山遊禮,因而成俗。”也就是説,從唐開元二十三年(西元735年)開始,就有百姓前來“朝山”,來祭拜這位禪師。

  海雲山祭拜靈智禪師的習俗,後來漸漸變成了“摸石求子”的風俗。《歲華紀麗譜》中説:“二十一日,出大東門,宴海雲山鴻慶寺,登眾春閣觀摸石。……山有小池,士女探石其中,以佔求子之祥。”關於“摸石求子”的記載,還出現在明代馮應京所著的《月令廣義》中——“成都三月有海雲山摸石之遊,佔生子之兆。得石者男,得瓦者女”,以及明代陳耀文所寫的《天中記》中——“成都三月有海雲山摸石之遊”。

  海雲山朝山的習俗是何時從祭拜變為摸石的呢?從北宋官員霍交的這首《和趙閱道遊海雲山》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山深藏古寺,旁枕舊方池。鼓響揭雲外,石探從水涯。使旌遊不倦,瑞麥獻相隨。事簡民同樂,歸心莫競馳。”從詩中的“舊方池”“石探”等字眼裏可見,“摸石”的風俗,當時已經存在了。

  陸游盛讚山茶花

  一樹千苞特為繁麗

  今天的獅子山,似乎沒有什麼值得炫耀的美景,但千年前的海雲山,卻是古木參天、寺廟香旺、山花怒放、景色秀美。宋皇佑五年(西元1053年)擔任過成都太守的宋祁在《三月二十一日集海雲鴻慶院》一詩中描寫道:“地勝祠仍古,春餘物遍華。山雲時抱石,佛雨不萎花。嶺挾樓梯峻,岩牽殿墄斜。淙溪雜環佩,怪蔓走龍蛇。供坐僧飛缽,香園客戲沙。吾遊真草草,深意負青霞。”可以看出,海雲山上有古老的祠堂寺廟,遍地盛開的鮮花,潺潺流淌的小溪,層層疊疊的怪石,鬱鬱蔥蔥的野草,瀰漫清香的園林……不由得讓人感嘆海雲山真可謂人間仙境!

  當然,海雲山最吸引人的,還是漫山遍野的山茶花。宋代大詩人陸游客居成都期間,曾經寫過一首《人日偶遊民家小園有山茶方開》。詩中有這麼一聯:“山茶雖慰眼,不似海雲看。”然後,他又在詩後備註道:“成都海雲寺山茶,一樹千苞,特為繁麗。”

  擔任過成都太守的宋代大書法家王覿也寫過一首《賞海雲山茶合江梅花》。他的詩歌,引起了時任蜀州(今崇州)知府的吳師孟的共鳴。作為地道成都人的吳師孟,立即寫了一首《和王公覿賞海雲山茶合江梅花》。詩中説:“何處珍叢最早開,海雲山茗合江梅。”當然,在讚美山茶花的同時,他對王覿“不用歌姬侍宴杯”的節儉之風更為欣賞。

  對海雲山山茶花情有獨鍾的,當數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的范成大。南宋淳熙二年(西元1175年),范成大受任為敷文閣待制、四川置制史、知成都府。他在成都的三年時間裏,曾多次前往海雲山觀景賞花。在《三月二十三日海雲摸石》一詩中,他寫道:“亂插山茶猶昨夢,重尋池石已殘春。”晚春時節,他看到山茶花還在開放,不禁覺得是夢境中的景色。冬天,是山茶花盛開的季節,范成大賞花後留下一首詩《十一月十日海雲賞山茶》,一個多月以後,他又登上海雲山,寫下了《十二月十八日海雲賞山茶》一詩:“已報主林催市柳,仍從掌故問山茶。豐年自是驩聲沸,更著牙前畫鼓撾。”

  宋代官員詩歌唱和

  海雲山名聲遠播

  海雲山在長達數百年間,成為人們嚮往的休閒勝地,與詩人們的歌咏密切相連。

  翻檢資料,宋代在成都擔任過知府及其他職位的官員,很多都留下過咏誦海雲山的詩詞,如薛奎、田況、宋祁、王覿、趙抃、蘇宷、韓宗道、范純仁、句士良、薛鄰、喻汝礪、韓絳等。正是這些官吏們集體為海雲山打“廣告”,才讓名不見經傳的海雲山名氣大增。

  薛奎,宋天聖四年(西元1026年)時擔任成都太守。也是他,最先通過詩歌,把海雲山的名聲傳播。據説,他寫過幾十首《春遊好》的詩歌,描寫成都人春遊的盛況,因而有人將他稱為“薛春遊”。可惜的是,薛奎的這些春遊詩後來全部散佚,沒有了蹤影。

  范鎮,華陽人,宋寶元元年(西元1038年)舉進士第一。作為成都人,他寫過《和閻寺丞海雲寺》詩,記錄官民遊覽海雲山的盛況:“春日金田驩且嘩,始因民俗好紛奢。管弦齊奏喧聞野,鶯燕高飛不在花。雕檻憑時見城郭,回廊行處有煙霞。方塘靈石從來信,不獨當年太守誇。”

  句士良,是宋代成都新繁人。他先後擔任過中江縣令、簡州知府,最後官至朝散大夫。他對家鄉勝景更是讚美有加。他寫過一首詩:“佛土依山福遠州,春行繡騎上雲頭。補天彩石盈池在,朝海清江繞寺流。”同時代的眉山人喻汝礪也寫下《遊海雲山》一詩。

  一花引得百花開,一人吟唱眾人和,是發生在宋代成都官員們之間最為有趣的文化現象。趙抃曾寫過一首《遊海雲山》詩:“縹緲齊雲閣,遙聞摸石池。……花棚夾歸道,驍騎看星馳。”不久,就得到前來成都任職的數位官員的唱和。擔任過成都路轉運使的蘇宷就專門寫過《和趙閱道遊海雲山》一詩。

  吳中復,曾經做過峨眉縣知縣以及成都府路官員。他在成都期間也曾前往海雲山遊覽,並寫下了《遊海雲寺唱和詩》:“錦裏風光勝別州,海雲寺枕碧江頭。連郊瑞麥青黃秀,繞路鳴泉深淺流。”他的詩歌,得到同期擔任成都府路轉運判官的韓宗道的唱和。韓宗道在《和吳中復遊海雲寺》一詩中描寫道:“茂林修竹翠煙收,寺枕清江江上頭。好馬啼春知客恨,落花浮水近人流。”范仲淹的次子,人稱“布衣宰相”的范純仁,在被貶為成都路轉運使時,也有一首名為《和吳仲庶晚春遊海雲》的詩:“東郊行樂冠西州,古寺岧峣翠嶺頭。”此外,詩人薛鄰寫有一首《和吳公仲庶遊海雲寺》:“寺佔靈峰更近州,喧闐騶從錦纏頭。歌鍾乍奏晴雷殷,戈甲急趨春水流。幾處醉眠方枕藉,一城謠俗重嬉遊。”

  北宋名臣韓億第三子韓絳,在宋嘉佑年間當過成都太守,有《遊鴻慶寺》一詩留存:“久旱雨初足,樂遊春正深。喧闐觀士女,清曠入山林。佛界雲成寶,僧園地布金。方塘探子石,高閣會賓簪。”作為成都人的吳師孟,寫下一首《和韓絳遊鴻慶寺》:“十里東郊道,茲遊歲月深。參僚從行府,高會適叢林。穉子喧沽玉,春姬笑子金。咳珠僧護寶,醉弁客遺簪。”

  這些吟咏海雲山的詩歌,不但成為成都這座休閒城市優雅氣質的體現,也是宋人留給成都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文/圖 賈登榮

編輯:鄧超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