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生物多樣性保護紀錄片《生態秘境》登陸央視
來源:四川日報  |  2022-10-27 08:56:24

  原標題:四川生物多樣性保護紀錄片《生態秘境》登陸央視 一幅“立體生態畫卷”這樣徐徐鋪開……

(轉載)四川生物多樣性保護紀錄片《生態秘境》登陸央視

貢嘎雪山。

(轉載)四川生物多樣性保護紀錄片《生態秘境》登陸央視

岷江百合。

(轉載)四川生物多樣性保護紀錄片《生態秘境》登陸央視

峨眉樹蛙。

(轉載)四川生物多樣性保護紀錄片《生態秘境》登陸央視

大熊貓憨態可掬。

  10月16日至18日,一部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反映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在四川成功實踐的自然生態紀錄片《生態秘境》,在央視紀錄頻道CCTV9每晚兩集連播。

  紀錄片將鏡頭對準了雪豹、大熊貓、川金絲猴、黑頸鶴、仙琴蛙、紅花綠絨蒿、峨眉擬單性木蘭等野生動植物,講述了四川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精彩故事,展現了四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圖景,全面、立體、豐富地呈現了四川這幅“立體生態畫卷”的自然生態之美、多彩人文之韻。紀錄片播出後,觀眾好評不斷,多個話題詞衝上熱搜榜。

  《生態秘境》有何亮點?拍攝過程中又有怎樣的故事?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殷鵬

  展現生態全貌

  《生態秘境》從四川最高點貢嘎雪山切入,從高到低、從西向東,總共拍攝6集,呈現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多樣化地形地貌和生態系統,揭示和闡釋四川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在中國的重要地位及其世界影響。

  據不完全統計,《生態秘境》帶有説明字幕的各種動植物近100種,記錄了包含哺乳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魚類、昆蟲等在內的各種類型,介紹了一些特有或珍稀的植物種類,包括樹木、草本、竹子等,覆蓋類群廣泛。

  面向全球傳播

  截至目前,《生態秘境》相關話題詞在網絡上閱讀量突破 850 萬,觸達觀眾2455萬人次,收視率居CCTV9頻道今年第一名。

  《生態秘境》宣傳片將安排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二階段會議期間播出,面向全球傳播中國生態文明理念,展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成就。

  探秘生態秘境

  展現四川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

  四川是全球36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是中國乃至世界的珍貴物種基因庫之一,生物物種資源種類位居全國第二位,被稱為“生物多樣性的寶庫”。從高山櫟林、康定木蘭到峨眉冷杉,從雪豹、大熊貓到川金絲猴,四川是許多珍稀動植物最後的家園。據介紹,除了海洋外,四川幾乎濃縮了地球上所有的地理景觀類型——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大江、深峽。

  為系統、全面、生動地反映四川省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切實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共建萬物和諧美麗家園的生動實踐,以及在今年12月7日至19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第二階段會議上展示四川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按照省政府工作安排,今年1月,生態環境廳著手啟動拍攝製作《生態秘境》。

  如何拍出四川的自然生態之美、多彩人文之韻?生態環境廳聯合省林草局組建起涵蓋科學類、藝術類等領域專家在內的一流專家團隊和創作團隊,一起通過翻閱大量資料、反復論證,最終按照從西向東、從高到低的地理特徵確定了框架文本,按總分總的結構拍攝了6集紀錄片,第一集《天造地設》講述四川“生物庇護所”的成因,第二集《生命之源》講述雪山江河的能量,第三集《高原之腎》講述若爾蓋濕地對黃河水源的涵養,第四集《華西雨屏》講述四川生境的極致,第五集《天府之國》講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第六集《未來之路》講述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

  據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紀錄片從四川最高點貢嘎雪山切入,從高到低、從西向東,記錄和展示了四川這幅“立體生態畫卷”的全貌,呈現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多樣化地形地貌和生態系統,揭示和闡釋四川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在中國的重要地位及其世界影響。

  “通過這樣條理清晰、有機統一、宏觀與微觀結合的邏輯框架,我們既介紹了四川省生物多樣性的整體狀況,又介紹了一些代表性具體物種,讓觀眾對生物多樣性有一個全新的認識。”《生態秘境》總撰稿張海龍説。

  頂級團隊拍攝

  近100種動植物亮相,講述四川生物多樣性保護故事

  確定好結構框架,一個擁有豐富自然生態類紀錄片拍攝經驗、匯集國內頂尖拍攝水準的攝製團隊,立即兵分5路,忠實記錄四川的極致風景、特有物種,拍到了許多珍貴畫面——大涼疣螈在沼澤地中自在游泳,青城山樹蛙蛙卵掉落水中,若爾蓋草原上藏狐與旱獺爭奪巢穴激烈搏鬥,連日陰雨後“鴿子花樹”珙桐在陽光下綻放……

  據不完全統計,《生態秘境》帶有説明字幕的各種動植物近100種,記錄了哺乳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魚類、昆蟲等在內的各種類型,介紹了一些特有或珍稀的植物種類,包括樹木、草本、竹子等,覆蓋類群十分廣泛。

  在綿陽江油,一株毫不起眼的小草,曾影響一座超大型水庫的修建步伐。它叫距瓣尾囊草,是中國特有的瀕危野生植物。四川迅速啟動針對距瓣尾囊草的搶救性保護,暫停水利工程建設一年。

  “當我們懂得向草木低頭,其實就是懂得了敬畏自然。”四川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有關負責人説,這些年來,四川對距瓣尾囊草進行了科考、遷移、人工繁育等保護工作,如今在江油,距瓣尾囊草的種群數量從2026株恢復至4800余株,滅絕風險已經大大降低。

  全省生物多樣性基礎考察項目支持力度不斷增加,在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上更為細緻,進而發現了很多新物種和瀕危物種。已構建了完整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現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530個,總面積12.03萬平方公里;劃定了生態保護紅線14.8萬平方公里,佔全省轄區面積的30.45%;明確了5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這些區域是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點。

  在《生態秘境》第四集中,牛背鷺、白鷺、夜鷺在水中悠然自得覓食,呈現出一幅“鳥飛魚躍”的生動場景。這得益於四川碧水保衛戰的深入實施。近年來,四川全方位、寬領域、超強度推進水生態環境保護,一大批突出水環境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全省水環境品質大幅改善,創10年來最好水準,長江、黃河干流水質穩定達到II類,“清澈見底、魚翔淺底”已是常態,為水生生物多樣性的維護撐起了“保護傘”。

  在《生態秘境》第六集中,四川大學教授唐亞對峨眉冷杉與大氣環境關係的故事進行了解讀。近年來四川深入推進藍天保衛戰,全省空氣品質逐年好轉,峨眉山金頂上的峨眉冷杉生長速度也明顯加快,“這表明大氣環境的提升可以有效改善生物的生長狀況。”在唐亞看來,大氣污染防治不僅會造福人類,對於生物多樣性也有正向反饋。

  屢屢衝上熱搜

  觸達觀眾2455萬人次 收視率目前居CCTV9頻道今年第一名

  歷經一個多月緊張的後期製作,及時向播出平臺交付樣片後,《生態秘境》總導演劉寧寧“心裏懸著的一塊石頭”終於落了地。

  紀錄片播放後,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響。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所長吳寧稱讚道:“《生態秘境》第一次全面介紹四川這一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中國西南山地’主體部分的生物多樣性,不僅讓觀眾對四川的生物多樣性格局有了清晰認識,而且對全球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也是一種貢獻。”網友也紛紛叫好,“好看,品質很好的紀錄片,今晚繼續追!”“不得不説,作為一個四川人,阿壩、甘孜去一次愛一次。”

  “你無法想像,自然能美成那個樣子。我們拍到的,遠不及我們看到的萬分之一。”劉寧寧説,“和攝製組在現場感受到的內容相比,《生態秘境》中呈現出來的美,只是很少一部分。因為紀錄片傳遞不了觸覺,也傳遞不了嗅覺。”

  攝影指導孫昆是一名具有十幾年自然類紀錄片拍攝經驗的攝影師,拍過國內大多數地區的草原生態。但若爾蓋濕地卻帶給他前所未有的震撼,直呼“這是我見過國內最好的草原”。孫昆説,有些草原看上去很美、很綠,但航拍時草甸會出現時密時疏的現象,而若爾蓋濕地的草就像一層厚厚的、綠油油的地毯。

  “我印象最深的鏡頭,是上百隻黑頸鶴在若爾蓋濕地翩翩起舞,那畫面簡直太美了。”四川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所負責人説,若爾蓋濕地每年為黃河的補水量達44億立方米左右,是名副其實的“黃河蓄水池”。“以前,若爾蓋濕地的黑頸鶴大約有400隻,現在通過加強濕地保護與恢復建設工程等措施,濕地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黑頸鶴已經增加到2000多只,這是當地生態環境品質持續向好的生動展示。”

  據統計,截至目前,《生態秘境》相關話題詞在網絡上閱讀量突破850萬,多個話題詞衝上熱搜榜;收視率為0.187%,較去年時段均值提升150%,收視份額為0.891%,較去年時段均值提升172%,觸達觀眾2455萬人次,目前收視率居CCTV9頻道今年第一名。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佔全省面積近20%以上的保護地和85%以上的珍稀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得到較好保護。據了解,下一步《生態秘境》將通過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進行展播。同時還將製作《生態秘境》專題宣傳片,安排於今年12月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召開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二階段會議期間播出,面向全球進一步傳播中國生態文明理念,展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成就。 圖片由生態環境廳提供

編輯:鄧超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