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琴記 音樂之都響初聲
來源:成都日報  |  2022-11-28 09:07:45

(轉載)尋琴記 音樂之都響初聲_fororder_未標題-3

成都琴臺路雕塑《鳳求凰》 馮榮光 攝

(轉載)尋琴記 音樂之都響初聲_fororder_未標題-1

陳洪綬《博古葉子》司馬相如琴挑卓文君

(轉載)尋琴記 音樂之都響初聲_fororder_未標題-2

邛崍文君故居文君井 馮榮光

  吳亦錚/文

  説到司馬相如,人們往往稱之為政治家、文學家、風流才子……在這些醒目的標簽之外,司馬相如的另一個重要的身份——音樂家常常被人忽略。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傳唱兩千年,配以古琴音樂才是正確打開方式;司馬相如追求卓文君,也是靠著“綠綺”琴奏出的美妙旋律才事半功倍;在成都這座“音樂之都”裏,以琴或撫琴命名的街道多達30余條……從琴臺故徑到駟馬橋,或浪漫,或勵志,都是司馬相如為成都這座城市留下的豐厚歷史文化遺産。

  樂賦雙絕 音樂成就人生夢想

  在中國古代,詩詞歌賦和音樂像一支並蒂雙生蓮,從誕生之日起就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以它特有的聲情韻律感染著萬千讀者,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從《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以至律、絕、詞、散曲,都清晰地展現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中對音樂美的追求與進步的足跡。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説:“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袁枚《隨園詩話》説:“其言動心,其色奪目,其味適口,其音悅耳,便是佳詩。”

  司馬相如的音樂才華,有史可證。《漢書·禮樂志》載:“武帝立樂府,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使童男女70人歌之。”由此可見,司馬相如是漢武帝音樂人才群體中不可或缺的一員,之後晉代崔豹所著的《古今注》中記錄:“司馬相如作《釣竿》詩,遂為樂曲。”南朝徐陵輯《玉臺新咏》記載尚存相如《琴歌》二首等都充分説明瞭司馬相如的音樂成就。

  更為直觀的是在其辭賦和琴歌中,展示出了司馬相如音樂創作極高的造詣。在眾多作品中,司馬相如為漢武帝量身定制的《上林賦》,無疑是他能夠在眾多郎官中脫穎而出,初露崢嶸的關鍵因素。《上林賦》全文2691字,其中用了154字將古往今來帝王百姓所創作的各類音樂舞蹈進行了系統梳理與表達,將他在音樂上的才華表現得淋漓盡致:“於是乎遊戲懈怠,置酒乎昊天之臺,張樂乎膠葛之宇;撞千石之鐘,立萬石之鉅;建翠華之旗,樹靈鼉之鼓。奏陶唐氏之舞,聽葛天氏之歌,千人唱,萬人和,山陵為之震動,川谷為之蕩波。巴俞宋蔡,淮南于遮,文成顛歌,族舉遞奏,金鼓迭起,鏗鏘鐺鞈,洞心駭耳。荊吳鄭衛之聲,韶濩武象之樂,陰淫案衍之音,鄢郢繽紛,激楚結風,俳優侏儒,狄鞮之倡,所以娛耳目而樂心意者,麗靡爛漫于前,靡曼美色于後。”

  此外在《長門賦》中,司馬相如對古琴的演奏更有精妙的描繪:“授雅琴以變調兮,奏愁思之不可長;按流徵以卻轉兮,聲幼妙而復揚。貫歷覽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昂。”這段文字是講操琴運指的方法和演奏琴曲時從“奏愁思”到“意慷慨”由弱到強的情緒變化。根據《長門賦》的內容,後人在進行藝術加工後創作出了著名的琴曲《長門賦》並流傳至今,堪稱傳統古琴曲中的精華之一。賦中所寫操琴運指的方法和演奏琴曲時由弱到強的情緒變化,都是當時古琴音樂演奏技能的現實反映,成為研究蜀地琴史的重要資料。能在文字中對音樂有著如此深刻的見解,足以證明司馬相如琴藝非凡,音樂造詣極為深厚。

  一篇《上林賦》讓皇帝龍心大悅,一篇《長門賦》讓皇后復得寵愛,司馬相如憑藉自己的文學與音樂才華,為自己的仕途鋪平了康莊大道。漢武帝任命司馬相如為中郎將“通西南夷”,高車駟馬,衣錦還鄉,文學與音樂的雙翼成就了他的人生夢想。

  綠綺紅顏 相如琴挑卓文君

  民國時期楊時百所著《琴學叢書·古琴考》中對中國古代名琴有這樣一段記載:“黃帝之清角,趙后之鳳凰,齊桓公之號鐘,楚莊之繞梁,相如蔡琰之綠綺,揚雄之琴清英——求諸先王之制,雖未盡合,亦各一代絕特之器也。”同時還記述:“司馬相如琴長三尺八寸六分半,一池。”從中可見,蜀中的音樂大家司馬相如、揚雄所擁有的古琴與帝王之琴齊名,同被列為“一代絕特之器”。到了隋唐時期,成都斫琴技藝更是全國聞名,涌現出了雷氏世家、張越等斫琴名家。

  至於綠綺琴的來歷,《古琴疏》如此描述:“司馬相如作《玉如意賦》,梁王悅之,賜以‘綠綺’之琴,琴銘曰‘桐梓合精’。”意思是司馬相如成為梁王劉武門客時,曾創作出了《玉如意賦》,梁王非常欣賞,於是就把珍藏的“綠綺”琴送給了司馬相如。這張琴質地考究,以桐木、梓木結合的精華所制,司馬相如得到綠綺後如獲珍寶,他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綠綺”琴名噪一時。

  司馬相如用“綠綺”演奏的絕妙佳音,兩千年後早已成為絕響,但司馬相如用“綠綺”尋找到自己人生的另一半——卓文君,卻是一段具有相當可信度的浪漫愛情傳奇。

  相傳梁王劉武去世後,司馬相如回到了家鄉蜀郡閒居。此時他一無官職,二無余財,可謂是相當落魄。一日,臨邛大富豪卓王孫大宴賓客,邀請了司馬相如的好友臨邛令王吉。在王吉的介紹下,司馬相如也參加了這次宴會。卓王孫的女兒卓文君,年方17,結婚不到一年就守寡在家,她聽説大才子司馬相如也參加了這次宴會,就跑到前廳偷看,立刻就被司馬相如的氣質所吸引。司馬相如也被卓文君的美貌所吸引,於是在宴會上,捧出了綠綺琴,現場彈奏了一曲《鳳求凰》:“有一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鳳飛翱翔兮,四海求凰。無奈佳人兮,不在東墻。將琴代語兮,聊寫衷腸。何時見許兮,慰我徬徨。願言配德兮,攜手相將。不得於飛兮,使我淪亡。”

  琴聲挑動情思,卓文君聽出了曲中的愛意,也深深地被司馬相如所吸引。但她知道,勢利的父親是不會將她許配給貧窮的司馬相如的,於是她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連夜乘坐自己的馬車,與司馬相如私奔到成都。為了生計,卓文君“當壚賣酒”,司馬相如“滌器于市”,兩人同甘共苦。這段愛情傳奇被司馬遷記載于《史記》,“司馬相如琴挑卓文君”被後世傳唱兩千年。

  是不是靠著“綠綺”追到紅顏知己卓文君,如今已不得而知,但司馬相如靠音樂才華抱得美人歸卻是千真萬確。後來,“鳳求凰”成為愛情的別稱,而“綠綺”也成為古琴的別稱,大詩人李白在《聽蜀僧濬彈琴》中寫道:“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另在《遊泰山六首》中寫道:“獨抱綠綺琴,夜行青山間”,均用“綠綺”來指代古琴。

  相如琴臺 一座城市的文化遺産

  上元二年(761年)春天,客居成都的杜甫來到琴臺,憑吊司馬相如,寫下了膾炙人口的《琴臺》:“茂陵多病後,尚愛卓文君。酒肆人間世,琴臺日暮雲。野花留寶靨,蔓草見羅裙。歸鳳求凰意,寥寥不復聞。”詩聖徘徊于琴臺之上,見暮雲空照,想像琴臺邊美麗的野花猶如當年卓文君臉頰上露出的笑靨,琴臺邊的蔓草又似文君昔日所著的碧羅裙……充滿傾慕之情,發出千古知音難逢的感慨。

  對司馬相如足跡的追尋與憑吊,杜甫不是第一人,更不是最後一人。詩人到了成都,必到相如琴臺憑吊。李白、岑參、高適、宋祁、韓絳、陳一沺等,都寫有歌頌“琴臺”的詩詞,這證明古代成都確有司馬相如琴臺存在,只不過“相如琴臺古,人去臺亦空”。

  如今,成都、邛崍、梓潼、蓬安等地,均建有紀念他的琴事遺址供後人憑吊。其中,最著名者當數成都西門的琴臺。上世紀,在成都西門三洞橋北,有一座高約15米、直徑約80米的大土丘。老成都都説,傳説這就是司馬相如當年的撫琴臺。1941年,為躲避日軍轟炸,有人在這裡挖防空洞,結果發現土臺裏面竟然是一座古代大墓。經馮漢驥先生科學系統發掘後,最終認定這座高土臺是五代時期前蜀皇帝王建的“永陵”,它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座地上皇陵。永陵被認為是琴臺,被證明是一個美麗的誤會,但成都這座古代“音樂之都”的底蘊確是處處可尋。永陵發現的“二十四伎樂”石刻,成了成都古代“音樂之都”流芳千載的實物證據。

  那麼詩人咏嘆的相如琴臺究竟在哪兒?根據《四川通志》《益州記》記載:“司馬相如宅在笮橋(笮橋是古時成都西南門外有名的索橋,橫跨錦江之上,是李冰所建七橋之一)西二百步。”據“漢代少城西南發展圖”所標注的笮橋所處位置推斷,相如宅當在今琴臺路南端之東側、西較場一帶。

  琴臺雖然沒找到,但是找到了司馬相如的家,那麼司馬相如在自己家附近撫琴吟唱,似乎也是一件非常合理的事情。於是在20世紀80年代,在司馬相如故居附近,打造出了一條倣古大街,被命名為“琴臺路”,路北口建倣古牌樓一座,高約20米,寬約40米,橫額名曰“琴臺故徑”。2002年又在路南口鑄有“相如撫琴”“文君聽琴”的青銅雕像,側面立一巨石,上書三個金色大字曰“古琴臺”。路口有一石制古琴,琴旁立有數塊有關琴的詩文石刻。如今的琴臺路,以古樸典雅的建築外觀和深厚的歷史底蘊,成為成都的文化地理名片,吸引著無數的市民遊客前來“打卡”留念。

  司馬相如以其卓越的音樂才華,在成都音樂之都留下的印記遠遠不止“琴臺路”。據統計,如今的成都以“撫琴”或“琴”為名的街道多達數十條,除了琴臺路外,還有撫琴東路、撫琴南路、撫琴西路、撫琴東南路、撫琴西南路、撫琴東北路、撫琴街、撫琴西南街、撫琴西北街、金琴路、撫琴南巷、撫琴南一巷、撫琴南二巷、撫琴南三巷、撫琴北巷、撫琴北一巷、撫琴北二巷、撫琴北三巷、撫琴街南一巷、撫琴街南二巷、撫琴街北一巷、撫琴街北二巷、撫琴街北三巷、撫琴三道河巷、撫琴街東巷、撫琴街北巷等。這不僅是對司馬相如的紀念,更説明古琴藝術、音樂傳統對成都的影響。

  2000多年前,蜀山琴派名家有司馬相如、揚雄、諸葛亮、姜維等人,蜀中古琴學派,奏響了成都音樂之都的初聲。2009年,蜀派古琴被列入第二批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今天,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足音裏依然有相如文君勵志浪漫往事的迴響。

編輯:鄧超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