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件(套)作品展現“大漆之美” 金沙博物館呈現數千年“漆”彩歲月
來源:華西都市報  |  2023-01-18 09:26:44

(轉載)60件(套)作品展現“大漆之美” 金沙博物館呈現數千年“漆”彩歲月

漆畫《晴雪》

(轉載)60件(套)作品展現“大漆之美” 金沙博物館呈現數千年“漆”彩歲月

展覽現場

(轉載)60件(套)作品展現“大漆之美” 金沙博物館呈現數千年“漆”彩歲月

雕漆隱花雲氣紋漆鈁

(轉載)60件(套)作品展現“大漆之美” 金沙博物館呈現數千年“漆”彩歲月

  以春去春回、花開葉落為設計元素的《春花》;盤中飾以形體神態各異的九條龍的《嵌銀雕花九龍漆盤》……1月16日,走進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遺跡館中,就能看到眾多精美的漆器作品,向觀眾展示著漆藝的獨特魅力。

  當日,“雙城萬華——成渝地區漆藝特展”正式與觀眾見面,展覽以約60件(套)來自成都、重慶兩地非遺傳承人和高校師生創作的漆藝作品,系統展示成渝雙城的漆藝家們在延續傳統技藝精髓的基礎上,吸收借鑒各地漆藝之長,用一雕一刻、一髹一涂、一刀一筆釋放的“大漆之美”。

  60件(套)漆藝作品亮相

  成渝非遺傳承人同場競技

  “漆從西蜀來”。四川盆地盛産大漆,成渝地區歷來便是重要的漆器生産基地。早在3000多年前的古蜀時期,成都便與漆結緣。三星堆出土了數個用生漆加黏土做粘貼劑的金面青銅人頭像。在古蜀文明發展的第二次高峰——金沙遺址,發現的嵌玉片漆木器、木胎虎頭漆器等珍貴文物,更是見證

  了成都漆藝最初的發展。

  經過數千年的積澱和發展,成都漆藝演化出以雕嵌填彩、雕填影花、雕剔絲光、拉刀針刻、隱花變涂等極具地方特色的修飾技藝。而重慶漆器髹飾技藝,則以研磨彩繪、金銀粉分光罩漆、蛋殼鑲嵌等工藝為特色。2006年和2008年,成都漆藝與重慶漆器髹飾技藝先後入選我國第一批和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在本次展覽中,能看到尹利萍、宋西平、楊莉、鄒小屏、朱華、胡香維、陳奇志等多位成渝兩地國家級、省級非遺傳承人以及高校師生的匠心之作。

  “本次展覽分為三個單元,分別是:百序成漆、歲久識漆、良匠利漆。”據本次展覽的策展人、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副研究員田湘萍介紹,第一個單元主要是從工藝的角度,對漆藝工藝流程進行了展示;第二個單元則聚焦于漆藝的歷史,講述和梳理了漆藝發展的源流,以及其在不同時代的特點。“最後一個單元主要展出的是現代作品,從傳承和創新的角度,能夠看到藝術家們在延續傳統技藝精髓的基礎之上,融入創新的漆畫作品。”

  展覽中,以成都漆器最為古老的雕花填彩工藝製作而成的“雕漆隱花雲氣紋漆鈁”套組,線條流暢古色古香;極具視覺衝擊力的漆畫《祝賀》,採用作者獨創的“彩色分光技法”,將畫面中的仙鶴刻畫得栩栩如生,是重慶漆器髹飾技藝的代表……從展品之中,觀眾能夠看到成渝兩地漆器作品和技藝的相互影響和融合。

  呈現技藝的精湛繁複

  一覽中國8000年漆器歷史

  中國髹漆技藝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至距今約8000年的浙江余姚井頭山遺址。此後,歷經春秋戰國、三國魏晉、六朝唐宋的不斷發展演變,最終在元明清時形成“千文萬華,不可勝識”之盛。

  所以,當人們漫步在展覽之中,也能從展板所展示的文字和圖片資料裏,窺見漆藝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源遠流長。展覽不僅用詳盡的圖文資料將古人製作漆器的歷史娓娓道來,還展示了當代漆藝傳承人以史為據,在延續傳統漆器造型和技藝的基礎上,融合現代髹飾技法與材料而創作的漆藝作品。

  此外,展覽還特別精選了代表漆器變涂、彩繪、雕花填彩、雕剔絲光、螺鈿鑲嵌、蛋殼鑲嵌、金屬鑲嵌等十余種髹漆技藝作品,輔以高清紀錄片,為觀眾系統呈現漆器工序的繁複以及匠人精湛的技藝。

  “這部分7塊木板,展示的就是變涂技藝的製作過程。”據成都市非遺保護中心張晶明介紹,變涂是根據不同的材料和工具,使漆有規則地變化而形成各種不同裝飾紋樣的髹飾技法。現場展出的變涂漆板,能直觀地讓觀眾了解這項技藝的特點。“這種變涂技法在漆器上是非常常見的,此次展出的作品中,就有運用變涂進行裝飾的漆器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覽是“2023成都金沙太陽節”非遺系列大展的重要內容之一,將持續展出至3月16日,陪伴市民們度過新春佳節。同時,從16日起,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還陸續推出“童心點亮金沙——‘一起向未來’成都市校園非遺展”“童畫金沙”“成都非遺手作”等非遺主題展覽和活動。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編輯:鄧超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