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茶裏“泡”出來的川戲
來源:四川日報  |  2023-03-10 08:57:47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未標題-2

在蜀園裏看川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未標題-3

成都市百花潭公園裏嘻貳參劇場邊聽相聲邊喝茶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未標題-4

成都東門市井的茶鋪 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叢雨萌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婷

  著名作家老舍曾説:“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老舍一生喜茶,他把自己的創作泡在茶裏,泡在滋味百千的生活裏,帶著細緻又平易的觀察,寫下了經典話劇《茶館》。這出好戲近70年來在舞臺上被北京人藝、四川人藝等反復演繹並經久不衰,是“茶與戲”最生動的寫照。

  不只是北京的《茶館》,川茶與川戲也緣分頗深。作者品茗寫戲,觀眾吃茶看戲,演員茶館“煉”戲,川戲在川茶浸泡中沉澱,四川民間藝術清音、揚琴、評書、相聲等在茶館野生市井氣裏成長。

  A

  “戲窩子”茶園孕育川劇

  2月24日晚,成都市百花潭公園裏嘻貳參劇場傳來陣陣笑聲,由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叮噹和四川“文藝兩新”青年演員共同演繹的精品相聲專場《笑迎春天》在此首演,公園裏面聽相聲,一杯茶配一個座。

  喝茶看戲是川人日常娛樂消遣的方式之一,百年前的川劇表演藝術家康子林深諳其道。民國初年,他與名角楊素蘭、唐廣體等人把各類戲班子聯合起來,組成川劇歷史上重要演出團體“三慶會”,會址就設在成都的悅來茶園。1908年,現紅星路內側華興正街的悅來茶園開業,茶園亦戲園,是成都近代文化史上第一個大型、正規的劇場。郭沫若曾在他的自傳《少年時代》中寫道:“成都最首出的新式戲園,名‘悅來茶園’。”

  由於當時人們的娛樂方式有限,能看戲的悅來茶園是“時髦”的,能去悅來茶館演戲的班子在行業上是有“地位”的,能去悅來茶園看戲是有“品味”的。學者王笛在《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1900—1950)》中記錄,當時茶館戲園不斷想方設法吸引更多觀眾,大茶館把演戲作為必念的生意經,茶館兼戲園是成都新舞臺的主流,茶館座位從100個到500個不等,一個茶園每天演兩場至三場戲,能賣上千張門票。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優秀的戲班子是眾多茶館激烈競爭中的有利籌碼。

  在茶園裏,各劇種相互切磋交融。康子林等人改良川劇,培養生、旦、凈、末、醜等行當的學生,他們還把崑曲、高腔、胡琴、彈戲、燈戲等融會貫通,形成早期川劇表演裏別具一格又相容並包的藝術特色,“三慶會”成立後名角輩出。後來,大家把“三慶會”成立看成是川劇早期萌芽的重要標誌事件之一。不僅是川劇,著名川劇劇作家徐棻回憶,當時擁有近800年曆史代代傳承下來的東方傳統戲曲,已有上百部劇目貯備量,能連續幾個月演出都不重樣,滿足老百姓的需求。一時間,悅來茶園所在的華興街,成為文化娛樂繁榮之地。

  如今,悅來茶園幾經更迭,即將“變臉”成為成都川劇藝術中心的一部分,重新與觀眾見面。幾乎每一代著名的川劇藝術家,不少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民間戲曲藝人都曾在此演出,被西南川劇票友們親切地稱為“戲窩子”“文化地標”。

  B

  民間曲藝人“打賞”在茶館

  茶館後有一口大水池,池裏舖一層沙,再在沙上面墊一層棕墊,棕墊上鋪一層鵝卵石,水在池子裏澄上一夜。到了第二天一早,池子裏的水用銅壺裝好,燒開後泡起茶來就沒有了氯味。最早一批客人在早上5點,人還沒到“聲”先到,催著老闆快開門。茶可以選“一花”“二花”“三花”,茶客們邊喝茶邊把鳥籠挂在茶館,熱氣騰騰的清茶下肚後,嘰嘰喳喳的鳥兒伴著清晨的陽光被茶客們拎回家,這才吃早飯——這是悅來茶館上世紀90年代時,總經理謝鳴腦海中“最成都”的回憶之一。

  那時由於川劇觀眾人數多,常常在大茶館演出,而評書、木偶戲、清音、諧劇、口技等觀眾相對分散的傳統民間藝術,就在小茶館上演。因此茶館也成為民間藝術家成長的“必經之地”,觀眾似乎也約定俗成,比如去新南門看李月秋、去新世界看李德才。

  “因為離觀眾特別近,所以能非常直觀地從他們的反應中,看出自己的技藝有沒有長進。”“90後”揚琴演員李偉,依然能感受到傳統曲藝人在茶館中的“鍛鍊”,比如演到這裡,觀眾就一皺眉;演到那裏,觀眾就舒展眉心開懷;若嗓子狀態不好,就會有關心你的老戲迷問你,是不是感冒啦身體怎麼樣?演員的綜合實力和“控場能力”,直接決定茶客的停留時間長短,這是和在劇場演戲完全不同的體驗。

  大多數茶館的戲錢包含在茶錢裏,喝茶就能看戲,若觀眾對演員格外喜愛,可以“打賞”。謝鳴記得,“打賞”形式不限,有扔硬幣的,有投“紙幣”的,有送鮮花的,送水果的,還有一次有位老闆直接拉了三車白酒來送給演員,以表心意。“這不就是現在的網絡直播打賞最初的形式嗎?”也在茶館演出過的哈哈曲藝社社長田海龍開玩笑説。

  評書藝術家李伯清,也是在茶館“磨戲”的曲藝人之一。上世紀90年代,電視等大眾媒體已經開始替代茶館的娛樂功能,謝鳴想利用評書打開茶館的新市場,於是邀請了擅長講評書的李伯清。在悅來茶園,李伯清講《水滸傳》等傳統評書時,台下茶客不多,有時候還是個位數,李伯清在悅來茶館來了又離開,離開了又回來,“來來回回”也不見起色。

  謝鳴思考著茶園的前途,同時也觀察著茶客們聽評書的反應,他發現李伯清在講傳統評書時,偶爾用現代語言為觀眾“打比方”,這時觀眾會“笑一下”。於是他們與李伯清商量,何不直接把現代素材作為評書題材?李伯清後來也更大膽地用自己身邊經歷的事用來説評書,形成了自成一派的“散打評書”。茶館裏聽評書的人多了起來,打賞“李伯伯”的人也越來越多,生意好時每天來喝茶的有上千人,一代代民間藝人在茶園謀生,來來去去。

  74歲的著名曲藝劇作家包德賓,如今還保留著喝茶看戲的習慣,他笑稱已經分不清是對茶上了癮,還是對戲上了頭。“茶館其實也是一個信息交流和聯絡的地方。”那時三教九流都在茶館,生意人談事情約在茶館,鄰裡間閒聊約在茶館,演員會扶著熟悉的老觀眾入座,觀眾喝完茶上個廁所路過後臺,還可以和演員擺上幾句,交流下今天誰演得好。茶館就像是演員們最划算的“流動教室”,老師父們教青年演員學戲講戲,名角兒來了觀摩好戲,大家都喜歡來茶館。這些活色生香的畫面,對包德賓來説,都可能成為創作素材。他最愛成都茶館裏的硬頭黃竹做的大椅子,“曬起太陽坐起來安逸舒服,比現在的皮椅子安逸。”

  C

  老戲迷與新中式茶館

  除了成都,如今四川綿陽、廣元、達州等地,也有茶館可以看川戲,不少新中式茶館與時俱進,在傳統老茶館的服務內容基礎上,融入更多現代元素。比如綿陽天青苑以“看川劇品川菜喝川茶”為服務內容,受到了不少當地老百姓的喜愛。天青苑川劇團堅持近20年,陪伴老戲迷們的晚年生活,每年還會為老戲迷們過生日。最近,天青苑川劇團團長周永秀翻新了天青苑的茶座、餐樓,還在苑內增設了川劇打卡墻和打卡點,觀眾喝茶看戲,還可試穿川劇戲服並留影,了解傳統文化。

  2月22日,老戲迷彭家齊帶著單反相機來成都東門市井哈哈茶鋪看揚琴表演,準備拍下好戲的精彩瞬間。當天,由四川省藝術研究院主辦的非遺揚琴傳承專場演出在此舉行,康先洪、唐瑜蔓、李偉、楊夏等一起登場。人稱“貓媽”的成永紅,也趕來看演出,她和這群演奏揚琴的演員和孩子們感情很深,還給他們蒸過包子吃。“現在能看戲的茶館並不多,大慈寺那邊可以看,以前望平街有家也可以。”

  哈哈茶鋪位於李劼人故居旁,是一家新中式茶鋪。它既可以在天氣晴朗時為客人提供露天壩壩茶,也會在冬天增添圍爐煮茶服務;在元旦、春節、元宵、“二月二”龍抬頭等傳統節日節氣,茶鋪還會邀請袁庭棟等文化名家,推出相關文化活動;每週三下午茶鋪定期演出傳統戲劇,每天晚上茶鋪還有哈哈曲藝社的相聲表演。

  哈哈茶鋪負責人張薇也是四川省茶館服務行業協會理事,在她看來,現在茶館裏的“喝茶看戲”已經不能和過去的“喝茶看戲”同日而語。現在的喝茶看戲,不僅僅是為了留住老戲迷,更是吸引年輕人感受成都市井煙火氣,了解四川本土生活美學的一種方式。茶為戲引流引客,戲為茶賦予更多的文化價值,不僅僅是川戲,更多樣化的活動、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跨界,使得新中式茶館成為一個開放的、本土的、接地氣的公共文化交流空間。

編輯:鄧超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