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江正在手工製作衍紙工藝品
殘疾人朋友正在手工製作衍紙工藝品
2016年,當時27歲的殘疾人王林江終於找到了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這是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此前,他在家裏靠父母生活,如今通過學習到的衍紙技術,將各色紙條卷、捏、拼貼組合完成一件件文創作品。每天最多的時候,他可以完成六七幅,每件可以賣到100元上下。
王林江所在的工作室名叫衍匠文創,有專職殘疾人40名,靈活就業殘疾人60多名。工作室最早源自2016年成都溫江區殘聯組織的系列殘疾人技能培訓項目,品牌註冊于2020年。“三年時間,工作室靠衍紙文創收入130多萬元,我們支持殘疾人加入進來,使他們能夠實現創業增收。”公平街道便民服務中心主任鐘妍妍這樣説。
2021年,工作室的衍紙工藝“蓉寶”“會徽”入選為大運會的特許商品,引領了越來越多的殘疾工匠走向社會。今年3月27日,王林江與同事一起製作的衍紙工藝“會徽”,還作為成都人民的禮物,贈送給國際大體聯,由代理主席雷諾·艾德接收領取,為中國殘疾人文創産品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大的展現舞臺。
1
殘疾匠人
為大運會製作特許文創商品
將一張張小小的紙條粘貼組合成葉子、花瓣、鳥嘴、翅膀等圖案,再把看到的生活融進衍紙畫的一卷一捏、一拼一貼中。3月30日上午10點多,十幾位殘疾人聚集在位於溫江區公平街道的衍匠文創工作室內,製作衍紙文創作品。雖然他們可以選擇在家裏工作,不過大家更喜歡“大本營”,有著相同或相似境遇的殘疾人工匠,在這裡可以共同探討如何把作品做得更好,有時説説笑笑,這樣的氛圍比家裏更好。
衍紙也稱卷紙,“衍”有延長、擴展的意思,是紙藝的一種形式。衍紙藝術中,以專用的工具將細長的紙條一圈圈捲起來,成為一個個小“零件”,然後藉由組合這些樣式複雜、形狀各有不同的“零件”來創作。
看似簡單的衍紙紙藝,非常考驗匠人多樣的表達手法,更考驗一個人的細心與耐心。在工作室,王林江現場給我們展示了如何製作大運會特許商品——衍紙“會徽”。選取紙條後,要揉搓出均勻的彎痕,一邊用釘子在底板上固定住紙條的一端,一邊要慢慢圈出一個規定徑長的圖案。
在王林江的演示下,記者也嘗試跟著學習。長長的紙條常常不受控制,隨意翹起,底板上的膠水不是多了,就是少了。
隨著成都大運會進入倒計時,工作室的文創訂單量大大增加,尤其作為大運會特許商品的衍紙工藝“蓉寶”“會徽”更是大家近期主要的製作內容。製作一個“會徽”要用一個半小時,製作“蓉寶”要用兩個小時。對於王林江,每天最多的時候,可以完成六七件,每件可以賣到一百元上下。
由於訂單個性化需求的增加,目前大家嘗試將“會徽”衍紙畫的尺寸從7寸調整為A4紙大小。尺寸的變化帶來了工藝的變化,更考驗工匠的細緻與耐心。“尺寸變大後,紙圈量增加了1.5倍,需要用針進行固定,待固定成型後再進行粘貼,工藝難度和製作時間都有所增加。”王林江説。
2
走向世界
最特殊的大運禮物
2021年,工作室的衍紙工藝“蓉寶”“會徽”入選為大運會的特許商品,引領了越來越多的殘疾工匠走向社會。今年3月27日,王林江與同事一起製作的衍紙工藝“會徽”,使中國殘疾人文創産品有機會在更大的舞臺上得以展現。這一天,他們製作的衍紙“會徽”作品作為成都人民的禮物,贈送給了國際大體聯代理主席雷諾·艾德一行。
溫江區殘疾朋友手中的衍紙工藝品第一次走向世界,是在2020年的成都市殘疾人公益手作特許商品發佈會上。2020年12月3日,是第29屆“國際殘疾人日”,在成都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經成都市殘聯、大運會組委會聯手合作,成都大運會以特許的方式,扶持溫江區“衍匠”工作坊的殘疾人結合大運元素,研發公益手作系列文創産品。隨著大運“衍匠”紙藝“會徽”“蓉寶”的發佈,成都市“友善大運·特許公益+”計劃正式啟動。
除了為人熟知的大運系列,展廳還擺放著其他系列的産品,如春夏秋冬、梅蘭竹菊、節日慶典、舞蹈少女等。能參與到大運特許商品的製作中,其中的作品還被送給國際大體聯,殘疾匠人們對此都感到很驕傲,大家認為,“能向全世界展示自己和身邊的殘疾朋友共同完成的作品,是一種無上的光榮”。
衍匠文創工作室裏,還有專職殘疾人30多名,靈活就業殘疾人60多名。工作室最早源自2016年成都溫江區殘聯組織的系列殘疾人技能培訓項目,品牌註冊于2020年。在成都大運會紀念品商品小程式中,記者看到,大運會徽衍藝畫和大運蓉寶衍藝畫的售價均是68元。
記者從工作室負責人王銀春的口中了解到,從這兩款商品成為大運會特許商品到現在,已有兩年時間,已經賣出了約15萬件左右。另外,“3年時間,工作室靠全部衍紙文創收入130多萬元,實現了殘疾人的創業增收。”鐘妍妍説,參與衍紙畫文創産品設計製作的殘疾工匠人均月增收約1600元,産量高者可月入萬元以上。
3
“文創+就業”
幫助殘疾人實現就業增收
“對於殘疾朋友來説,衍紙畫易掌握、易上手,這是我們選擇衍紙畫作為主打産品的原因。”鐘妍妍告訴記者,殘疾人文創成為殘疾人實現夢想、改善就業和提升生活品質的重要途徑,“文創+就業”計劃也成為幫助殘疾人實現就業增收、增進民生福祉的破題方向。
據了解,目前公平街道有將近1000名殘疾人,當下已經有100多名殘疾朋友參與到衍紙畫的培訓之中。他們的就業形式特別靈活,有的在文創基地,有的在家裏,製作的成品會通過線上門店或者線下渠道銷售出去。比如大運會系列産品,全市就有15家特許門店及線上商城在銷售。基地通過創新對接機構、企業和組織,開拓訂單式上門服務,拓展了文創産品的廣度,變銷售産品為銷售服務,提升了勞動附加值。
就衍匠文創工作室來看,目前為了拓寬大家的就業渠道,近年來業務面還拓展到幫助外面的企業、單位做衍紙培訓。“我們殘疾人有很大一部分收入都是通過培訓掙取的。”王銀春介紹,像王林江一行,去過成都的很多企業,最遠走到了色達。以前的27年,王林江在家裏靠著父母生活,而現在他擁有了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每月靠衍紙手藝掙到的錢完全夠他一人開銷。
在衍紙培訓中,殘疾匠人們作為老師展現了自己的手藝,也可以獲得相對較高的講課費,幫助殘疾朋友更好地融入社會,不斷提升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記者也了解到,除了溫江區的衍匠文創品牌,成都各地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創品牌如春筍般破土而出,如青白江區“十二針繡坊”、金牛區“愛上不完美”、錦江區“花開錦璨”、龍泉驛區“集美泉”等多個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創品牌,並以此為抓手,為殘疾人提供就業崗位、創業孵化、實訓實操、産品展銷等殘疾人文化創業就業服務,進一步健全完善殘疾人文創就業服務體系。2020年,青白江區“十二針繡坊”還獲批成為國家級殘疾人參與非遺保護試點項目。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戴佳佳
攝影記者 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