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人從疊溪走向成都平原
拍攝于1910年的疊溪,現所在為茂縣疊溪鎮排山營村 攝影 【英】威爾遜
寶墩古城遺跡
蠶叢故里就在岷江上游河谷
位於溫江區壽安鎮的大墓山,相傳為魚鳧墓
三星堆鳥形器極似魚鷹,通常都認為與魚鳧族有關
望叢祠內的杜宇像(左)和開明像
古蜀歷史上,有關於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的記載,通常認為是古蜀國的五位蜀王,先後建立了各自的王朝。傳世文獻中對蠶叢、柏灌、魚鳧的記載文字特別簡略,而且具有較濃的神話傳説色彩,未解之謎甚多。儘管文人學者歷來已有各種不同的解釋,但其真實情形卻一直籠罩在迷霧之中。對此,筆者在專著《古蜀國神話研究》中,梳理文獻典籍中的古蜀國神話與傳説,並結合考古發現進行了探討。
蜀山氏與蠶叢
來自蜀山深處
根據古代文獻透露的信息,蠶叢是古蜀國的開創者。蠶叢之前,有蜀山氏。
古代文獻中就有黃帝與蜀山氏聯姻的記載,説明古蜀的歷史確實是非常久遠的。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娶西陵之女嫘祖為正妃,又為其子昌意娶了蜀山氏女。《山海經·海內經》《世本》《帝王世紀》《大戴禮·帝係篇》等古籍也有類似記載。關於西陵與蜀山氏,後世學者通常認為西陵是一個地名,蜀山氏應該是族名,都和古蜀有著密切的關係。如鄧少琴先生認為,西陵就是蠶陵,其地理位置就在古蜀的岷江河谷。
疊溪西面有蠶陵山,傳説疊溪城北山上有蠶叢墓。《蜀水考》卷一就記述説:岷江“南過蠶陵山,古蠶叢氏之國也。”《蜀中名勝記》卷六對蠶叢的遺跡也作了記述。這裡很可能就是蠶叢的發跡與建國之地,蒙文通先生就認為:“可能古代蠶叢建國即在蠶陵。”任乃強先生也認為:疊溪發現古碑有“蠶陵”字,“可以肯定蠶叢氏是自此處發跡的。”蒙文通先生、任乃強先生、鄧少琴先生,都是近現代研究古蜀歷史的權威學者。他們認為以茂縣為核心區域的岷江上游河谷是蠶叢故里,應該是古蜀歷史上一個比較可信的重要史實。
通過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的記載,可知蜀山氏和黃帝是同時代的重要部族與傑出人物。如果説黃帝是中原地區的部族聯盟首領,那麼蜀山氏就應該是蜀地最大的部族了,所以才會相互通婚和聯姻。司馬遷博學廣聞,很有見識,記載的這些史實,應該是有所依據和真實可信的。
常璩對古蜀歷史做過認真研究,在精心撰寫的地方誌書《華陽國志·蜀志》中就贊同和採用了司馬遷的記述,也認為古蜀歷史非常久遠,並力圖將古蜀王朝與中原王朝的歷史對接起來。根據古籍記載透露的信息,上古時期在岷江流域和西南地區還有羌、氐、濮、彭等部族,以及斟灌族、魚鳧族等,它們都是比較大的部族或氏族。蠶叢能夠聯盟諸多部族,執掌牛耳,創建蜀國,與蜀山氏部族自身的強盛,以及黃帝的聯姻支持,都是不可分割的。
岷江上游河谷是蠶叢故里和崛起之地,聯繫到後世傳説的蠶叢事跡大多在岷江上游,可知蠶叢起初可能是棲息于岷江河谷地區,以牧業為主兼營狩獵與養殖的部族,後來才由岷江河谷遷入成都平原。考古發現也揭示了岷江上游河谷曾是古蜀先民的棲息地,譬如營盤山的考古發現,以及岷江上游河谷發現石棺葬多達上萬座,便給予了充分印證。
蠶叢遷徙進入成都平原之後,岷江上游河谷作為蠶叢故里,依然是古代蜀人心目中的聖地。在後來的古蜀王朝中,祭祀活動非常興盛,其中有一項非常重要的祭祀活動,就是祭祀神山。例如三星堆出土的一件玉璋上,就刻畫有古代蜀人祭祀神山的情景。而神山指的就是蜀山,古代蜀人由此而形成了魂歸天門的觀念,將蜀山視為心目中永恒的崇拜象徵。
蠶叢為什麼要舉族遷徙?為什麼要離開祖居之地、放棄岷江上游河谷,而選擇成都平原作為新的定居之地?我認為,最關鍵的至少有兩大原因:一是發展所需,二是災害迫使。隨著古蜀族人口的增多與勢力的擴充,必須開拓疆域;而且當時很可能發生了大地震,所以促使蠶叢下決心率領族人遷出了岷江上游河谷,進入了開闊的成都平原,開始擇地築城而居。
遷徙和築城,都是蠶叢時代很英明的舉措,不僅改善了各部族的生存環境,也為古蜀帶來了興旺。
古代蜀人在成都平原上修築城市和都邑,最初是從靠近岷山的西北部邊緣地帶開始的,然後沿著岷江支流河道兩岸臺地逐漸向平原腹心地區推進。
最初修築的寶墩文化多座早期城市規模較小,後來不斷擴展,到殷商時候的三星堆古城已蔚為壯觀,商周時期的金沙遺址更是規模宏大。當時散居在成都平原與西南地區的部族很多,早期古蜀國的構成,可能就是通過部族結盟而建立起來的酋邦式國家,從而形成了共主政治局面的出現。這種多部族聯盟的形式,正是古蜀國與中原和其他地區在社會結構方面的不同之處。蠶叢顯然就是當時獲得諸多部族擁戴的盟主,結盟建立了蜀國,成了首位蜀王。
柏灌與魚鳧
從治水而興到建宏大都城
根據傳世文獻記載,柏灌是蠶叢之後的蜀王,是古蜀國第二王朝的統治者。揚雄《蜀王本紀》就説“蜀王之先名蠶叢,後代名曰柏濩”。常璩《華陽國志·蜀志》則説蠶叢先稱王,“次王曰柏灌”。揚雄記述的柏濩,與常璩記載的柏灌,一字之差,可能是後世文獻在傳抄上出現問題,使字形發生了訛變,顯然是同一個人。蒙文通先生就認為“濩”是字誤,應是古籍傳寫之誤。常璩記載的柏灌,可能更準確一些。
揚雄和常璩的記述,透露了柏灌是古蜀國的第二代蜀王,但記載只有寥寥數字。關於柏灌在蠶叢之後是如何繼承王位的?柏灌統治古蜀國的時間有多久?柏灌有些什麼作為?柏灌的興衰與去向又是怎樣?《蜀王本紀》與《華陽國志·蜀志》中都語焉不詳,極其籠統和含糊。
學者們研究古蜀歷史,對此曾做過探討,提出了一些看法。有學者認為:柏灌率領族人後來跟隨大禹治水,遷往了中原,很可能是史籍中的“斟灌氏或即蜀王柏灌”。這個看法頗有見地,因為大禹治水首先就是從蜀地開始的。大禹導山治水的辦法在岷江流域取得了成功,進而才變成了整個中原的治水措施,並推廣到了九州。古代文獻中説大禹“西興東漸”,考古發現對此已有較多的印證。關於中原斟灌族的事跡,在《古本竹書紀年》與《左傳》等古籍中有比較簡略的記載,其中似乎也隱藏了很多故事。但柏灌為何放棄王位,可能另有隱情。
筆者認為,蠶叢和柏灌的關係應該是比較融洽的,所以蠶叢才將王位傳授給了柏灌。柏灌很可能是蠶叢王朝的一位賢能之臣,也不排除斟灌族與蜀山族有姻親關係,深得蠶叢王的信任和倚重,因此成了第二代蜀王。但柏灌繼承王位後不久便發生了激烈的王位之爭,被強悍的魚鳧奪走了王位。從史書記載看,王位之爭從上古以來就經常發生,不乏其例。因為古蜀國的朝代更替缺少記載,這也是大致的推測而已。
魚鳧是古蜀歷史上一個很重要的部族,繼蠶叢與柏灌之後統治了蜀國,是古蜀歷史上第三王朝。魚鳧原為鳥名,是善於捕魚之鳥,魚鳧族以此為名,透露了對漁獵的崇尚。所以説古蜀國到了杜宇時代,才進入了農業社會。
魚鳧王朝統治古蜀國的時間比較久長,這個時期已經像夏王朝一樣實行王位世襲制度了,從第一代魚鳧王到後來的末代魚鳧王,很顯然延續了很多代。《古文苑》章樵注引《蜀紀》説“上古時,蜀之君長治國久長”,説的便應該是古蜀國魚鳧王朝時期的情形,考古發現在這方面也提供了大量的資料。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口的繁衍,魚鳧王朝的勢力日漸強勢,於是又擇地修建了規模更為宏大的王城。三星堆古城應該就是魚鳧王朝所建的一座都城,其規模的宏大和佔地面積的廣闊,充分展示了魚鳧王朝鼎盛時期的興旺景象。三星堆遺址出土有大量鳥頭勺柄,長喙帶鉤,極似魚鷹,通常都認為與魚鳧族有關。
三星堆一號坑與二號坑的年代相差約百年以上,出土的青銅人像與人頭像在衣冠髮式和造型上都基本一致,也是對魚鳧王朝世襲制度的一個有力印證。這些製作精美的青銅雕像群,應該是當時古蜀國各部族首領和王公貴族階層的生動寫照,不僅生動地展示了各部族聯盟的情形,同時也説明瞭當時祭祀活動的昌盛,為我們深入了解古蜀國的歷史與社會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魚鳧王朝的覆滅,又是怎麼發生的?揚雄《蜀王本紀》與常璩《華陽國志》都説魚鳧王是在湔山田獵的時候,突然仙化了。仙化是一種含蓄的説法,當然不是成了神仙,而是從此不知去向,莫名其妙地消失了。有學者認為,所謂“仙化”或“神化不死”,其實均為戰敗而亡之義。應是杜宇崛起之後,採取軍事行動,或用突然襲擊的方式,擊敗了魚鳧王。古蜀國江山易主,杜宇從此成了新的蜀王。
杜宇與鱉靈
兩代蜀王的傳奇
杜宇在古蜀歷史上,繼蠶叢、柏灌、魚鳧之後建立了第四王朝。
杜宇曾積極提倡耕、牧、工、商,大力拓展蜀國的疆域,使蜀國的經濟、文化、社會生活都大為繁榮,是一位非常傑出的人物。常璩《華陽國志·蜀志》説杜宇“教民務農,一號杜主”,到“七國稱王”的時候,“杜宇稱帝,號曰望帝”。這時的蜀國疆域,是一片相當廣闊的領域,除了成都平原和川西盆地的丘陵地帶,還囊括了漢中平原以及貴州、雲南的大部分地區。因為杜宇大力發展農業,國力昌盛,對巴人和周邊地區也産生了很大的影響,常璩説:“巴亦化其教而力農務,迄今巴、蜀民農時先祀杜主君。”可知巴蜀民眾都尊奉杜主為農神。
杜宇身居王位的時間比較長久,後來蜀國發生了大水災。這時從荊楚地區有位叫鱉靈的青年豪傑投奔蜀國,拜見了杜宇。杜宇很欣賞鱉靈的才幹,任用鱉靈為蜀相,負責治水。鱉靈非常能幹,決玉山泄洪,有效治理了水患。在此期間,杜宇與鱉靈之妻發生了戀情。這當然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結果由此而導致了蜀國王位的更替。揚雄《蜀王本紀》説:“鱉靈治水去後,望帝與其妻通,慚愧,自以德薄不如鱉靈,乃委國授之而去,如堯之禪舜。鱉靈即位,號曰開明帝。”
漢代許慎《説文解字》“巂”字下也有同樣記述:“蜀王望帝淫其相妻,慚,亡去為子巂鳥。”《太平禦覽》卷一六六引《十三州志》也有同樣記載。這其實並非是古代文人的虛構和杜撰,而是古蜀歷史中真實發生過的故事。到了晉代常璩撰寫《華陽國志》時,也許覺得此事不雅,而略去了這一重要情節,只記述了此事的結果:“會有水災,其相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堯、舜禪授之義,遂禪位於開明,帝升西山隱焉。”《華陽國志》是研究古蜀歷史的案頭常備之書,由於常璩的省略,致使後來研究古蜀歷史的學者們,亦大都忽略了這個故事。實際上,這個故事透露的信息是如此豐富,真實而又生動的歷史真相就掩藏在這個故事後面。由杜宇王朝更替為開明王朝,正是這件事情使古蜀歷史發生了重大轉折,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一個是教民務農、拓展疆域、曾經雄視天下的望帝杜宇,一個是才略過人、治水創立奇功、贏得蜀人愛戴的蜀相鱉靈,兩人之間的政權更替當然不會風平浪靜。古人在文獻記載中大都認為,此事當然是杜宇“德薄”之錯,但後來的研究者也對此提出了疑問:這會不會是一個有意安排的陰謀呢?因為此事的結果是直接導致了政權的更替,由鱉靈取代杜宇而建立了開明王朝。
史料中的“禪授”或“禪位”其實是很難自圓其説的。愛情和陰謀,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都屢見不鮮,望叢時代顯然也不會例外。杜宇顯然是被推翻的,“升西山隱焉”,便透露出了杜宇往岷江上游大山深處逃亡而去的信息。
鱉靈即位後,稱為叢帝,建立了古蜀第五王朝。後來,開明王朝延續了十二代,開創了古蜀歷史上另一個重要時代。《華陽國志·蜀志》説,叢帝之後為盧帝、保子帝等,“凡王蜀十二世”,到秦惠王滅蜀後才結束了開明王朝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