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陳碧紅 王眉靈
4月24日,成都國際鐵路港堆場內,裝滿小家電、數碼産品、定制服裝等跨境電商貨物的數十個集裝箱已整裝待發。2天后,它們就將搭乘中歐班列“法國郵政DPD號”開往歐洲,最終送達歐洲消費者手中。這趟國際班列的出發當天,正好是從成都始發的中歐班列運行十週年之際,而今年也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週年。
十年看變。這支“鋼鐵駝隊”從開行之初的白紙畫圖,到如今穩步向高品質發展階段邁進,從成都始發的中歐班列逐步構建起從單向到雙向開行、從單一站點到多點輻射的國際班列網絡,積極服務國家開放大局和四川區域經濟發展,為四川對外開放架起通往世界的“快車道”。
2023年2月14日,一列滿載貨物的中歐班列(成渝)從成都國際鐵路港駛出。 白桂斌 攝
通道之變
“剛剛抵達俄羅斯沃羅滕斯克,和預期的時間一樣!”4月24日,吉利汽車國際貿易有限公司負責人馮博洵接到海外團隊的電話,10天前從成都國際鐵路港出發的這趟中歐班列,準時將165台吉利汽車運往了目的地。
這批車,只是吉利汽車今年在成都通過中歐班列運輸出口的1/42。馮博洵透露,自7年前公司選擇“搭乘”成都中歐班列開行首趟整車出口專列以來,該生産基地就已經和成都中歐班列達成了長期合作意向。僅2023年,平均每個月就有四、五趟專列出口到俄羅斯。
通道暢、耗時短、運輸穩定,這是吉利選擇中歐班列的三大關鍵因素,也是1.5萬家各類企業共同的選擇。在位於成都國際鐵路港廣場一側的展廳內,羅茲、杜伊斯堡、伊明漢姆……在成都國際鐵路港展示中心展廳的大屏上,百餘個城市出現在連接境內外的城市名單中。十年時間,從成都始發的中歐班列以最早開通的波蘭羅茲為原點,不斷將運輸網絡延伸到歐洲各地,以點連線、串線成片,帶動成都國際班列建立起以成都為主樞紐、西至歐洲、北至蒙俄、東聯日韓、南拓東盟的國際班列線路網絡和陸海貨運配送體系,成為西部連接歐洲、聯通世界的重要供應鏈物流通道,成為暢通中歐貿易的“穩定器”和“加速器"。
數據是最直觀的反映:截至目前,成都國際班列已聯通境內外130余個城市。2022年,成都國際班列開行突破4700列,同比增長12%。隨著中歐班列(成渝)的開行,成都國際班列擁有了全國開行量最多、區域合作最廣泛、運輸最穩定的中歐班列。
2023年2月14日,一列滿載貨物的中歐班列(成渝)從成都國際鐵路港駛出。 白桂斌 攝
産業之變
與中歐班列鐵路線僅有幾分鐘車程的成都國際鐵路港綜合保稅區內,TCL出口加工製造基地的5條生産線全部運轉。倉庫內,一件件剛下線的電視機機芯板、手機正裝箱準備發運。“鐵路港就在隔壁,幾個小時就能上車。”TCL光電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合智説,這些産品搭乘中歐班列,10至15天就能到達歐洲,較以往走海運縮短了25天以上。
時效快只是一個方面。由於工廠設在綜保區內,企業的産品只要不出綜保區,就能享受保稅服務,這為企業降低成本、減輕資金週轉壓力帶來便利。2022年,隨著與鐵路港僅“一墻之隔”的生産基地投運,TCL在成都的産品量翻倍,對歐業務産能達到80%,電視機機芯板年産260多萬台;本月,該基地的手機也開始量産。
“以TCL為代表的保稅加工,只是綜保區內發展的業態之一。”青白江海關相關負責人介紹,依託中歐班列的成長壯大,成都國際鐵路港綜保區立足泛歐泛亞陸港主樞紐優勢,加快打造以保稅加工、保稅物流、國際貿易三大基礎産業為支撐,推動貿易、消費品、B2B等特色優勢領域加快與電子商務融合,新零售、直播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十年間,這條物流大通道正悄然變身為産業通道。
10年來,國際班列帶活一個港、再造一座城,“新城”裏産業蓬勃生長。受益的,不僅是青白江。以本地企業需求為導向,成都國際班列全面滿足省市重點産能發運需求,內江隆昌跨境電商、攀枝花水果、樂山夾江茶葉、蒲江的獼猴桃、溫江的苗木花卉、眉山的竹藝和泡菜、九龍縣的香菇等,通過定制化國際班列出口到歐洲及東盟各地,銷售收入增長3—6倍,其中,四川特有花木品種佔據歐洲85%的市場份額並取得市場定價權。
2023年3月16日,成都國際鐵路港周邊的油菜花競相綻放,春意盎然。一列列火車穿行其中,猶如“開往春天的列車”。 白桂斌 攝
開放之變
“下個月,我們要開一趟新班列!”為了這個新項目,四川米倉南向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運營經理王思捷已經忙了快一個月了。這趟新班列將採取全新的“鐵路快通”模式——從萬象出來的水果冷鏈專列抵達成都,憑提前辦理的“快速通關”,無需停留口岸另行申報並辦理轉關手續,可快速轉運至莫斯科。經成都中轉,中老班列銜接中歐班列,一條全新的亞蓉歐物流大通道由此暢行。
米倉是一家深圳企業,為何專程跑到成都國際鐵路港來做物流生意?王思捷坦言,公司瞄準的,正是成都國際鐵路港的樞紐集散功能。“雖然一直做的是面向東南亞市場的中老班列物流運輸業務,但是在這裡可以為今後拓展歐洲業務打下基礎。”他透露,目前公司正抓緊開展中歐班列的物流運輸業務,把東盟和歐洲一南一北兩端市場串聯起來,形成一個縱跨亞歐大陸的國際物流運輸體系,全面拓展海外市場新空間。
“這是一個完整的畫像。”成都國際鐵路班列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偉琨介紹,經過多年建設,成都國際鐵路港已基本形成以西部陸海新通道為主,中越、中老鐵路通道為輔,南沙、黃埔等港口多點進出境的南向國際多式聯運網絡。
這正是四川積極努力的方向。西南財經大學西財智庫主任、首席經濟學家湯繼強認為,隨著中老鐵路深入對接已運營成熟的中歐班列,一條更大範圍聯通亞洲歐洲主要經濟體的新亞歐大陸通道呼之欲出。
——四川開放新格局由此豁然開朗。
從一趟國際班列、一條物流通道,成長壯大為一條産業通道甚至是一個樞紐中心。十年前,中歐班列從成都出發,十年後,在四川全域“開花結果”:如今,省內15個市(州)聯合設立中歐班列組貨基地,協同德陽、南充、瀘州等市二、三級物流基地推進“干支結合、樞紐集散”組織模式,在運輸組織、貨源集結、業務創新、政策協同等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四川改革開放新高地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