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在若爾蓋採訪
青藏高原東南、四川盆地西北,這裡是總面積超過20萬平方公里、覆蓋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全境的川西北生態示範區。
這裡有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高原泥炭沼澤若爾蓋濕地,也有我國最大的黑頸鶴棲息地花湖濕地,同時孕育著75%以上的青藏高原特有高等植物和數以千計的特色動物。這裡留下《格薩爾王史詩》和根據史詩修建的格薩爾王城,唐卡、彩繪石刻、牛羊毛絨乃至誕生於此的《康定情歌》,在這裡綻放出獨特的文化魅力。這裡也是紅軍長征曾經走過的地方。這段長征中最艱苦、最悲壯、最輝煌的歷程,在雪域山川之間留下了取之不盡的精神源泉。
作為我省五大經濟區中,唯一以“生態”為關鍵詞的區域,川西北肩負著建設“全國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典範”的使命。生態的高品質保護如何實現?豐富的生態文化資源,要如何轉化為高品質發展的不竭動力?
5月的雪域高原,山花正開、乍暖還寒,新時代四川經濟地理調研紀行採訪組從成都出發,“長征”近4000公里,直入川西北,探尋問題的答案。
讓生態保護“高品質”
川西北擁有草原雪山、濕地藍天的大美生態。地處長江黃河上游的位勢,也帶給其突出的生態地位。川西北如何實現生態環境保護的“高品質”?
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管理局科研科科長索郎奪爾基用望遠鏡遙遙觀察著遠處沼澤內的黑頸鶴;數十公里外,九曲黃河第一灣景區,遠道而來的遊客李佳熱情地與網紅土撥鼠“打招呼”;更廣闊的區域內,靜靜吃草的牦牛、奔馳的駿馬和廣大的牧民、遊客,在川西北共同繪就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大美畫卷。
“生態興則文明興。”在省委“五區共興”發展戰略下,在全省生態安全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川西北生態示範區,堅持將生態的保護、修復一體統籌,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為區域高品質發展的千年大計奠定生態之本。
——以榜樣凝聚生態保護共識。
黃河四川段,全長174公里,自川西北生態示範區而入,也由川西北生態示範區而出,這裡也是四川境內唯一橫跨黃河、長江兩大母親河流域的區域。若爾蓋縣的黃河岸邊,四川首支“黃河護河隊”正開展每週兩次的例行巡邏。這支平均年齡20多歲的隊伍,要巡查若爾蓋縣73條河流、6個湖泊及3個重要濕地,“每次徒步巡邏的距離,都超過20公里。”副班長澤讓當州説。清理漂浮的生活垃圾,勸阻教育沿河農牧民和遊客……這支約50人的隊伍,呼吸著高原稀薄的空氣,從陽光炙人的夏天走進風雪逼人的嚴冬,從泥濘難行的河岸投進寒冷刺骨的河水,他們的付出,換來黃河水一年清過一年,也帶動超過1000名牧民群眾自覺加入到守護黃河的隊伍中。
黃河的河水清了,周圍的生態更美了;上游的河水清了,下游的人民也受益了。
——以科技提升生態保護效率。
小金縣的5月寒風呼嘯,溫暖的飼養棚內,還不到1歲的小牦牛們正大口大口吃著牧民阿心準備的草料;數百公里外,大雪紛飛的紅原縣瓦切鎮阿木鄉,博士生覃宇正在中國科學院若爾蓋濕地生態研究站值守——他要採集高原的信息,並進行科學分析。
“過去純放養牦牛,怕入冬後掉膘嚴重,死亡率高。現在都不用操心了。”阿心對阿壩州目前推廣的“暖牧冷飼”新型生産模式很滿意。他不知道的是,支撐這一新模式的部分科學依據,卻來源於覃宇所在的觀測站。
“川西北高寒生態系統是我國重要的高寒畜牧業基地,科學管理這裡的生態系統,是實現當地可持續高品質發展的基礎。”副站長劉建亮表示。他們在科學研究當地生態環境和承載力的基礎上,還參與發展和推廣草地生態畜牧業,不僅幫助牧區群眾減畜不減收,也更好地保護了當地的草原。
環境的高品質保護離不開人們的廣泛參與,同樣離不開科學的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近年來,阿壩州全面劃定“三區三線”,全面落實河(湖)長制、林(草)長制、田長制責任,創新開展了黃河上游干支流綜合治理;甘孜州頒布實施四川省首部生態環境保護地方性法規——《甘孜州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出臺森林資源管控“四個最嚴”制度,織密水生態、森林草原生態系統保護大網……
久久為功,善作善成。
前不久,一場關於川西北生態示範區的新聞發佈會在成都召開。“阿壩州全州林草綜合植被覆蓋率達到85.6%,濕地面積達到881萬畝;甘孜州建設各類各級自然保護地81個、5.53萬平方公里,實現數量和面積均達全省第一……”這樣一組數據,讓世界看到川西北生態示範區保護生態環境的成效。
讓生態變現“高品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坐擁優質的生態和多彩的文化,川西北生態示範區如何在充分保護的基礎上,將優質的資源變現,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
驅車800公里,來自山西的遊客張虹來到九曲黃河第一灣。背對巍峨的雪山,遠望無盡的黃河,她由衷地感嘆,“黃河之水天上來,美!這張門票,值!”2006年以來,像張虹一樣的遊客,九曲黃河第一灣景區已累計接待遊客超過460萬人次,總收入超億元。
讓遊客覺得值,把自然景觀真正打造為旅遊産品,這可不是一件容易事。為滿足不同遊客的個性需求,當地精心選點,先後打造遊客中心、客運中心、科普中心、景區觀光扶梯、上山棧道、黃河文化墻等特色産品。
全面推動生態與文化旅遊深度融合,阿壩州還成功打造了紅原雅克音樂季、黃河大草原旅遊文化節等生態文化旅遊的著名IP,産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自然風光宜人,高原孕育的特色文化,也吸引無數人來到川西北。
碧空如洗,白雲繚繞,巍峨的卓達拉雪山下,一座壯美的藏式古城兀然聳立。雄偉的城門、高大的城墻、可供遠望的碉樓、三十員大將的寨子……格薩爾王城的這些文化景點,都是根據史詩《格薩爾王傳》記載的內容所設計,步入其中,仿佛來到史詩中記載的場景。
“格薩爾王是藏族人民引以為豪的英雄人物,在千百年的歷史積澱中,孕育出獨具特色的格薩爾文化。”龍泉驛區對口支援隊隊員、挂職甘孜縣格薩爾王城景區服務中心副主任陳雲林説,在龍泉驛的對口支援下,甘孜縣以文旅融合方式打造王城,于2020年成功申創4A級景區,“在王城中感受史詩文化,已成為317國道上,不少自駕遊客的首選。”
不僅如此,川西北的非遺傳承人、藏醫貢確加措打造出獨特藏香,為遊客們提供獨特體驗,“我們的産品,還通過直播等形式,成功銷往上海、深圳、成都等大城市。”
據統計,作為康巴文化發祥地的甘孜州,累計匯聚文化資源6大類15073個,旅遊資源8大類361123個,當前,當地正加快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建成A級旅遊景區94個。同時,成網成環的骨幹旅遊環線成功把散落在甘孜大地各處的景區景點串珠成鏈。
民族文化與紅色文化在川西北生態示範區交相輝映——小金縣境內,兩河口會議紀念館外,曾經貧瘠的土地已然商鋪林立,熙來攘往;班佑河畔,紅三軍幾百位戰士犧牲地,樹立起英雄的豐碑,吸引過往遊人駐足瞻仰;松潘縣川主寺鎮內,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則以紀念紅軍長征勝利總碑的獨特價值,吸引海內外遊客到來。
歷史總是在接續奮鬥中前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
紅軍長征留下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鬥的精神,不僅激勵當地居民克服各種困難追求美好生活,勉勵一代代對口支援黨員幹部走進川西北,共創美好家園,也為川西北留下寶貴文化遺産,吸引不少遊客走進川西北,感受雪山草地紅色之旅。
今年1至5月,川西北累計接待遊客超過1000萬人次,這是廣大遊客對川西北生態文化旅遊體驗感充分認同的直觀表達。
讓發展普惠“高品質”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最終目的。川西北生態示範區的發展成果,要如何讓更多群眾受惠?
家住黃河邊,牧民其美則仁家的牦牛比其他村的親戚少了一半以上,但去年年底盤算了一下年收入,其美則仁家反而高出一些,“多出來的錢,都是九曲黃河第一灣給我的。”
原來,為了保護黃河和景區,若爾蓋縣鼓勵周邊居民紛紛縮減了牲畜養殖的數量和農耕種植的面積,作為補償,縣裏也從景區門票收入裏專門拿出一部分用來作為生態補償款。“每賣出一張門票,其中的12元就會被計入生態補償款。”若爾蓋縣委宣傳部副部長芶麗芳説。從2009年到2022年,九曲黃河第一灣景區累計發放的生態補償款達到4000萬元以上,“生態越好,景區的效益就越好,我們的收入也跟著漲了。”其美則仁説。
阿壩州的牧民從生態景區分到了門票收入,甘孜州的村民則從文化項目裏收到工資和分紅。
整理床舖、清掃地面……格薩爾王城的酒店內,60多歲的俄嘎一大早就忙活起來,忙裏忙外一整天,他卻始終都是笑呵呵的。“現在平均每個月工資3000元,心裏只覺得美。”
更美的是,到了年底,他還能額外拿到一筆分紅,“我們村是王城裏一家商鋪的房東,村裏每年收到的租金,都會在年底分紅給我們。”
原來,在格薩爾王城的建設中,得到龍泉驛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龍泉驛總共投入9000余萬元作為甘孜縣128個脫貧村集體經濟産業發展資金,幫助128個脫貧村從王城中獲得項目經營收益的長期分紅權。
“有工資,有分紅,留在家鄉的收入,不比到外地打工差。”俄嘎的話,不僅是當地不少受訪居民的共同感受,也讓數百公里外的松潘縣十里回族鄉火燒屯村村民們感同身受。由大邑援建的“十里拾光”服務區,為往來川西北的遊客提供了歇腳的地方,也為緊鄰服務區的火燒屯村引來源源不斷的人流和客流。
怎麼把“人氣”化為“財氣”?村裏打造“十里繁花十里香,一半詩詞一半屯”的回族風情小鎮,大力發展農家樂、旅遊服務業,並銷售牦牛肉、野生菌、蟲草、貝母等特産。
“目前,村裏有30余戶村民參與農家樂和旅遊服務業,購買旅遊大巴車、計程車等40余輛,200余人從事特産銷售,幾乎家家戶戶的收入,都因項目的建成而提升。”松潘縣十里回族鄉專武部長兼副鄉長董越表示。
2022年,阿壩州8.1萬脫貧人口通過産業帶動持續增收,4.1萬脫貧勞動力穩定就業,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增長14.4%;今年一季度,甘孜州實現地區生産總值增長9.8%,增速居全省第一位,高於全省平均水準6個百分點……數據背後,正是川西北生態示範區高品質發展惠及廣大群眾的直觀寫照。
築牢生態本底,推動綠色發展,今天的川西北生態示範區,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方興未艾,風景這邊正好。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楊揚 蒲薇 黃穎 呂甲 白洋 劉金陳 澤登旺姆 吳雅婷 攝影 呂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