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六坑”300多件新文物亮相 三星堆博物館新館有哪些變化
來源:成都商報  |  2023-09-04 08:43:34

(轉載)“新六坑”300多件新文物亮相 三星堆博物館新館有哪些變化

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多媒體演繹文物修復過程

  今年7月,三星堆博物館新館試運行開放,有近600件文物首次亮相,其中300多件珍品出土于新一輪發掘的“新六坑”,吸引了各地觀眾慕名而來。

  從2021年頒佈施行的《四川省三星堆遺址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提出,要建立健全人才培養、使用、評價和激勵機制,加強考古、研究、保護修復、陳列展覽、宣傳教育、文化創意等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同時強調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施三星堆遺址數字化保護、監測、展示和傳播。

  適逢《條例》頒布兩週年,三星堆博物館在人才建設方面有何成效?又採取了哪些現代科技手段?8月28日至29日,記者跟隨四川省人大常委會組織的媒體採訪團來到三星堆博物館,看沉睡千年的文物如何依託人才和科技的支撐煥發出新魅力。

  新館亮相:

  從文物修復室到可用AI技術1:1修復文物

  “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三星堆是中國西南地區發現的分佈範圍最大、規格最高、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2019年,三星堆新的祭祀坑被發現,其中新出土文物15000余件,再次驚艷世界。

  對此,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余健感慨道,“從新的祭祀坑被發現,到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進行考古發掘、提取清理,再到如今300多件珍品能夠在新館內展示,這離不開三星堆博物館的人才隊伍建設和科技能力。”

  事實上,三星堆博物館人才隊伍和科技的建設歷經了數十年,余健對此表示:“我是在2004年來到三星堆博物館工作的,那時博物館只有一個小小的文物修復室,修復人員僅兩名,工具也相對落後,只有各種鉗類和錘類。而我們現在考古、文保、分析等領域的工作人員已經接近30人,並且人才隊伍的年齡結構越來越年輕化、專業學科更加多樣化,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比例也在提升。這些變化對三星堆文物保護和發展提供了很大幫助。”

  余健補充道,此外,隨著三星堆博物館成為第一批具有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的單位,又建成了文物保護和修復中心,博物館的軟體和硬體能力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例如,此次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將AI技術、3D列印用於文物修復和展陳,根據修復專家和AI演算法對文物拼對,並利用多媒體演繹實現相關重器1:1真實拼合修復全貌以及細節解讀動畫展示。”余健介紹,這些全新的展陳方式,充分體現了三星堆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成果。

  余健還提道,“《四川省三星堆遺址保護條例》頒布後,我們也希望與金沙遺址(博物館)加強協同機制的合作,促進三星堆和金沙遺址聯合申遺工作的推進,這也是我們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實證。”

  發展難題:

  國家級科研項目薄弱,缺乏學術帶頭人

  提到目前三星堆博物館遇到的發展難題,余健表示:“雖然這兩年我們新進的科研人員較多,但還是存在難題。”例如,國家級的科研課題薄弱,省級重點實驗室建設方面也有所欠缺。“在科研項目方面,我們想從省級科研項目開始積累,慢慢把人才培養起來以後,再爭取國家級科研項目。在省級重點實驗室建設方面,我們還缺乏學術帶頭人,以及在多層次學科發展方面還較為薄弱,因此也希望相關部門能夠提供科研項目方面的幫助。”

  此前,三星堆博物館還面臨著知識産權保護方面的困境。《條例》提出,要加強三星堆遺址相關知識産權保護、管理工作,依法查處侵犯三星堆遺址相關知識産權的違法行為。

  “之前我們遇到的問題就是三星堆特有的圖像、文字、LOGO等遭遇侵權,甚至有時候老百姓曲解了三星堆的含義、文化等,這都為三星堆的宣傳保護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曾參與並見證《條例》出臺全過程的全國人大代表劉忠表示,有了《條例》的護航,這兩年三星堆發展非常迅猛,“近年來,類似未經許可擅自使用三星堆及特有文字名稱和形象的知識産權侵權行為少了很多。”(記者 葉燕 呂佳羽)

編輯:鄧超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