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年米倉道連通著川陜的古今
來源:華西都市報  |  2023-11-06 08:51:47

  原標題:高速公路路線與它高度重合 3000年米倉道連通著川陜的古今

(轉載)3000年米倉道連通著川陜的古今

米倉道沿寒溪河而建。

(轉載)3000年米倉道連通著川陜的古今

巴中市南江縣文保專家孫凱(左)向採訪團介紹碑文內容。

(轉載)3000年米倉道連通著川陜的古今

採訪團成員行走在米倉道上。

(轉載)3000年米倉道連通著川陜的古今

寒溪河左岸,古棧道遺址依稀可見。

  一條古蜀道,半部華夏史。日前,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尋路蜀道”大型人文采訪活動第二站,開啟對米倉道的尋訪。

  相對於大眾熟知的金牛道,米倉道的名氣似乎略遜一籌。但在10多年前蜀道申遺時,經過專家們的多次實地走訪,米倉道的歷史地位和作用被進一步發現和確認。專家們認為,米倉道是古蜀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物點遺跡多,價值非凡,在全國古道路中極其罕見。

  歷經多個朝代更迭,米倉道關隘、棧道、古寨猶存;奔流不息的韓溪河,把“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講給了後人;恩陽古鎮的大棧房,見證了古道商賈雲集的繁華;“盛唐彩雕全國第一”的南龕摩崖石刻,讓人夢回大唐……“尋路蜀道”採訪團重走米倉道驚訝地發現,3000年曆史的米倉道,竟與今天的高速公路路線高度重合,古人與今人也在月下達成了一致。

  倔強的“背二哥”

  3000年走出一張路網

  “有個地方,是南方的北方,北方的南方,這是什麼地方?”

  這個地方是巴中,它扼守大巴山系米倉山南麓,北接關中平原、南承天府之國。走出大巴山系米倉群山的雄關漫道,是打通巴蜀與關中交流的通道。

  5000多年前,大巴山裏就有古代巴人活動。3000多年前,古代巴人開始走出大山,在高山深谷中逐漸蹚出一條被現代人稱之為米倉道的交通走廊。這條始於夏商、貫穿秦巴、北上中原、南下巴蜀的米倉道,成為巴蜀與中原交流的重要通道。“米倉道以陜西漢中為起點,進入巴中,在南江縣境內有四條支線,分分合合之後,分別通往巴中的南江縣城、通江縣、巴州區和平昌縣,隨後又中轉到達成都、重慶。米倉道不是一條單一的道路,而是一張路網。”這是學界關於米倉道走向的普遍觀點。

  而這張路網,是3000年間無數“背二哥”(以揹運東西為生的人)往返于川陜之間,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

  巴中市文物局原局長汪信龍長年致力於米倉道的研究。在他看來,米倉道是我國最早的古道之一,其歷史可與古羅馬大道媲美,它見證了我國幾千年來南北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交融。“米倉道始創于西周,興于秦漢,是三國時期的重要軍事驛道,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早在五代時期,就有關於蕭何在米倉道月下追韓信的記載。”汪信龍説,米倉道又稱大行道、巴嶺路,宋以後叫大竹路,因翻越米倉山,清朝始稱米倉道。蜀漢時期,蜀國名將張飛曾在米倉道的隘口駐兵,並大敗曹軍。張飛駐守閬中期間,經常往來米倉道向駐守漢中的丞相諸葛亮稟報軍情。

  2012年3月4日,在巴中市政府的邀請和四川省文物局的安排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邀請了全國科研院所、知名大學歷史、地理、交通史、考古學、地方史等方面的專家30余人,于3月5日至3月17日,歷時13天,總行程6000余公里,徒步250公里,對米倉道的主線和部分支線進行了實地調查。“共調查米倉道沿線文物點230余處,其中與古道直接相關的文物點約100處,新發現文物點15處。經考察發現,米倉道文化線路文物遺跡豐富,保存完好,超出了所有考察專家的預料。”汪信龍説。

  世界第三的隧道雲端

  藏著米倉道第一關

  汪信龍所説的文物點中,巴峪關是極具代表性的一處,被譽為米倉道上的第一關。

  入秋,巴山紅葉將紅之時,記者一行驅車前往巴峪關,在山路上顛簸一個多小時後,一座大山擋住去路。南江縣文廣旅局的孫凱,是當地小有名氣的“土專家”,也是10多年前考察組的成員之一。他告訴記者,此山海拔2000多米,巴峪關就在山頂。

  58歲的孫凱一馬當先,鑽入了叢林。冒著陣雨,歷時約2小時,記者一行人終於爬上了巴峪關。映入眼簾的首先是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上面刻著“南江米倉古道官倉坪”。雖然拱形的關門有些沉陷,但巴峪關居高臨下依然巍峨,氣勢頗合“夏時明月漢代關,米倉古道連中原。多少英雄從此過,叩關斬將挽狂瀾”的詞句。

  據史料記載,這座關樓始建於元朝初年,現存關隘為清咸豐十年(1860年)所建,更名為“官倉坪”。關門高4.2米、寬4米,門額有“官倉坪”三字,係石條砌成。由於年代久遠,石頭縫裏雜草叢生,石頭表面佈滿厚厚的苔蘚。

  據南江縣誌記載,雄踞高山之巔的巴峪關,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戰略要衝,長年有8個衙役在此守衛。“我們所在的位置就是南江縣與漢中的分界線,山頂之下就是米倉山隧道。”孫凱感嘆道,“如今的高速公路,跟古人用腳步走出來的米倉道,線路高度一致!”

  公開資料顯示,米倉山隧道是巴陜高速的控制性項目,隧道進口位於陜西省漢中市南鄭區小南海鎮小壩附近,出口位於巴中市南江縣關壩鄉,隧道從米倉山國家森林公園的玉泉、大壩國有林場地下穿過。米倉山隧道全長13.81公里,其中陜西境內3公里,四川境內10.8公里,是四川最長、國內第二長、世界第三長的公路隧道。

  不只是官倉坪與米倉山隧道,這種巧合貫穿了整個米倉道。古道上保存最完好的接龍橋,就恰好在巴陜高速旁。記者注意到,這座橋除橋墩是由條石砌成的外,其餘均由木結構組成。其中,橋北並排放置5根、橋南並排放置4根17米長、寬厚均為0.4米的皇柏樹為橋梁。木橋上方正好是巴陜高速的高架橋。相隔千年,材質工藝不同,但兩者的方向卻是一致的。

  對於這種跨越千年的默契,孫凱認為,這是先民智慧和勇氣的體現,也體現了千年來人類共同的追求。“古人也要尋找最便捷的道路,這和我們利用現代技術尋找捷徑是一個道理。過去的人一開始通過看太陽找方向,後來就靠指南針等工具了。”他説。

  下山時,走到一塊平地處,孫凱介紹,上個世紀,這裡還開有“幺店子”,供“背二哥”們歇腳,主要是吃點東西喝點水。“隨著上世紀80年代二南路(南江至陜西南鄭)通車,‘背二哥’才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米倉道也慢慢完成了它的使命。”他説。

  構建“米”字型交通架構

  大巴山有了新的“米倉道”

  雖然古道逐步冷清,但南江博物館卻記錄著米倉道曾經的繁華。這是巴中唯一的縣級博物館,館內27件國家一級文物,均在米倉道沿線被發現。“館內的石碑記載了不同時期對米倉道沿線修復的過程。”孫凱説。

  這種身處大山、卻不斷築路對外交流的渴望,也一直深埋在當地人心裏。45歲的陳楊是《巴中日報》記者,長期關注當地交通發展。“路對於巴中人來説,太重要了。”他記得,20多年前到成都讀書時,雖然唐巴路(成都唐家寺至巴中)已建成,但坐大巴車依然要20多個小時,“唐巴路沒建好時,從巴中到成都要40多個小時。”

  2013年,成巴高速全線通車,成都至巴中車程縮短至3小時。2018年11月22日,巴陜高速公路全線通車,這條與米倉道高度重合的線路,打通了米倉天險。從南江到漢中,只需要1個小時。

  米倉道與今人的巧合還在延續。巴中市交通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巴中正以“8844”為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構建“米”字型交通架構。

  據介紹,八縱即漢巴南鐵路、銀昆高速、成巴高速、鎮廣高速、通宣開高速、G244光霧山至下八廟段普通國道、G245巴中至群樂段普通國道、G542樂壩至涵水段普通國道。八橫即廣巴達鐵路、成巴安鐵路、恩廣高速、蒼巴萬高速、鹽南通萬高速、平儀高速、G347鐵溪至漁溪段普通國道、米倉大道。

  四環為巴城繞城高速環線、巴城快速公路環線、區縣直連高速環線、國省幹線公路環線。四航是恩陽機場、南江通用機場、通江通用機場、平昌通用機場。

  其中,米倉大道備受關注。和巴陜高速不同,與米倉古道一字之差的米倉大道,是巴中北部的一條重要東西橫線。線路起于通江縣兩河口鎮,向西經臨江、諾水河鎮、鐵廠河進入南江縣境內,經匯灘、西清、關壩,越巴陜高速,止于南江縣寨坡馬灣子。線路全長97公里,其中主線85.3公里,估算總投資129.8億元,是目前國內單一地級市投資最大的地方公路。“巴陜高速與米倉道路線高度重合,是一條縱向的延伸,米倉大道則是一條橫向的延伸。”陳楊説。

  米倉大道設計標準為公路一級,路基跨度23米,主線為雙向四車道,設計時速60公里,2020年開工,預計工期4年。“預計明年通車後,將串聯7大景區,從光霧山到兩河口只需要1小時車程。”巴中市交通局相關負責人説,漢巴南鐵路通車後,巴中到成都距離將更近,縮短至2小時以內!

  這是古道的新生,也是川人倔強的延續。(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李慶 謝穎 曾業 謝傑 攝影報道)

 

  記者手記

  古人走10000步要多久?

  9月20日,巴中市光霧山葉子還未紅時,“尋路蜀道”採訪團來到山下,在巴中市南江縣資深文保專家孫凱的帶領下,準備去尋找米倉道第一關——巴峪關。

  車至斷頭處,一片叢林映入眼簾,天空下起了陣雨,孫老師説這就是米倉古道。他讓我們用塑膠口袋包住襪子,放下所有東西,輕裝進山。

  同行的謝穎老師説,他幾年前來過這裡,但帶路的導遊説山裏有毒蛇和猛獸,所以沒有進去。

  我們聽得一陣緊張,而58歲的孫老師此時卻已走遠。同行的四名夥伴面面相覷,只能跟著進去。

  一開始米倉道是友好的,它平緩靜謐,流水、草坪、青山,加上一點小雨,行程還有點浪漫。

  但走著走著,路變陡了、變窄了,甚至都沒有路了。走了1個小時,孫老師健步如飛。我們不僅一身濕透,還不停摔跤,褲子上全是泥巴。我們氣喘吁吁,不停問孫老師還有多久?孫老師總是説“快了快了”。

  兩個多小時後,我們總算到了山頂。一塊碑、一堵古墻出現在眼前。

  據歷史記載,巴峪關(又名官倉坪)關門高4.2米、寬4米。不過實地看上去,並沒有那麼高,洞口也沒有4米寬。不知道是不是年代久遠,有塌陷的緣故。“這相當於以前的收費站,來往的‘背二哥’都要從這兒過。”孫老師説。

  借著微弱的信號,我們看了看微信步數,走了兩個多小時,結果才8000步。不敢想像,“背二哥”還要背著近百斤的貨物,穿梭其間,該是怎樣的艱辛。

  下山就快多了,踩著來時的腳印,總算有了路的感覺。當然,摔得也很快。

  到了入口處,一看時間已過了3個多小時,步數總算突破了10000步。平時只需要1個多小時的路程,在米倉道上,我們走了整整3個多小時。

  不過比起前人,我們的路程並不算長。

  3000年間,無數的“背二哥”在240余公里的米倉道上步行,一走就是四五天。

  即便是到了1907年,17歲的巴中人晏陽初到成都求學,也整整步行了15天。

  如今,和米倉道並行的巴陜高速已通車近5年,當地人可以1個小時穿越米倉山到達陜西漢中。漢巴南高鐵明年通車後,巴中到成都的時間將縮短至兩小時以內。

  果然,“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蜀道雖難,但只要不斷有人,走完一個又一個的10000步,蜀道也不再難。(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李慶)

編輯:鄧超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