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四川省鄉村文化振興魅力競演大賽啟動三年來,今年已經有98%的四川鄉鎮參與其中——四川鄉村文化蓬勃向上
鄉村集市上,非遺好物吸引小朋友體驗打卡。何海洋攝
達州鄉土文化能人在直播間展示非遺文化。圖片由活動主辦方提供
借助短視頻,鄉村從現實一角躍入更多人的視野。陳加普攝
線下競演大賽,把舞臺還給鄉村,一批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節目,如雨後春筍,打撈著鄉土記憶,賡續著文化傳統。線上短視頻展示,一群從競演大賽中走出來的鄉村代言人、鄉土文化能人,走進鄉村火熱生活,把鏡頭和筆觸對準美麗鄉村,用不同的形式反映家鄉巨變、鄉村新貌,講述著蜀鄉故事。
鄉村顏值更高、文化活動更潮、參與者更多、推薦方式更新……四川省鄉村文化振興魅力競演大賽(以下簡稱“競演大賽”)啟動三年,四川鄉村文化拔節生長。
變與不變看成長
今年,已經有98%的四川鄉鎮參與到競演大賽中來。數據顯示,截至9月30日,全省已經累計舉辦線下競演大賽132場;報名人次達6952人(鄉鎮),較上屆增長18%;徵集參賽短視頻17536條,較上屆增長55%;其中,12559條視頻經審核合格後上線展播,較上屆增長79%。
近年來,四川鄉鎮公共文化設施愈發完善,但仍有一些短板,那麼,如何讓鄉村文化活動更加豐富?如何破解鄉村文化人才難題?如何改變鄉村文化“外援”困境,激發內生動力?2021年,四川省首屆鄉村文化振興魅力競演大賽啟幕,旨在以賽促文,激活鄉村文化發展。
作為本屆大賽評委,省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張永清提到,此次大賽參與面更廣泛、代言人身份更多元。他舉例,此前鄉村文化能人均為村民、非遺工作者、村幹部等,此次大賽中卻有不少和鄉村文化産業相關的社會工作者參與進來。
這樣的現象,也可以從本屆競演大賽100名“鄉土文化能人”、100名“鄉村代言人”入選名單中窺見。成都市蒲江縣鶴山街道齊心社區余家碥新村民何霞,德陽市旌陽區孝感街道紅伏村新村民、鄉村規劃師曹榮平,蒲江縣甘溪鎮明月村新村民寧遠等上榜名單。
鄉村新文化拔節生長。《新龍措卡湖》等不少作品還打破傳統套路,用具有電影化敘事風格的形式,傳遞情緒和情感,展現當代四川的美與情,上演四川鄉村文化“大片”。這種打破套路的宣傳,不僅讓人看見當代蜀鄉的魅力,也折射出四川村民日益增長的文化自信。參與者們通過以小見大的形式,從情感的角度來輸出鄉村文化,讓四川鄉村被看見、被熱愛。
參與視頻品質的提升,也讓本屆大賽關注度更高。數據顯示,截至9月30日,官方平臺累計播放量達到2757.8萬人次,較上屆增長53%;抖音官方賬號及相關話題今年累計播放量達2.17億人次,累計獲讚數達345.7萬。
大賽組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三年來,通過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通過線下競演,競演大賽初心不變,始終堅持讓農民站“C位”、唱主角,在“送文化”到“種文化”再到“創文化”中培養壯大鄉村文化人才隊伍。競演大賽還擁抱互聯網文化,瞄準手機“新農具”,以魅力鄉鎮、鄉村文化代言人、鄉土文化能人線上短視頻推薦,讓鄉土文化從“鄉村一隅”走向網絡裏的“社會全域”,將“大流量”變成“正能量”。
美美與共説鄉潮
四川“鄉”當潮,競演大賽開展以來,一批冒著“潮”氣的作品涌出。借用流行歌曲説家鄉特色,比如樂山市五通橋區牛華鎮的《牛華版本Mojito》,“麻辣燙的滋味我有一點上頭,而我的簽簽不用點太多……”被不少網友評為“一封寫給吃貨的情書”。和網絡熱點接軌,四川版村BA、蜀鄉版《向雲端》、蜀鄉多巴胺美景秀、民族服裝變裝……讓鄉村文化生出“潮”滋味。
四川旅遊學院鄉村旅遊研究院院長晉超也是競演大賽評委,連續三年參與評審。他注意到,大賽舉辦三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參與進來,為鄉村文化增添新活力。
“如果你要寫春泉,就不能只寫春泉。要寫田園,寫勞動,寫河渠縱橫,潤物無聲。流水清泉是鄉村血脈,蔬菜稻花飄香處,是良田綠野6000畝……”成都市彭州市濛陽街道春泉村書記助理康厚艷作為鄉村代言人,用“網言網語”寫的文案,讓人看見春泉村的現代詩意。內江市威遠縣越溪鎮水源村第一書記汪瑾晗當起主播,變身導遊,走入鄉村深處,帶公眾解鎖水源村的民風民俗、鄉村好物。
攀枝花市西區格裏坪鎮金家村鄉村代言人袁潔是土生土長的村民。她在短視頻裏打趣自己是“村花”。出走歸來,回鄉村創業,她用短視頻推薦家鄉的人文風情。涼山州金陽縣蘆稿鎮的蔣念和妹妹作為“返鄉創業姐妹花”,推薦家鄉花椒等農産品,讓家鄉好物被看見。瀘州古藺縣大寨苗族鄉鄉村代言人陶倩,從小生在苗鄉長在苗鄉。2022年大學畢業後,小姑娘回到家鄉,成為古藺縣苗族文化博物館的一名講解員。除了講解家鄉文化,她還用短視頻傳唱苗族古歌。
自媒體時代,短視頻和鄉村文化的融合,産生了新的鄉村文化風景,讓人們透過螢幕,看見四川鄉村文化的潮韻。
網絡流量變“留量”
“這個土雞蛋多少錢一斤?”“給我來三斤大米!”打開競演大賽十大鄉村代言人之一——鄧小燕的直播間,圍觀“雲集市”的網友來自全國各地。
“記錄家鄉生活,帶你看看家鄉模樣”,這是鄧小燕自媒體賬號的簡介。撐著一把油紙傘在翠雲廊變裝、用荷葉飲水解暑……有趣的鄉村生活與精美的視頻很快吸引14萬餘粉絲關注。在她的直播間裏,你可以看到劍門關的巍峨、翠雲廊的幽靜,還可以走進劍閣古巷,沉浸式體驗市井生活。“我在你的直播間見到我父母了”“這個孃孃我認識”,蹲守直播間的,不僅有一批想來觀光遊玩的遊客,還有一眾思鄉心切的遊子。農村的好物、好景、文化表演,都是她視頻的日常。“希望用滿滿正能量把老鄉們的故事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看見廣元、了解廣元、來到廣元。”
競演大賽開啟以來,一批新農人運用新媒體傳播美食美景,為地域農産品、傳統手工藝品賦予文化印記、文化韻味,打造特色鄉土文化IP,為家鄉引入人流、信息流和資金流,將鄉土文化轉化為品牌價值,文化振興與産業發展相得益彰。
這樣的案例並非個例,早在2022年,小金縣潘安鄉火地村駐村工作隊員鄧超憑藉參加競演大賽詼諧幽默的內容,引來網友關注的同時,幫助本村高山百花蜂蜜銷售一空;犍為縣羅城鎮第一書記龔燕通過“代言+帶貨”的方式亮相短視頻平臺,單條視頻播放量達91萬,幫助當地銷售柑橘80余萬件。
今年來,競演大賽還升級直播和鄉村集市。6月率先亮相的“四川鄉當潮·資陽在其中”互動直播活動在抖音、微信、資陽觀察客戶端等多個平臺同步直播,安岳石刻非遺傳承人、資陽網紅大V齊聚演播室,用鏡頭講述資陽變化,介紹資陽的“潮”人、“潮”物、“潮”景。資陽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活動吸引39.87萬人次在線觀看直播,逾2000人次進行互動留言。
競演大賽組委會相關負責人透露,以競演、展演為依託,競演大賽還以保護鄉土文化獨特風格,深入挖掘鄉土文化內涵,互聯網與文、農、旅融合發展,實現鄉村文化主客共享,讓流量變“留量”,成為鄉村文化發展的正能量。本屆大賽舉辦了45場鄉村集市,吸引926家商戶參展,拉動文旅消費6969.8萬元。
面向未來共享鄉土記憶
競演大賽組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從“競演大賽”到“蜀鄉經濟”,競演大賽早已不局限在大賽本身。如何用好本土資源,打好文化牌,推動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才是這場熱潮的初心。
阿壩州小金縣宅壟鎮馬爾村,一個僅有4個村民小組,轄區面積20.83平方公里的小村莊,依託馬爾鍋莊傳習所讓地域文化“活”起來。宅壟鎮黨委書記謝小波介紹,他們發動村裏超五分之一的村民,靠自己力量共同排演一齣不遜色于專業院團的高品質實景劇《馬爾娃》,將當地嫁娶民俗、春耕秋收等民俗一一演繹。這條講述當地故事的短視頻,在競演大賽中也引發關注。
競演大賽的火爆,讓人們看到了鄉村文化繁榮的新形態,也讓更多人對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有了新思考。“大賽通過處理好‘土’與‘潮’的關係,讓鄉土記憶以年輕化、有煙火氣、富人情味的形式喚起人們對鄉村的歡喜與熱愛,讓蜀鄉被看見。”省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
競演大賽還錘鍊人才隊伍,培育鄉村文藝人才,吸引更多新力量加入。
參加競演大賽的旺蒼縣白水鎮村民尹學權介紹,他們原創節目《幸福鑼鼓敲起來》的表演者均為當地村民,“借助短視頻,競演大賽讓更多人看見我們的技藝,讓我們找到了更多的‘存在感’。”尹學權説,線下展演,給村民提供了展示舞臺,“這讓我們傳承鄉土文化的勁頭更足了。”
綿陽市委宣傳部文藝科科長梁冰川介紹,從2022年以來,綿陽市創新實施“鄉村文藝人才引進計劃”,為打造一支高素質基層文藝隊伍,整合市、縣、鄉、村四級人才、政策、資金、項目等資源,明確“由各縣(市、區)、園區統籌調劑100名縣級事業編制,用於定向引進鄉村文藝人才,逐步形成文藝門類較齊全、相對穩定的鄉村文藝人才隊伍”,充實到基層文化陣地去。梁冰川透露,這批文藝人才到基層後,不僅開展了各類藝術培訓,還帶領老百姓開展直播帶貨和短視頻拍攝,其中不乏“95後”“00後”的年輕人。
新的路徑也逐漸被探索出來。在德陽,鄉村美學和藝術鄉建雙向奔赴,成為鄉村振興路途中的一道亮麗風景。德陽市委宣傳部文化發展科工作人員胡婕介紹,如今他們正推進鄉村美育,用藝術融合城鄉,讓鄉村文化“潮”起來。以旌陽區為例,胡婕介紹,旌陽區在國內首創“一三六六”特色美育模式,形成了旌陽獨特的美育故事線和藝術風景線,讓鄉村治理呈現生態之美、人文之美、藝術之美。早在2022年,旌陽區打造“藝術旌陽·藝術節”系列活動,舉辦公路藝術展、鄉村藝術與美育年度論壇、系列美育課堂和藝文活動。
“大賽實現互聯網和鄉村文化的雙向奔赴,激發村民動力,激活鄉村文化。”省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透露,競演大賽把賡續傳統落地為四川鄉村文化實踐,打造新場景,探索出具有四川特色、時代氣象的四川鄉村文化發展路徑。(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邊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