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紅豆杉。受訪者供圖
黎斌在野外考察中。尋路路攝
深秋,位於陜西省漢中市佛坪縣的秦嶺大熊貓佛坪救護繁育研究基地內,以“戲精”出名的網紅大熊貓“秦韻”津津有味地吃著新鮮的竹子。一旁,一棵挂滿紅果的樹在寒風中傲然挺立,微風拂過,果實微微顫抖。
“別亂摸,這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紅豆杉。”該基地負責人走上前,攔住記者,細細科普起來。
紅豆杉,集觀賞和藥用於一身,是世界上公認的瀕臨滅絕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具有“植物界的大熊貓”之稱。
但在秦嶺,紅豆杉卻較為常見。
秦嶺,蜀道存在意義所在。大自然造就了秦嶺蜀道之難,也造就了秦嶺山川之美。這裡,有旖旎的花草風光,更有罕見的野生動植物物種,被稱為“生物多樣性基因庫”。
“事實上,被認定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的物種,一般數量都不多,保護價值大,非常珍貴。在秦嶺,像這種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還有幾種。”日前,陜西省西安植物園(陜西省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黎斌在接受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尋路蜀道”大型人文采訪活動採訪團採訪時説。他從事秦嶺植物多樣性調查研究已有27年。
沿著蜀道 邂逅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一嶺劃南北,一山聚生靈。秦嶺,東西綿延1600公里,橫跨甘、陜、豫三省,將眾多名山峻嶺攬入胸懷,以其寬廣和高聳重塑中國中部大地面貌。
在這隱秘的高山深谷裏,生存著近5000種維管植物、900余種脊椎動物,是全球生物多樣性11個關鍵地區之一。
“秦嶺共有7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黎斌説,分別是紅豆杉、南方紅豆杉、紫斑牡丹、太白山紫斑牡丹、曲莖石斛、象鼻蘭、華山新麥草。
“沿著蜀道一直走,就能找到紫斑牡丹。”令黎斌覺得巧合的是,除華山新麥草離蜀道較遠外,其餘幾種植物都和蜀道有關聯。
對於採訪團在秦嶺大熊貓佛坪救護繁育研究基地內偶遇的紅豆杉,黎斌説,在整個儻駱道、陳倉道都能見到它的野生植株,甚至還能看到少數的紅豆杉大樹。
“實際上,儻駱道沿線的植物物種多樣性非常豐富。”黎斌説,儻駱道穿越了秦嶺的主峰太白山及興隆嶺,部分路段荒蕪已久,人跡罕至。
太白山,秦嶺最高峰,海拔3771.2米,是我國大陸青藏高原以東的第一高峰。其山體高大雄偉,林海莽莽,不同的草木結帶成層,構成色調分明的植被垂直帶譜。
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帶,野生植物種類大多起源於溫帶和寒溫帶,甚至還有少量種類屬於青藏高原植物區係向東擴散的分佈類型。“這些種類在儻駱道附近的太白山山頂和興隆嶺山頂都能看到。”黎斌説。
跋涉秦嶺20餘年,黎斌在蜀道上見過不少野生重點保護植物,除了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外,還有很多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提起這些植物,黎斌如數家珍,例如春蘭、蕙蘭、杜鵑蘭、雲南紅景天、重樓、天麻、連香樹、水青樹等。
這些珍稀瀕危植物一直生存在秦嶺的千山萬壑之間,或在蜀道旁,或在懸崖絕壁上。對黎斌而言,能找到它們,不僅要靠跋山涉水、風餐露宿的科考工作和敏銳的目光,更要感激大自然的恩賜。
正是秦嶺,造就了如此珍貴的自然資源。
可持續發展 保護秦嶺生態即守護未來
秦嶺地理位置特殊,是中國中西部最具典型意義的生物多樣性地域。這裡生態系統多樣、地域分化明顯、互補性強,是全球生態系統中極為重要而特殊的一部分。
“保護秦巴山區生物多樣性資源,不僅是中國生態建設的需要,也是全球生態安全、生物資源持續利用的需要。”在黎斌看來,保護秦嶺的自然環境、野生動植物資源,實際上就是在保護人類自己的生存環境,以及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20多年的野外科考工作經歷,讓黎斌對秦嶺有了更深刻的認知。作為一個獨特的自然地理單元,秦嶺山體龐大,氣勢磅薄,擁有東亞地區最完整的山地生態系統,不僅是中國的生物多樣性寶庫,也是世界性的生物多樣性寶庫之一。
秦嶺完整的層次清晰且複雜的植被垂直帶,讓其成為東亞山地植被垂直帶劃分對比的標準。黎斌解釋説,秦嶺的許多地段受人類影響較小,還一直保持著原始的自然風貌,是分析判斷人類對生態環境影響程度的衡量標準,也是世界自然環境本底樣本之一。
“所以,秦嶺及其存在的自然生態系統,具有國家乃至世界性的意義。我們一定要保護好秦嶺的自然生態環境及其存在的生物多樣性。”黎斌説。
秦嶺守護者 默默保護大山裏的生靈
20多年來,黎斌每年到秦嶺山區開展野外調查工作不低於20次,或跋涉于重巒疊嶂間,或穿行于莽莽林海中。他的每一次行程,都以調查山野間的花草樹木為核心。
在秦嶺植物資源科考工作中,黎斌所面臨的是陡岩密林、毒蛇猛獸、颳風下雨等惡劣的工作環境。“我深知到處探尋珍稀瀕危植物的艱辛與不易,但發現珍稀瀕危植物時的驚喜、激動和興奮,完全能讓這些辛勞不值一提。”他説。
2021年5月13日,為了彌補在太白山山頂未能發現長角布袋蘭的缺憾,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帶著黎斌及其同事盧元博士,去往太白山的另一個地方。
沒想到,這次行程有了意外收穫。在尋找過程中,黎斌看到了秦嶺特有物種——秦嶺開口箭,急忙招呼盧元前來拍攝。因為需要採集植物標本,黎斌在拔出秦嶺開口箭時,不小心帶出了一株不起眼的“小草”。
這株“小草”形狀奇特,沒有直立莖和綠葉,僅靠細細的根和根狀莖連接起兩朵黃豆大小的花朵。出於專業敏感性,黎斌斷定這是一種在秦嶺地區從未報道過的種子植物“新成員”。
能夠發現它,黎斌異常激動。在深入細緻地研究後,盧元和黎斌確定這是一個在秦嶺地區發現的植物新物種,並將其命名為秦嶺水玉杯。該物種是一種腐生種子植物。作為植物界中罕見的“避世隱居者”之一,它在整個生活史中均隱匿地生存在地表或森林的腐葉層下。
“正是這一系列的巧合,才讓我們能幸運地一睹這種奇特植物的芳容。”如今回憶起來,黎斌仍滿是興奮。它的發現,不僅為秦嶺和陜西省新增1個新記錄科——水玉簪科,而且其分佈點是水玉杯屬植物在中國北方已知的唯一分佈點。
每當這個時候,黎斌便期望著社會公眾能多給山野間的珍稀花草樹木一份關注,保護它們的生存區域不再遭受侵犯,讓生活在秦嶺的萬千生靈真正且長久地與山河共存。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劉彥君 閆雯雯 伍勇 周琴 陜西秦嶺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