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物 品2000年前的“安逸四川”
來源:四川日報  |  2023-12-15 09:19:53

  原標題:四川博物院“古代四川(二)——秦漢三國時期”常設展 看文物 品2000年前的“安逸四川”

(轉載)看文物 品2000年前的“安逸四川”_fororder_21ebd75aef51752fc55b9dbbad2d5734

展廳內景。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劉小龍攝

(轉載)看文物 品2000年前的“安逸四川”_fororder_02256f70c643a6b827f66ee8c437978b

輜車畫像磚(東漢)

(轉載)看文物 品2000年前的“安逸四川”_fororder_a035be086da6f46eefc5694a4b7f4b9b

市井畫像磚(東漢)

(轉載)看文物 品2000年前的“安逸四川”_fororder_ae61233a8a2b75f269e033f9c60efdf9

酒肆畫像磚(東漢)

  從“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到“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中國歷史上的秦漢三國時期,有中國大一統王朝的最初形態,有被戲説了千年的戰爭,有被後人追憶的安定富足,有彪炳史冊的文學……這是一個難以被簡單定義的400餘年。

  國慶前,四川博物院四川通史展第二部分——“古代四川(二)——秦漢三國時期”常設展正式與觀眾見面。展覽通過209件(套)文物的展出,向公眾勾畫出秦漢三國時期400多年的歷史基本面貌。在這裡,觀眾可以看到“秦漢治蜀”時“書同文,車同軌”的標準度量衡,也能看到治理蜀地秦漢官員的身份象徵,還能看到畫像磚石裏安逸四川的生活百態。

  一

  “蜀地文風比于齊魯”

  西元前316年,中國歷史上的先秦時期,秦國軍隊沿著古蜀道進入四川盆地,從此巴蜀納入了中原版圖。緊隨其後的秦漢三國時期,巴蜀地區在秦朝的強力整合下,成為中原王朝治理下的郡縣;“漢承秦制,略有損益”,在漢朝的治理下,這裡百姓安居樂業,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劉關張桃園結義,諸葛亮鞠躬盡瘁,在四川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秦漢時期的巴蜀地區,從時代發展來看,有著怎樣的特徵?四川博物院副院長謝丹表示,這一時期的巴蜀,一方面在帝國的建立與國家的統一中發揮著大後方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得益於中央政府的一系列舉措,經濟文化不斷發展。“秦並巴蜀之後,一直到秦朝、漢朝時期,中央政府都在積極經營這片土地,從關中移民巴蜀來充盈人口,也委派了諸如李冰、文翁這樣的人來進行治理,這些舉措迎來了巴蜀地區的高速發展。無論是秦滅六國,還是漢高祖劉邦以巴蜀為後方統一天下,再到三國時代蜀漢選擇益州為基礎建立政權,無不凸顯著巴蜀地區的重要性與戰略地位。”

  “至遲到西漢中後期起,巴蜀地域文化的特色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與中原地區高度趨同的一種文化面貌,”謝丹介紹,這種文化上的趨同性,從這一時期的文物上能夠直觀感受到,當時巴蜀土著民族正不斷地外徙、不斷地被漢化,各種具有巴蜀文化傳統風格的産品,大幅度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中原、關中或楚地的容器、兵器、生活用具等,這和三星堆古蜀時期那種特徵鮮明的情況很不一樣。”

  從此次展覽展出的講經畫像磚中,我們或許能夠理解巴蜀與中原的融合是如何發生的。畫像磚磚面共有三人,皆頭戴冠,身穿寬袖長袍。右側一人或為師長,正在授課,左側二人手捧書簡,虔誠肅穆,聆聽講學。畫像磚整體風格古樸、簡約,場景設置清晰,展現了兩漢時期蜀地濃郁的文化氛圍。

  謝丹介紹,文翁在西漢漢景帝末年來到蜀郡擔任太守,有感於蜀地民風野蠻落後,他就打算通過誘導教化,加以改進。文翁的措施,一方面是派有培養前途的低級官員到長安學習,學成歸來再委派到蜀郡的各級崗位任職;另一方面則是在成都開辦“學宮”,招選所屬各縣弟子來學習,創辦中國第一所地方官辦學校——文翁石室。“文翁這一系列教育措施施行之後,巴蜀地區的文化面貌得到了極大改善,有‘蜀地文風比于齊魯’的説法,這也從思想文化的層面,促進了中原文化在巴蜀地區傳播。”

  二

  物阜民豐的“天府之國”

  成書于東晉的《華陽國志》在介紹成都平原時説:“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在今天,“天府之國”作為對四川的美稱而家喻戶曉。但事實上,在先秦時期,“天府”卻是時人用來讚美關中平原的。“天府”之稱是如何從關中向巴蜀轉移的?謝丹表示,這和秦並巴蜀之後,秦漢兩朝對巴蜀持續的開發密切相關。秦國蜀守李冰主持建造的都江堰,至今仍然發揮著防洪與灌溉的雙重作用;文翁疏導湔江,解決了千頃土地的灌溉問題,使“郫、繁為膏腴”,“在農業時代,一系列水利工程的成功實施,為巴蜀地區發展農耕、建設城邑提供了保障,這是這一時期巴蜀地區出現物阜民豐局面的前提。”

  漢代盛行“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因而透過畫像磚、畫像石和漢代墓葬中出土的陪葬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還原當時人的生活。比如展廳中展出的為數眾多的陶屋、陶房,即可以為今天的人們理解漢代人的居住情況提供依據:當時,巴蜀地區主要流行一樓一底的“幹欄式建築”,底層養著豬、狗、雞、鴨等禽畜,構成一幅典型的自給自足的農家小院場景。

  如果説陶屋、陶房還只是呈現了當時人們生活的一個微觀場景,那麼題材廣泛的畫像磚上,則呈現出一派活色生香、欣欣向榮的社會生活圖景。庖廚畫像磚上,三個人在忙碌地準備著飯菜,架子挂著的獸腿,寓意家中食材的充足;長袖舞畫像磚、七盤舞畫像磚、擊鼓畫像磚、宴飲畫像磚等,則展現出那個時代人們文化娛樂生活的豐富面貌;播種畫像磚、薅秧畫像磚、制鹽畫像磚等反映農業、手工業生産景象的畫像磚,説明瞭當時巴蜀地區百業興旺。

  在這些反映時代風貌的畫像磚中,有一塊養老畫像磚尤其值得一提。畫面中,一肩負鳩杖的老者跪在地上,探頭望著前面地上的一隻口袋,神情十分認真專注,老者的對面,一赤足短褲者手捧一量器,彎腰向地上的袋中倒物。“這應該是管理糧倉的官員正在向老者發放糧食。”謝丹表示,“我們國家歷來有愛老、敬老的傳統,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漢朝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養老令’,用於保障老人的生活。這幅養老畫像,是漢代養老制度的生動反映,體現出漢代制度設計上對老人群體的特殊關照。”

  在成都大運會閉幕式上,多尊出土于四川地區的説唱俑驚艷亮相,向全世界介紹這一方人的樂觀與曠達。“我國許多地方的墓葬中都發現過陶俑,但它們多數表情嚴肅,只有四川地區出土的陶俑,臉上始終帶著笑容。我想,這也是當時巴蜀地區的人們生活安逸富足的一個證明。”謝丹表示,此次在布展過程中,策展團隊專門將川博所藏的多件陶俑以隊列形式擺在一起,營造出“樂舞百戲”的場景,讓觀眾能夠在一群樂舞俑前,直觀感受到巴蜀地區人們那種富足、悠閒的生活面貌。

  三

  文物背後的“蜀漢風雲”

  在西漢時期,成都已經與洛陽、邯鄲、臨淄、宛並稱“五都”,成為除都城長安外漢朝最繁榮的五座城市。成都所在的巴蜀地區社會安定、物産豐饒,而四川盆地易守難攻的地形特徵更是為兵家所看重。“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諸葛亮極力勸説劉備進入益州,也由此開啟了成都在三國時代的“高光時刻”。

  熟讀《三國志》《三國演義》等史書和歷史小説的觀眾,在“古代四川(二)——秦漢三國時期”常設展的第二部分“蜀漢風雲”參觀,必然會有許多驚喜。三國蜀漢直百五銖銅錢、陶俑、石刻等文物,讓觀眾得以從歷史的細微處一窺那個匯聚了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黃忠等千古風流人物的時代。

  西元214年夏,益州牧劉璋打開成都城門,向劉備投降。劉備佔有益州對於三國鼎立格局的最終建立和巴蜀地區的進一步開發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尤其是諸葛亮設置堰官負責都江堰的疏浚與維護,設置錦官專司蜀錦織造等舉措,都為巴蜀地區延續數千年的繁華奠定了基礎,“劉備死後,蜀漢以巴蜀的財力和物力,數次北伐曹魏,這也很能説明這一時期巴蜀地區的發展水準。”謝丹表示。

  西元234年,諸葛亮病逝後,蔣琬繼其執政,成為影響蜀漢政權中後期走向的重要人物。由於蜀漢政權諸多先天不足,到蔣琬執政時北伐已顯乏力,“光復漢室”的願望在現實面前日漸渺茫,因而蔣琬的經歷中也多少透著回天乏術的無奈。蔣琬于西元246年病逝,他去世後17年蜀漢亡國,他去世後20年西晉建立。(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成博)

編輯:鄧超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