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人工智能 “+”出新場景 有“智”者 事“能”成
圭目機器人的“大家族”
用博恩思手術機器人開展手術
生活污水池水質差,能見度低,潛行創新工作人員使用水下無人機協助搜救
2023年以來,AI不斷擴展著人們的想像空間,從音樂到視頻,從文本到圖像,從醫療到旅遊,從無人機巡檢到水下機器人……“人工智能+”,“+”出新場景。
作為一項能夠對人類生活産生顛覆性影響的科技創新,人工智能近年來多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為引擎的新質生産力,我們在成都看到,人工智能正“+”出無限精彩。有“智”者,事“能”成!
水下有雙明亮的“大眼睛”
大家對天上飛的無人機可能已經司空見慣,那你見過這樣的水下無人機嗎?它像一雙明亮的“大眼睛”,幫助人類開展各項水下工作。隨著藍色經濟興盛,能在複雜的水下環境替代人類完成各種作業的水下機器人,成為海洋智慧裝備的重要組成部分。
成立於2016年的深圳潛行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專注于水下無人機和可攜式智慧無人設備的研發、生産和銷售,是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公司産品廣泛應用於水下觀測、水産養殖、水下救援、科研勘探、水利水電等領域,已銷往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22年3月,潛行創新在成都成立了全資子公司——潛行創新(成都)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水下機器人’研發及銷售為一體的創新企業。”成都潛行相關負責人表示。
切入水下賽道,“讓水下探索變得更簡單”,是創始人張洵在創業之初就秉持的願景。“水下機器人産業高度依賴核心部件和關鍵技術,而這方面國産化程度不高。經過多年積累,潛行創新已掌握水下機器人的核心技術,包括水下推進系統、機器人控制演算法、水下圖像處理等,並且通過自主研發供應鏈,公司已實現水下驅動電機、連接器、電池等關鍵零部件的自給自足,增強了核心競爭力。”
應用場景也在不斷拓展。“比如,工業級市場方面,在廣西,潛鮫水下機器人進行水下搜救、打撈、取證等工作;在安徽蕪湖,水下機器人承擔了土制防洪壩壩體滲水檢測、蓄水閘門檢測、泄洪泵站通道閘門口檢測等工作;在多地的溺水事件中,我們的水下機器人也參與救援打撈工作,替代了人工潛水作業,使搜救、打撈等更加高效、安全和便捷。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還在去年助力成都大運會進行東安湖水下監測、水質檢測。”該負責人告訴記者。
當前,潛行創新的産品主要面向近海輕量級使用場景。但隨著用戶需求升級,在複雜環境如離岸作業中的應用潛力巨大。為此,潛行創新正研發中型水下機器人,以滿足在複雜海況下的高作業需求。
基於多年水下機器人開發經驗,潛行創新還推出自主研發泳池清潔機器人産品。“傳統泳池清潔存在諸多痛點,比如形狀不規劃,清潔難度高,人工清潔人力成本高;每次清潔需要把水排幹,灌水排水操作繁瑣等待時間久,且浪費水資源。我們自主研發的泳池清潔機器人,可以通過App智慧控制,實現無人自動清潔,同時,機器人可以智慧爬墻、水線平移、高效清潔水線。”該負責人表示,目前泳池清潔産品線的低、中、高端佈局已完善,在國際市場已全面展開銷售,將在2024年年底前完成全球經銷商網絡和售後服務體系的建設。
手術臺旁的得力“好助手”
手術室裏,主刀醫生沒有站在手術臺邊,而是坐在控制臺旁,雙腳踩在踏板上,手指套上控制桿,醫生只需輕微移動手指,精巧的機械手臂就能在患者體內完成醫生的各種指令……這是在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開展的一場機器人手術。
這樣的手術場景,不止一次出現在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手術機器人已經介入到該院中低位直腸癌根治術、結腸癌根治術、部分肝切除、部分脾切除等各種高難度手術中。
事實上,讓手術機器人來做手術,並不是真正讓機器人獨立操作,而是協助醫生完成手術。其中的原理類似皮影戲,“好戲”背後還是要有經驗豐富的“大佬”來操控。
既然不能完全替代醫生,那手術機器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陶暢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做普通腹腔鏡手術,就如同人手握著一雙筷子,然後用筷子夾著一根針去做手術;而使用機器人進行手術,則如同人手直接拿著針做手術,不用再借助筷子,這樣可以獲得更靈巧的操作體驗。
除了比人手更加靈巧穩定,成都博恩思醫學機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恩思”)創始人李耀認為,手術機器人是三頭六臂的“孫悟空醫生”,可以突破人手的局限、視覺的局限和空間的局限,“借助機器人,主刀醫生能同時操作多個器械與鏡頭,不再依賴助手,極大縮短學習曲線,顯著延長職業壽命。”
對於患者而言,手術機器人帶來的是安全系數的提高。李耀説,“以直腸癌手術為例,博恩思機器人可將手術出血量降到10毫升左右,手術用時更短,患者麻醉時間大幅減少,能有效降低並發癥風險。”
手術機器人日漸受到醫生及患者青睞,但目前業界使用的主流手術機器人是美國直覺公司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其單機售價高昂,耗材價格不菲,手術機器人也一度被視為“奢侈品”。如何在高端技術和高昂價格之間找到平衡點?博恩思給出的方案是對手術機器人進行模組化、平臺化、智慧化設計,根據不同等級醫院、不同科室、不同術式進行相應配置。
2024年3月,在印度機器人外科創新大會ARIS上,博恩思迎來了高光時刻。
大會首次推出實景臨床培訓環節,醫生現場通過大體模型完成操作培訓,評估新産品的技術先進性與臨床價值。博恩思作為國內唯一受邀廠商,與達芬奇同臺展出,接受來自全球醫生的測試。在這場“成都造”機器人與國際頂級機器人進行的大比武中,博恩思以亞毫米超精細控制技術以及多種一次性手術器械引起廣泛關注,這也讓博恩思第一次站在了行業舞臺的中央。
“出海”路上,博恩思早有佈局。2022年起,博恩思陸續開闢了美國、德國、阿聯酋、日本等海外市場,預計未來5年,將完成全球佈局。
手術機器人是未來最有潛力的人工智能應用領域。李耀説,手術機器人正處於爆發性增長前夜。2023世界機器人大會發佈的《2023醫療機器人産業發展報告》顯示,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221億元。
道路也有專屬“體檢醫生”
7月16日,一場機器人産業專場交流會在成都召開。成都市機器人産業鏈上的30余家優質企業項目代表紛紛來到現場,4家優質企業帶著各自最新研發成果登臺展示,成都圭目機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圭目機器人”)是參與路演的企業之一。
“圭目機器人屬於國內一流的巡檢機器人裝備供應商,也是世界領先的道路數據服務商,致力於基礎設施運維數字化管養綜合解決方案,已覆蓋陸、空、水不同維度領域的基礎設施場景。”交流會上,圭目機器人相關負責人的介紹引起了多家投資機構的關注。
圭目機器人的拳頭産品是全自主研製的“道面健康檢測機器人”,在北京大興機場運營的第一年,這個聰明能幹的傢夥就當起了機場的“體檢醫生”。
淩晨時分,當繁忙的機場歸於平靜,“體檢醫生”便打開探照燈,光束在黑夜裏來回掃描。“它的工作是對機場所有道面進行數據採集,機場跑道、滑行道、停機坪都不放過。”圭目機器人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這項工作對於“道面健康檢測機器人”來説並不算複雜,它平均每小時能完成1.5萬平方米掃描檢測,並提供釐米級病害位置信息,獲得道面表觀和地下內部結構信息的三維數字模型,更能精準分析道面表觀病害和內部隱性病害。與以傳統的人工、半自動為主的檢測手段相比,這樣的檢測效率和檢測精度都是不可想像的。
值得一提的是,對北京大興機場的檢測是一項長期工作,圭目機器人每年都會對該機場所有道面進行數據採集,這樣就能夠和之前採集的數據進行同位置對比,以此觀察道面健康狀態,指導機場精準養護維修,延長跑道壽命,保障人民出行安全。
基於圭目機器人做的“體檢檔案”,北京大興機場也建立了“道面數字孿生體”,除了物理的實體道面外,通過全面體檢、數字建模,在電腦裏建立了一個數字道面,實現對機場道面的全生命週期管養。
2023年10月,圭目機器人打開了一片新天地。隨著“機場道面健康檢測機器人系統”出現在意大利羅馬菲烏米奇諾機場和捷克瓦茨夫哈維爾機場,圭目機器人推開了歐洲高端市場的大門。如今,圭目機器人已在國內外80余座機場、國內18個省市幾百條公路上實現工程應用。
在圭目機器人的“大家族”中,也多了橋梁斜拉索檢測機器人、地鐵隧道檢測機器人、高鐵腕臂智慧安裝機器人、船型智慧檢測機器人、爬壁檢測機器人、港口巡檢機器人、石油化工巡檢機器人等各種産品。
不久前,圭目機器人完成了千萬級的A+輪融資,這一産業機遇已經被更多人看到。
專家觀察
成都市經濟發展研究院産業經濟研究所綜合研究人員何洋:
緊牽應用場景這個“牛鼻子” 推動人工智能産業迭代升級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四川省將人工智能作為2024年的1號創新工程,提出以超常規最大力度給予精準支持。近日,成都市經濟發展研究院産業經濟研究所綜合研究人員何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以大模型為引領的人工智能發展已進入展示技術能力和實現廣泛場景應用之間的“中間時代”,國家及重點城市均將應用場景作為推動“人工智能+”的重要引擎,因此應用場景創新的速度、廣度與深度對城市發展人工智能具有決定性作用。
近年來,成都大力推進人工智能産業建圈強鏈,全力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産業競爭力穩居中西部第一。企查查大數據研究院《中國AI創新之城競爭力全景報告》顯示,成都“城市AI成長潛力”排名全國第二,在打造以大模型為牽引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上已形成較好基礎。
她注意到,目前,成都已有3個大模型、28個演算法通過國家五批次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備案,在文創、智慧客服、智慧辦公等領域形成了代表性的人工智能場景應用産品。此外,還構建了“超算+智算+通算+邊緣計算”多層級算力供給體系,擁有一批專業化計算型數據中心,具備支撐前沿科學研究、生物醫藥、生物育種等場景建設的數據與算力底座。
成都牢牢把握國家、四川省大力推動人工智能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于近期印發《成都市人工智能産業高品質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行動計劃提出實施場景融合應用培育行動,緊牽應用場景這個‘牛鼻子’。”何洋認為,對成都而言,集中優勢資源建設一批具備短期爆發性和深遠影響力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是推動人工智能産業自身迭代升級的現實之需,更是構建城市中長期核心競爭力的必然之舉。
她建議,成都可以考慮率先打造三類“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加快驅動人工智能迭代升級與城市發展雙向賦能——
第一類可以探索“人工智能+特色優勢産業”,形成一批賦能經濟增長的成熟型應用場景。例如,面向成都生物醫藥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打造“人工智能+新藥研發”應用場景,加快推動生物醫藥生成式演算法、生物醫學大數據中心等在靶點發現、化合物篩選、臨床試驗等環節賦能。
第二類是可以探索“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資源”,形成一批搶佔科創先機的引領型應用場景。例如,搶佔人工智能對材料領域研發帶來的顛覆性變革先機,探索開發材料設計、表徵與測試大模型,打造“人工智能+未來材料”應用場景,加速構建AI for Science研究新範式。
第三類可以探索“人工智能+大型功能設施”,形成一批提升城市影響力的超級應用場景。例如,抓住成都密集舉辦系列國際賽事機遇,打造“人工智能+重大賽事活動”應用場景,加快推動人工智能賦能“賽事策劃—媒體直播宣傳—氣象保障”全流程。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吳喆 李艷玲
製圖 江蕊松 受訪企業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