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值”與“價值”的雙向奔赴 成都解鎖公園城市生態價值轉化新路徑
來源:成都日報  |  2025-03-17 09:28:53

(轉載)“顏值”與“價值”的雙向奔赴 解鎖公園城市生態價值轉化新路徑

(轉載)“顏值”與“價值”的雙向奔赴 解鎖公園城市生態價值轉化新路徑

  春和景明,萬物生長,處處生機勃勃。正在推進的公園城市建設,不僅讓城市風景更加美麗,也將成都的城市能級提升至更高水準。

  系統佈局藍綠開放空間、推進發展方式綠色轉型、豐富生態價值轉換途徑……在前不久召開的成都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塑造公園城市優美形態的內容令人振奮不已。再看全國兩會,“綠色”一詞頻頻被提及。

  如何以綠色繪就城市發展的底色,實現生態價值、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的有機統一?隨著公園城市的“跨界”聯動範圍愈加寬闊,方式愈發豐富,生態價值的轉化正突破傳統邊界,以多元主體協同共生賦能城市高品質發展。

  “公園+”的綠色效益

  帶來更多生態惠民新場景

  “很期待家門口的公園早日投用,讓我們有更多休閒好去處。”市民李君彥所期待的這個公園,是位於斑竹園街道興城大道與福海路口的舒悅公園,園區的建設已進入尾聲,將於今年4月正式亮相。

  舒悅公園作為全市唯一一座具備速度輪滑公路賽場地的城市公園,不僅將為市民帶來別樣的休閒體驗,也將為成都世運會速度輪滑公路賽提供場地。

  隨著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建設往縱深推進,越來越多的公園承擔起更多複合型功能,將傳統的公園功能與現代生活需求相結合,通過多元化的設計和應用,為市民提供豐富、便捷、舒適的公共休閒空間,讓公園成為集生態、文化、消費、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公共空間。

  以錦江公園為例,96公里長的錦江綠道,自北向南串聯起23個節點公園,從都江堰到活水公園、百花潭公園、東湖公園,再到江灘公園……越來越多的公園城市美好場景在成都生長,沿途消費的新場景星羅棋佈,在展現成都歷史文化底蘊的同時撬動生態價值轉化方式更豐富。

  還有曾匯聚來自全球113個展園的成都世園會主會場——位於成都東部新區的成都世博園,在盛會閉幕後,又將如何依託現有資源上新更多寶藏公園的新耍法?

  目前,成都世博園已免費對外開放,後續還將圍繞不同季節、節日和文化主題,如春季花展、秋季園藝文化節等,舉辦各類特色活動。同時,深入挖掘成都本地文化,將蜀錦蜀繡、竹編等非遺技藝引入園內,豐富卡丁車、劃船等多元業態,提升遊客消費體驗。

  依託“公園+”帶來的創新活力,傳承千年的“二月花市”得以重現成都。今年的“二月花市”在成都市文化公園主會場及六大花市分會場同步啟幕,“花漾禮遇計劃”消費滿贈、園藝養護知識科普、無償換土、花卉DIY等服務和體驗。

  流動的春意還在持續蔓延——隨著春日的到來,踏春、賞花、騎行等戶外活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市民參與。“春日經濟”也正隨花綻放,無論是位於成都中心區域的城市公園,還是繞城高速旁的成都環城生態區,或是成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都持續推出各類文旅項目,把“鮮花顏值”轉化為“經濟價值”。

  “公園+”的綠色效益不斷顯現,得益於全域公園體系的提升。去年,市公園城市局強抓公園建設和管理,強化還園於民,增進民生福祉,全年新建和改造提升96個各類公園,已建成各級綠道超9000公里、各類公園1500余個。

  接下來,為持續豐富生態惠民新場景,成都還將紮實推進《成都全域增綠三年行動方案》落地落實,以中心城區、城市新區12+3區域為重點,依託一環路、三環路、環城生態區、天府大道、成洛大道、北星大道等重要城市道路及城市公園、口袋公園、産業園區、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構建“三環、多線、多園”的增綠佈局。

  “森林+”的跨界合作

  賦能林業高品質發展

  “看,這些淫羊藿的長勢很好。”在成都彭州隆豐街道石化防護林區域,村民種下的中藥材淫羊藿整齊地栽種于高大的樹下。

  近年來,隆豐街道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充分挖掘利用石化防護林區域資源優勢,種植了黃精、白芨、石菖蒲、佩蘭等10余個品種的中藥材,通過發展林下經濟,助力鄉村振興。

  對於森林資源的探索,隆豐街道不是個例。

  2023年6月,市公園城市局印發了《成都市2023年推進“天府森林糧庫”建設實施方案》,重點發展木本油料、森林蔬菜和中藥材等天府森林糧庫項目;2024年3月,又印發《關於印發2024年“天府森林糧庫”工程建設重點任務清單和現代林竹産業高品質發展重點任務清單的通知》……這些舉措直接促進了林下經濟發展,先行先試的點位在成都不斷涌現。

  除了“藏糧于林”外,森林還承擔著水庫、錢庫與碳庫的功能屬性。今年,成都市“森林四庫”建設全面啟動,不斷從廣袤森林激發出無限潛能,將綠水青山激活,將金山銀山壯大。數據顯示,2024年以來,成都以木本油料、森林蔬菜、林草中藥材為主導,改培油橄欖1.5萬畝,完成林藥提升14萬畝,成功創建縣級及以上林糧現代産業園區3個、示範基地15個;完成竹林培育1萬畝,打造現代竹産業基地2萬畝。

  與此同時,市公園城市局創新構建“林地股份合作社+林業職業經理人(多元經營主體)+林業綜合服務”的“林業共營制”2.0新模式,通過林業改革發展為有序盤活林業生態資源注入了強勁動能。據最新數據統計顯示,成都全市林業産值已超100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今年,成都在龍泉驛區舉行了首批生態紀念林認養儀式,以“認養一棵樹、共享一片林”理念,致力於打造一個集記錄美好、傳承文化、保護環境、緬懷故人等多重功能于一體的紀念森林,將生態環保和人文關懷植根于綠水青山之中,破解城市的殯葬空間矛盾。

  “熊貓+”的火爆出圈

  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家園

  去年11月底,一場以大熊貓為名的盛會順利舉辦,全球夥伴齊聚成都這座大熊貓家園向世界發出了響亮的口號:“熊貓夥伴,在世界;熊貓家園,在成都!”

  作為全球唯一一個既有圈養大熊貓又有野生大熊貓生活的城市,近年來,成都持續擦亮大熊貓“金字招牌”,2024年大熊貓基地接待遊客近1200萬人次,穩居全國旅遊熱點目的地TOP10。

  現在,大熊貓不僅是成都的“明星動物”,更以“大熊貓+”的方式與城市相融相生——大熊貓造型建築、大熊貓主題文創、大熊貓舞臺劇表演等跨界聯動豐富多樣,促進生態價值有效轉化。

  得益於大熊貓的“傘護”效應,成都還把圍繞大熊貓展開的系列科研成果運用到了華南虎、小熊貓、丹頂鶴、綠尾虹雉、赤斑羚等其他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保護上,讓成都成為更多珍稀瀕危動物棲息的家園。

  截至目前,成都已記錄陸生野生動物達到765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76種。以大熊貓等珍稀旗艦物種保護為牽引,以厚植公園城市生態本底為目標,成都不斷探索,並始終尊重、順應“自然肌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和促進可持續發展貢獻了生動實踐。

  每年從成都上空盤旋而過的旅居者也是成都生態保護重點關注的對象。成都作為東亞—澳大利亞、中亞—南亞,這2個遷飛通道的交會地帶,每年有大量的候鳥路過。2024年成都境內已累計觀測記錄到577種鳥類,約佔全國總數的38.34%、全省總數的76.22%。

  近年來,成都持續對鳥類遷徙通道和重要棲息地開展巡護監測,在候鳥遷徙通道範圍內設立了候鳥保護監測站的區(市)縣,壓實巡護責任,在日常監測的基礎上加密巡護頻次,消除盲區,常態化開展“清網清套清夾”,確保第一時間發現、報告、處理違法違規行為。

  未來,隨著公園城市自然生態系統更加穩定,成都市生物多樣性將更加豐富,續寫更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成都新篇章。(李羌晝/文 成都市公園城市局供圖)

編輯:楊雯涵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