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AG600飛機在湖北荊門開展水上科目試飛。 新華社發
4月20日,我國首次按照中國民航適航規章完全自主研製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鯤龍”獲得中國民航局頒發的型號合格證,標誌著全球起飛重量最大的民用水陸兩棲飛機通過了嚴格測試和驗證,研製取得圓滿成功,獲得市場“準入證”。
據了解,AG600身上有諸多成都元素,航空工業成飛與成飛民機作為聯合供應商承擔該型飛機的機頭部段、全機電纜導管以及部分試驗件的研製工作,“眼睛”“耳朵”和“嘴巴”——通信導航系統是由總部設在成都的中電科航空電子有限公司承擔研製。
填補空白
是會飛的船、會游泳的飛機
從2009年AG600立項、2012年正式提出型號合格證申請到2017年在廣東珠海實現陸上首飛;從2018年在湖北荊門完成水上首飛到2020年于山東青島成功實現海上首飛;從2023年具備執行滅火任務能力到2025年圓滿取得型號合格證……型號合格證不僅是一紙證書,更是我國航空人矢志報國的答卷。
這是一場向科技創新高峰發起的衝鋒——
“AG600是一艘會飛的船、會游泳的飛機。”AG600飛機型號總設計師黃領才説,除具備陸上飛機所有功能特性外,它還須具備水上的功能和性能。
為滿足AG600飛機的總體設計要求,研製團隊在氣水動佈局設計中大量採用了系統工程設計方法和氣水動佈局綜合優化設計技術。先後突破了高抗浪船體設計、複雜船型機身製造等20余項水陸兩棲飛機領域的關鍵技術,填補了我國在氣水動融合設計、複雜船體製造及水上試飛等方面的空白,構建了大型水陸兩棲飛機航空技術體系。
這是一架為人民生命安全而生的“空天保鏢”——
AG600飛機是一種多用途的大型航空裝備平臺,應用場景豐富,可在平原、草原、丘陵、高原運行,滿足國內各類航空森林消防場景應用。
它不僅可執行平原、丘陵以及高海拔投水滅火任務,還可適應空中指揮、人員和物資轉運、通信中繼等多場景任務,適應多災種救援需求。同時,AG600飛機在應急救援領域也填補了我國長距離航空救援能力的空白。
蓉企助力
“頭、耳、眼、嘴”均來自成都
AG600研製團隊涉及全國22個省級行政區、296家企事業單位、16所高校,創新形成了我國大型水陸兩棲飛機核心技術體系,構建了“小核心、大協作”的研製模式,建立了大型水陸兩棲飛機設計、生産製造、系統配套、試驗試飛、保障服務體系,使我國具備了自主研發大型水陸兩棲飛機的技術和工業能力,實現了我國民機産業發展在大型特種用途飛機領域的歷史性跨越。
在這其中,成都的企業和研究機構也為AG600的成功研製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2015年3月,由中航工業成飛民機及成飛承擔的機頭大部件在成都順利完成總裝下架,機頭在中航工業成飛民機實現交付。2016年7月,AG600在珠海航空産業園完成總裝下線,在這之前成都方面完成的機頭大部件等已運抵珠海用於總裝。
2017年,位於成都的中電科航空電子有限公司承擔研製的AG600通信導航系統,相當於飛機的“眼睛”“耳朵”和“嘴巴”,為後續試飛做準備;同年,在珠海機場成功開展陸上首次飛行試驗。
在2020年7月海上首飛期間,成都的電科航電團隊從工程技術、品質適航、綜合管理、安全保密等方面對AG600飛機進行了全過程的外場組織與保障。
2022年5月,AG600全狀態新構型滅火機在廣東珠海首飛成功。2024年,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批産首架機的成都造機頭大部件完成交付。2025年2月,AG600完成全部取證試飛科目,在之前的試飛過程中,成都的通信導航系統等持續發揮作用。
同時,2023年至今,成都的新都航空大部件産業園相關企業持續為AG600生産提供支持,如生産飛機結構件、起落架、管路系統、飛機蒙皮等部件,保障産業鏈供應鏈安全。
新聞延伸
從AG600、C919看成都航空航天産業鏈
AG600“鯤龍”搭載“成都造”,2023年5月投入商業運營的C919大飛機機頭也是“成都造”,其通信導航系統、機載娛樂系統同樣由成都企業擔綱,成都航空航天産業實力由此可見一斑。
上世紀50年代,一批航空人相聚成都西郊“黃田壩”,建起132廠等航空企業,為成都注入航空基因。此後,殲-5、殲-7、殲-10、殲-20等系列飛機先後研製成功,逐步構建起涵蓋研發設計、零部件製造、整機總裝的完整航空工業研製體系,成為國內重要的航空整機産業基地。
如今,成都航空航天製造業總規模已突破1000億元,基本形成以“整機—發動機—大部件—航空電子—地面設備”為鏈條的航空製造産品體系,逐步建立“火箭—衛星—服務”的航天産業鏈。
産業的發展離不開政策支持與園區建設。根據《成都市航空産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成都將構建以青羊總部經濟功能區為核心,以新都現代交通産業功能區為新增長極,以高新航空經濟區、雙流航空經濟區、淮州新城等為多點的“一核、一極、多點”總體佈局結構,加快形成“特色鮮明、重點突出、多點協作”的航空産業空間格局。其中,位於新都的四川成都航空産業園依託成飛、成發等關鍵鏈主,聚焦“卡脖子”技術攻關和國産化全自主可控,承擔了國産大飛機C919機頭生産任務。
2024年,成都市先後獲批國家航空航天先進製造業集群和北斗規模應用試點城市,為産業帶來新發展機遇。面向未來,《成都市商業航天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全市商業航天及關聯産業規模力爭達到500億元,鏈主企業達到7家以上,打造創新應用場景70個以上,打造成為國內領先、區域一流的商業航天科技創新策源地、高端製造集聚地、應用場景示範地和産業生態新高地。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吳茜 王柳 新華社記者 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