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在綿竹市廣袤的田野間,土豆收割機與農戶協同作業的繁忙場景隨處可見。一顆顆金黃飽滿的土豆破土而出,不僅承載著種植戶的豐收喜悅,更點亮了鄉村産業振興的新希望。
綿竹土豆喜獲豐收 供圖 綿竹市委宣傳部
5月13日下午,在綿竹市富新鎮廣西村酬勤專業種植合作社蔬菜種植基地,一台土豆收割機開足馬力馳騁田間。鐵犁翻動間,渾圓飽滿的土豆如金色元寶傾瀉而出,40余名工人緊隨其後,分揀、裝箱、裝車,一氣呵成。
“機械化采收比傳統人工快3倍以上,還能減少損耗。我們種植的土豆從5月12日正式進入采收期,采收時間預計1個月左右,畝産超6000斤。目前,土豆收購價穩定在0.6元/斤。”該合作社負責人馬運清介紹。今年,基地種植“實驗1號”“沃土5號”“V7”三大優質土豆品種,種植面積達400余畝。其中,“實驗1號”以色澤鮮亮、口感綿軟備受商超青睞。“沃土5號”産量高、單體重,最大超3斤,成為加工企業的優選原料。
綿竹土豆喜獲豐收 供圖 綿竹市委宣傳部
豐收季也是用工高峰期。酬勤專業種植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就業”模式,帶動村民實現“雙薪”增收。村民李大爺算了一筆賬:“我家2畝地流轉給合作社有流轉費,農忙時,務工每天收入100元,一年能掙1萬多元,日子越過越有盼頭。”目前,合作社長期吸納30余名村民從事種植、分揀等工作,並免費為周邊10余戶農戶提供技術指導,構建“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共贏鏈”。
為破解土地季節性閒置難題,酬勤專業種植合作社創新推行“菜—稻—菜”輪作模式,實現“一年三熟”。2023年,基地年産時令蔬菜上萬噸、優質水稻400余噸。這種綠色循環種植方式既保障糧食安全,又提升經濟效益,成為綿竹現代農業的示範樣板。“我們還將加大資金投入,完善農業機械和生産設施,擴大基地種植面積,通過引進新技術、新品種,逐步延伸産業鏈條,提升農産品附加值,拓寬銷售渠道,打造當地農産品特色品牌。”馬運清説。
鄉村振興,産業先行。近年來,綿竹市積極探索“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大力拓展蔬菜種植産業,打造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與資源稟賦相匹配、特色更加鮮明的現代農業産業發展佈局,走出一條“産業發展促增收”的新路子,實現抱團致富,促進鄉村振興。(文 周韻 尹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