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在資陽市雁江區老君鎮大溪村的稻麥輪作農田裏,千畝連片小麥成熟。微風拂過,金色麥浪翻滾,種植戶迎來了充滿希望的收穫季。
收割現場 供圖 雁江區委宣傳部
站在田埂上放眼望去,多臺大型聯合收割機在麥田中穿梭往來。它們所到之處,一排排麥稈被整齊地切割、脫粒,金黃的麥粒傾瀉而下,裝滿了轉運車。機械化收割的高效運作,不僅節省了人力,提高了收割品質,還降低了糧食損耗,為小麥顆粒歸倉提供了堅實保障。過去人工收割耗時費力,如今機械化作業讓收割變得輕鬆快捷,這標誌著當地農業生産方式正積極轉變,農業現代化進程正穩步推進。
“在老君鎮,我們一共流轉了2400畝土地,主要採用輪作模式種植小麥和水稻。目前,大溪村的1000余畝小麥已經進入收割季。”雁江區順谷水稻種植家庭農場負責人羅煥煥介紹,他來自浙江台州,于2023年下半年來到老君鎮流轉土地進行糧食種植。
當天,在收割現場,雁江區農業農村局還特別邀請了四川農業大學科研院所相關專家組成高産檢測團隊,深入田間地頭,對小麥産量進行實地檢測。檢測團隊嚴格按照科學規範的檢測流程,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田塊,測量麥田面積,測定關鍵指標。
“我們在這裡選取了10畝以上具有代表性的田塊,通過對收割小麥的去除雜質、水分等指標進行測定,初步預計老君鎮百畝攻關示範點的小麥産量在450公斤—500公斤,增幅達50%。”雁江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農技站站長莊娟介紹,該示範點種植的小麥品種為“川麥104”,具有抗病性強、適應性廣等特點。
大溪村千畝小麥豐收,是種植戶辛勤耕耘與農業科技助力的成果。近年來,雁江區積極推廣優良品種,鼓勵採用先進技術與管理模式,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全方位保障農業生産。從播種時的科學選種、精準施肥,到生長期間的病蟲害防治、灌溉管理,每個環節都凝聚著農技人員與種植戶的心血與智慧。(文 朱濤 舒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