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宜賓高縣今年首批蠶繭迎來豐收季。5月29日,在高縣可久鎮蠶繭收購點,一大早就已人聲鼎沸,前來售繭的蠶農絡繹不絕。大家有説有笑地依次進行登記、抽檢、過秤、結算……一筐筐白花花的蠶繭映襯著豐收的笑臉。
蠶農笑開顏 攝影 陶坤
“這季春蠶養了4張蠶種,賣了1萬多元。”蠶農羅素蘭拿著剛到手的結算票據樂呵呵地説。從共育室拿回小蠶後,經過20余天的精心餵養,一隻只小蠶將羅素蘭的豐收期盼變為現實。
據該蠶繭收購點負責人介紹,今年首批春蠶鮮繭總體品質和産量都比較可觀,單張蠶種平均産繭48.5公斤左右,收購均價在64.5元每公斤,部分優質繭甚至能達到68元每公斤。截至目前,該收購點已收購蠶繭超6萬公斤。
成堆的蠶繭 攝影 陶坤
與此同時,縣域內的嘉樂、羅場、來復等蠶桑大鎮的蠶繭收購工作也在同步進行,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據悉,今年,高縣首批春蠶共發放蠶種5.7萬張,預計産繭276萬公斤,蠶農繭款收入將達到1.78億元。
春蠶豐收的背後離不開全縣386間小蠶共育室和32個共育工廠的技術支撐。在可久鎮屋基村的小蠶共育室,150張蠶種剛孵化出來,技術人員正在精心喂食桑葉。這批小蠶將在這裡成長為3齡蠶後,被分發給當地的蠶農進行餵養。
近年來,高縣大力推廣小蠶共育技術,把共育室建到鎮、村,由養蠶大戶採取工廠化、集約化方式,集中為村民養育小蠶,不僅能讓小蠶發育整齊、發病率低,還能讓蠶農不再操心小蠶,專餵大蠶,出繭快,效益好。該縣緊扣農業産業基礎與特色,把蠶桑作為助農增收的核心産業,以“科技興蠶”為抓手,通過“共育支撐+技術推廣”,從桑園管理、飼養、上簇、收繭等各個環節,強化技術服務和指導,提高蠶農種桑養蠶技術水準;同時,積極推廣優質蠶、桑品種和省力化養蠶技術,通過攻單産、提品質,進一步提升養蠶效益,蠶桑産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2024年,綜合産值超38億元,實現一片葉致富一方百姓。(文 羅景萍 陶坤 蔡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