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5年第十二屆世界運動會(以下簡稱“成都世運會”)進入倒計時,賽事獎牌盒的“誕生地”——眉山市青神縣的竹編手藝人正以爭分奪秒之勢,加班加點趕制2000余個竹編獎牌盒,確保高品質如期交付,向世界展示中國非遺技藝與體育競技精神的融合之美。
成都世運會獎牌盒 攝影 王清
在青神縣竹編産業園區內的一個竹製品生産車間,30余名竹編手藝人正井然有序地分工協作:有的專注製作獎牌盒的底部與蓋圈;有的熟練操作鐳射切割機,切割手工編織的竹編圖形;有的細細打磨盒體,或是將花紋與盒蓋粘連等,一派繁忙景象。
竹編手藝人趕製成都世運會獎牌盒 攝影 王清
與此同時,在農戶王明忠、李惠明夫婦家中,兩人正對照模具,精心編織獎牌盒的立體部分。“每根篾條的長寬高都有規定尺寸,稍有偏差就會影響後續的切割精度。”李惠明邊調整手中的篾條邊説,從選材到篾條的尺寸規格,竹編獎牌盒的製作每一步均有嚴格的參照標準。
“培訓班上講了,篾條有破損、黑點的不能要,方格模具要厚薄均勻,橫豎編織的篾條更要筆直如線,這樣編出來的格紋才能方正。”李惠明介紹,為確保獎牌盒品質達到最高標準,在正式啟動生産之前,她和其他竹編手藝人還參加了3天的專項培訓。
竹編手藝人趕製成都世運會獎牌盒 攝影 王清
據悉,面對時間緊、任務重的編織挑戰,負責竹編獎牌盒製作的青神縣雲華竹旅有限公司組建由多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組成的專項團隊,採用“公司+農戶”的模式,並通過標準化培訓確保工藝精度達標。“單個獎牌盒的製作需經歷砍竹、選材、編織、切割、打磨等幾十道工序,容不得半點馬虎。”該公司相關負責人邵小梅坦言,加班雖然累,但一想到即將捧在各國運動員手中的獎牌盒,就覺得特別自豪。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青神竹編與成都世運會的結合不僅是竹編技藝的傳承與創新,更是一場傳統文化與現代競技的跨越時空對話。“希望能通過這些兼具東方美學與精湛工藝的竹編獎牌盒,為成都世運會增添一抹非遺光彩,向世界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魅力。”邵小梅表示。這些凝聚著匠心與期盼的竹編獎牌盒不僅是體育榮譽的承載,更是中華傳統文化向世界遞出的“竹韻名片”。(文 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