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珙縣:大學生執蠟刀繪苗鄉匠心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5-08-19 15:26:12

  近日,成都大學海外教育學院“蠟染五匠興鄉團”實踐隊深入四川宜賓珙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蠟染傳承基地,跟隨苗族蠟染技藝傳承人熊宗會研習苗族蠟染技藝。

宜賓珙縣:大學生執蠟刀繪苗鄉匠心_fororder_熊宗會糾正學生正確使用蠟刀-攝影-文月嬌

熊宗會指導學生正確使用蠟刀 攝影 文月嬌

  在珙縣非遺工坊,隊員們手腕懸空執握三寸蠟刀,在熊宗會老師“提腕、沉肘、走直線”的口令中屏息運筆,蠟刀劃過布面,留下曲折蜿蜒的白色蠟線,如初生的葉脈,記錄著每一次屏息下的專注與虔誠。“力透三層布,紋路才不暈染。”這名與蠟染相伴42年的傳承人指尖拂過布面凸起的蠟痕,捻起學生因手抖産生的蠟珠輕聲糾正。  

  午後,實踐隊員與熊宗會共同展開浸染後的布匹,一張張蠟染布在驕陽下翻涌起藍白相間的波浪。“曬布要趁晌午,紫外線固色最好。”熊宗會指導學生撫平布匹褶皺,指尖劃過布面凝結的蠟霜。

宜賓珙縣:大學生執蠟刀繪苗鄉匠心_fororder_珙縣非遺館蠟染家居裝飾-攝影-那爾達布

珙縣非遺館蠟染家居裝飾 攝影 那爾達布

  在陳列千年苗紋的珙縣非遺蠟染館,螺旋紋銅鼓圖案引起隊員們注意。“這是祖先渡黃河的漩渦記號。”熊宗會指向展櫃裏一件菱形魚骨紋密如星斗的染布説,“苗族母親教女兒畫的第一筆永遠是魚紋——魚産萬籽,喻示家族綿延。”當看到館內三星堆神鳥紋樣與蠟染蝴蝶融合的創新家居裝飾,大家無一不感嘆蠟染的美。

  面對“如何吸引年輕人”的提問,熊宗會並未立即作答,她從容地從晾曬架抽出一幅童趣盎然的蠟染畫:歪斜的蠟刀線條組成啃竹子的熊貓,蠟封處還清晰地留著孩子稚嫩的小指印。“7月,帶小學生體驗課,娃娃們問能不能染馬達加斯加企鵝。”她笑著展開社區培訓記錄本,泛黃紙頁間夾著彩色蠟筆草圖,那些充滿想像力的線條笨拙卻飽含生機。“我從小跟著奶奶和媽媽學習蠟染,到現在40多年了,40年的堅持都源於年幼時那一份熱愛。”熊宗會面露笑容,眼角的紋路如蠟染的冰裂,盛滿溫暖,“老手藝要活,得先讓年輕人覺得好玩。”她的話語像一顆投入心湖的石子,漾開了隊員們臉上的笑意與深思——原來,傳承的密碼,有時就藏在那歪斜線條奔涌的童趣中。

宜賓珙縣:大學生執蠟刀繪苗鄉匠心_fororder_合影留念-攝影-李先彬

合影留念 攝影 李先彬

  3日後,返程的車輪啟動,熊宗會臨別前那句“謝謝你們的到來,要好好把蠟染的故事講出去”,此刻清晰而溫熱地回蕩在每一名隊員的腦海中,沉甸甸的,像一塊尚未啟封的染泥,等待著他們去傳播、去發酵。(文 那爾達布)

編輯:鄧超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