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水稻進入大面積收割期。8月26日,在宜賓高縣蕉村鎮康興村再生稻示範片區,村民正搶抓晴好天氣,收割成熟水稻。連片的稻田如鋪展的金色綢緞,微風拂過,沉甸甸的稻穗迎風搖曳,稻香瀰漫。
高縣蕉村鎮康興村再生稻示範片 供圖 高縣融媒體中心
不同於普通稻田“齊根收割”的場景,村民手持鐮刀在離地25釐米左右的高度,將稻穗整齊割下。村民表示,中稻收割得“留一手”,稻樁保護好了,再生稻才能長得旺,兩個月左右又是一茬好收成。
康興村地處川南丘陵,氣候溫潤、光照充足,全村1200畝水稻中,有800畝採用“中稻+再生稻”種植模式。該村利用中稻收割後留存的稻樁,通過科學管理,使其重新發芽、抽穗、結實,實現再收一季糧,具有生長期短、省種省工、增産增效等優勢。
村民搶收頭茬水稻 供圖 高縣融媒體中心
稻田間,村民分工協作,將割好的稻穗放入脫粒機。隨著機器的轟鳴聲,稻穀從稻穗上成功脫離,秸稈粉碎後直接回田,提高收割效率的同時,也免去處理秸稈的後顧之憂。
蕉村鎮農技站工作人員介紹,搶收糧食就是在跟天氣賽跑,“機器主力+人工補位”的模式最靠譜。康興村屬於丘陵地貌,地塊零散、坡度較大,大型農機難以作業,而小型農機靈活度高,再搭配人工補割、補收,既能提高效率,又能避免浪費,讓糧食以最快的速度實現顆粒歸倉。
據悉,2025年,蕉村鎮水稻種植面積約1.2萬畝,畝産預計達1100斤,再生稻蓄留面積0.65萬畝,按照往年再生稻畝産350斤計算,年底還能再收1100噸糧食,達到“一季種、兩季收”的增收效果。中稻收割後,該村將及時指導農戶對稻樁進行灌溉、施肥,同時安排農技員定期巡查,做好病蟲害防控,再奪再生稻豐收,進一步築牢糧食安全。(文 羅景萍 陶坤 曾子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