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攜手行動應遵循三個規律
2020-07-16 09:19:31來源:四川日報編輯:鄧超責編:胡曉萌

  李敬

  從地理版圖和發展歷史來看,川渝兩地地緣相近、人文相通,具有構建雙城經濟圈的先天條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推動其建設需要系統思維。川渝攜手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須遵循三個規律。

  遵循增長極的形成和演化規律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必須要遵循增長極的形成和演化規律。根據增長極理論,目前成渝地區的優勢條件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經濟體量在逐步擴大。2009年,川渝地區生産總值合計為2.1萬億元,2019年超過7萬億元;在西部地區的佔比由2009年的30.9%上升至2019年的34.2%,在全國的佔比也由5.9%上升至7%。二是創新資源在成渝地區不斷聚集。重慶和成都都是國家創新型城市,綿陽是中國科技城。2018年重慶和四川國內專利申請受理量合計22.5萬項,佔西部地區的44.9%。三是內陸開放態勢良好。1999年,四川和重慶的貨物進出口合計只有36.8億美元,2019年達到1796.4億美元;在西部地區的佔比由1999年的26.8%上升至2019年的44.6%,在全國的佔比也由1.0%上升至3.9%。

  就目前來看,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還有三個關鍵性瓶頸需突破。一是規模支撐。作為一個重要增長極,成渝地區的經濟規模和城市體量還需要擴大。二是産業支撐。重慶和成都雖然在電子資訊、裝備製造和金融等産業已表現出較強的國際國內影響力,但要發揮增長極作用,必須存在推進性的主導工業部門和不斷擴大的工業綜合體。成渝地區在抱團做大産業支撐方面還需繼續努力。三是制度支撐。增長極作用的發揮需要在區域之間産生有效的極化和擴散效應。極化效應促成各種生産要素向增長極聚集,擴散效應促成各種生産要素從增長極向周圍不發達地區擴散。只有通過合理制度安排,平衡極化和擴散效應,才能有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更好發揮帶動作用。

  遵循比較優勢規律

  尊重客觀規律,發揮比較優勢是避免區域無序競爭、構築高品質區域經濟新格局的關鍵。充分尊重成渝各區域的條件差異,合理佈局發展産業和發展戰略,有利於提高區域協調性,獲得分工經濟的好處;有利於促進資源區際流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於市場作用的發揮,注入發展活力。發揮比較優勢,關鍵要承認發展的差異性,保障各地區發展的多樣性,實現區域的特色發展。

  從比較優勢角度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兩個方面很重要。一是發揮通道比較優勢,打造特色通道經濟。依託成渝北線、中線和南線綜合運輸通道,帶動沿線城市加快發展;依託城際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和沿線交通樞紐,加強沿線城市産業分工協作,引導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集群發展;依託長江黃金水道及沿江高速公路、鐵路,培育形成沿江生態型城市帶。二是發揮毗鄰地區比較優勢,打造“三個特色城市群”。從重慶的角度看,建議可依託成渝“雙核”居間板塊,打造成渝互動城市群,作為成渝“雙核”要素市場與商品市場的交換樞紐,將四川安岳縣與重慶潼南區和榮昌區三區縣作為推動合作先行區;可依託毗鄰重慶核心板塊,打造重慶衛星城市群,作為做大重慶極核的支撐城市群,將四川鄰水縣和瀘縣與重慶合川區三區縣作為推動合作先行區;可依託成渝“雙核”週邊板塊,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東部城市群,作為呼應重慶極核的週邊城市群,將四川開江縣、重慶萬州區、開州區和梁平區四區縣作為推動合作先行區。

  遵循開放經濟規律

  根據世界三大增長極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和東京灣區的建設經驗,開放是增長極壯大的關鍵動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作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應遵循開放經濟規律,共同推動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建設。

  一是統籌成渝兩地通道建設。統籌推進建設東南西北四大通道,統籌“水、陸、空、鐵”多種方式,拓展和提升對外立體式國際樞紐通道,特別要著力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和中歐班列等出海出境大通道建設。二是要統籌成渝兩地開放口岸建設。加快建設成渝城市群立體綜合大口岸體系,提升保稅港區、綜保區和保稅物流中心開放功能,擴展進口指定口岸功能;推進口岸工作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科技創新,提高口岸服務效能,提高口岸輻射能力;加快建設智慧口岸,推動智慧化設施設備及資訊系統建設。三是要大力推進內陸開放經濟體制建設。重慶與成都要互相學習、共同推動,聯合探索陸上貿易規則;按照“一帶一路”貿易暢通、資金融通要求,遵循國際投資貿易高標準規則,建立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開放經濟體制。抱團出海,聯合開拓“一帶一路”市場,深化成渝地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投資貿易合作。四是大力推進川渝毗鄰區域開放發展。可考慮利用相關口岸和黃金水道優勢,帶動毗鄰區域四川部分的發展。對於成渝“雙核”居間板塊和毗鄰重慶核心板塊的區縣,打通連接通道,探索經濟區和行政區的適度分離。(作者係重慶工商大學副校長、教授)

國際線上版權與資訊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線上”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線上網路(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線上”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線上”的所有資訊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線上”自有版權資訊(包括但不限于“國際線上專稿”、“國際線上消息”、“國際線上XX消息”“國際線上報道”“國際線上XX報道”等資訊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線上網路(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線上網路(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線上”。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線上網路(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每人平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線上”網站的自有版權資訊産品。否則,國廣國際線上網路(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線上)”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豐富網路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