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面 鄉風新韻:中江掛麵村的鄉村振興實踐
2025-11-04 10:00:44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鄧超責編:馮巧鳳

  連日來,德陽市中江縣掛麵村的油葵正值花期,每天吸引成千上萬的遊客前往,一縷縷潔白的掛麵如絲如瀑般從木架垂落,與花海“相望”,隨風輕揚。延續千年的手工掛麵技藝曾是村民謀生的“老手藝”,如今卻成為滋養鄉風文明、激活鄉村振興的“金鑰匙”。中江掛麵村以非遺為突破口,以創造“特色鮮明、宜居宜業、宜遊樂活”的良好生産生活環境為目標,探索出一條文化傳承與鄉風文明相融相促、共生共榮的嶄新路徑。

千年一面 鄉風新韻:中江掛麵村的鄉村振興實踐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0413133209

中江縣掛麵村 供圖 中江縣委宣傳部

  一碗麵的傳承創新

  過去,“有兒莫學掛麵匠,有女莫嫁掛麵郎”的辛酸民謠道盡掛麵匠人的艱辛與行業式微的無奈。為破解人才外流、技藝失傳的困境,中江縣打出“組合拳”:政府出臺扶持政策,村裏成立“掛麵技藝傳習所”,將口傳心授的製作流程標準化、系統化,構建“傳習所+農戶+合作社”的三級傳承網絡。這一舉措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目前,全村已培養非遺傳承人50余名、生産戶80余戶,實現技藝從家庭“獨享”到社區“共傳”的轉變,形成老中青結合的傳承梯隊,守住鄉村的“根”與“魂”。

千年一面 鄉風新韻:中江掛麵村的鄉村振興實踐_fororder_中江掛麵

中江掛麵 供圖 中江縣委宣傳部

  有了傳承,更需市場認可。掛麵村深挖手工掛麵“潔、白、細、柔、空”的五絕特點和“5次發酵、18道工序”的匠心工藝,精心打造“5518”區域公共品牌。這一品牌戰略使掛麵從農家散裝貨,升級為有身份、有故事的“文化禮品”。村民劉然的作坊年銷售額從5萬元躍升至15萬元。他感慨道:“以前做面只為養家糊口,現在品牌賦能,遊客搶著買。”如今,“5518”手工掛麵不僅暢銷全國,更走向世界,品牌估值超5億元,完成從“一粒麥”到“一碗麵”的價值飛躍,極大地增強了村民的文化自信和産業自豪感。

  特色産業的終極目標是惠及於民。掛麵村推行“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發展訂單小麥種植3000畝,保障原料品質。更巧妙的是發展“前店後廠”模式,遊客在觀摩製作過程後直接購買,實現産品從“論斤賣”到“論體驗賣”的升級。村民劉大姐喜上眉梢:“以前埋頭苦幹一天掙幾十元,現在遊客邊看邊買,一天能賣幾百斤。”2024年,全村掛麵産量達200萬公斤,銷售額突破4000萬元,文化價值實實在在地轉化為民生實惠。

 

千年一面 鄉風新韻:中江掛麵村的鄉村振興實踐_fororder__DSC3616

中江掛麵 供圖 中江縣委宣傳部

  一幅畫的宜居美景

  良好的生活環境是鄉風文明的載體和體現。掛麵村不僅注重産業發展,更將文化元素融入人居環境提升,實現從“面子”到“裏子”的全面美化、凈化,讓村莊成為有溫度、有底蘊、令人嚮往的宜居家園。

  掛麵村實施“微改造、精提升”策略,在完整保留43戶傳統院落格局肌理的基礎上,巧妙將掛麵元素融入民居巷道、景觀小品和公共空間。漫步村中,隨處可見以掛麵為靈感的設計,既保留了村莊原有的生活煙火氣,又營造出“推窗見景、出門入畫”的意境。通過建設“5518工坊”、民俗文化街和“520”高地景觀節點,掛麵村形成“文化+自然”雙IP格局,村莊整體風貌實現質的飛躍,先後入選“天府文旅IP項目庫”,榮獲全國“百佳公共文化空間獎”,宜居性大幅提升。

  宜居環境的維護離不開有效的治理。掛麵村創新推行文明實踐積分制,將掛麵技藝傳習、環境衛生維護、移風易俗、志願服務等納入積分管理。村民通過參與活動獲得積分,既可兌換物品,更是榮譽的象徵。這套制度將抽象的鄉風文明具體化、可量化,用“小積分”激活鄉村治理的“大效能”。2023年以來,全村開展積分兌換120余場,參與者超3000人次,人人參與、戶戶爭先的良好氛圍日益濃厚,文明鄉風浸潤心田。

千年一面 鄉風新韻:中江掛麵村的鄉村振興實踐_fororder_掛麵村

中江縣掛麵村 供圖 中江縣委宣傳部

  一場遊的文旅融合

  在特色産業和宜居環境的基礎上,掛麵村進一步拓展鄉村功能,推動一二三産業融合,打造沉浸式文旅體驗新空間,使村莊從單一的生産生活空間升級為充滿活力的宜遊之地,讓鄉風文明在互動傳播中煥發新的光彩。

  掛麵村推動工農文旅深度融合,打造“沒有圍墻的博物館”。遊客可體驗掛麵製作,入住傳統民宿,品嘗特色面宴。“前店後廠、下店上宿”模式將文化體驗融入旅遊全流程。“千年一面·中江見面”系列活動累計接待遊客超百萬人次。

  掛麵村創新“黨支部+國企+民企+農戶”利益聯結機制,設置“鄉村CEO+共富合夥人”模式。村民通過資源入股共享收益,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40萬元,入股村民分紅16萬元,實現發展成果人人共享。

  中江掛麵村以“特色”産業鑄就發展之魂,以“宜居”環境塑造生活之美,以“宜遊”業態激發鄉村之活,最終落腳于“鄉風文明”這一鄉村振興的靈魂。通過一碗小小的掛麵,掛麵村不僅實現産業的振興、環境的蝶變,更重塑村民的文化自信,激發內生治理動力,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掛麵村的故事證明,當傳統與現代交融,當文化與産業共舞,當環境與人心同美,鄉村就能煥發出無比強大的生命力,讓文明新風在廣袤田野生生不息、勁吹不息。(文 梁潼 王欣欣)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