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為根 泉水為魂 龍山為脈!漢方陶藝:傳統與現代的“交響”
來源:新黃河  |  2022-04-17 16:01:39

  以匠心守初心,以初心致創新,“山東手造·優選100”遴選活動正如火如荼。4月14日,新黃河記者來到位於濟南仲宮的漢方藝術館,聆聽傳統與現代的“交響”,感受“土與火的藝術,力與美的結晶”。

  “黃河為根,泉水為魂,龍山為脈,這片廣袤的齊魯大地是我創作的源頭。”漢方以這句話為開頭,講起20餘年的陶藝之路。

黃河為根 泉水為魂 龍山為脈!漢方陶藝:傳統與現代的“交響”

黃河為根 泉水為魂 龍山為脈!漢方陶藝:傳統與現代的“交響”

  龍山為脈:“五大郎”式的陶藝作品

  “泥沙入手經摶埴,光色便與尋常殊”,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工藝品之一,陶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演化出萬千姿態。

  漢方藝術館裏的陶藝人物,看一眼,絕對忘不掉。粗腿大胳膊大嘴,但神情非常豐富,或憨態可掬或旁若無人,或袒胸露腹或狂放恣肆,肢體形態和五官比例極度誇張,人物似乎一個比一個醜,但卻合乎邏輯、合乎情理,讓人感覺挺舒服。有專業人士曾調侃其為“五大郎”,因為他作品中的男人有“三大”(手大、嘴大、腳大),女人皆“兩大”(胸大、屁股大),人物形象誇張、野性、幽默、奇崛,大量運用粗線條,鄉野氣息濃郁。

黃河為根 泉水為魂 龍山為脈!漢方陶藝:傳統與現代的“交響”

黃河為根 泉水為魂 龍山為脈!漢方陶藝:傳統與現代的“交響”

  “咱們章丘城子崖遺址是龍山文化的命名地,代表性器物黑陶以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人文內涵,成為中國文化淵源龍脈的重要組成。”在50歲的漢方看來,陶,是一捧泥土,以手捏塑,和泥、捏造、入窯、淬煉、成器,但背後的真諦在於:“沒有生命的泥土,注入了思想,便有了靈魂,高溫煅燒後,也許會出現奇跡,陶,便有了它的神秘性,為了破解更深的迷而陶醉其中”。

  “極度誇張的背後,是得其意而忘其形。”他在不斷地探索用自己的方式,把這種文化傳承下來。

黃河為根 泉水為魂 龍山為脈!漢方陶藝:傳統與現代的“交響”

  泉水為魂:老濟南的“清明上河圖”

  漢方,真名韓昉,認識他的人,能叫上真名的不多。不過,在濟南,他是個有影響的人,別看他不是濟南人。

  出生於山東濰坊的他,畢業于山東藝術學院,娶了個地道的濟南媳婦,在濟南紮下了根。“工作之後我才發現,生活中的濟南跟學校裏完全不同。”漢方買了輛摩托車,一有時間就穿梭于濟南的大街小巷。從大明湖附近的曲水亭街、王府池子、芙蓉街一直到南部山區的鬥母泉,逛了個遍。

黃河為根 泉水為魂 龍山為脈!漢方陶藝:傳統與現代的“交響”

黃河為根 泉水為魂 龍山為脈!漢方陶藝:傳統與現代的“交響”

  “到了濟南府,進得城來,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比那江南風景,覺得更為有趣。……”《老殘遊記》裏的濟南,騎摩托車逛出來的濟南,都成了漢方手裏的寶。一年多的時間,900多個形態各異的陶俑,成就了漢方的老濟南“清明上河圖”——群組雕塑《老濟南印象》,至今仍在天下第一泉風景區超然樓裏收藏著呢。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發不可收拾。山東民居、濟南大院、南山古村落……2020年第八屆濟南藝博會現場,他用南山泰山石燒制的“泰山星雲盞”也曾備受好評。“我每天都和泥土打交道,對泥土有種特殊的感情;對於濟南人的樸實、本真,感覺特別親切。”他説。

  原濟南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文史專家鄒衛平曾評價其作品為“俗中寓雅、醜中見美、拙中透巧、癡中有慧”,認為其“在創作中充滿著血肉的親情、人性的本真、生活的底蘊、人文的關照、性情的張力”。

黃河為根 泉水為魂 龍山為脈!漢方陶藝:傳統與現代的“交響”

黃河為根 泉水為魂 龍山為脈!漢方陶藝:傳統與現代的“交響”

  黃河為根:來自母親河的啟示

  在漢方藝術館,新黃河記者看到一組名為“母親”的作品剛剛成型,還沒有經過施釉、煅燒。“作品構思來自母親河——黃河。”他説。

  漢方的記憶裏,小時候的家,屋後是一條河,河從來沒幹過,有很多魚,河裏的泥叫甘子泥,柔滑細膩,婦女洗衣服拿它當肥皂,孩子用它捏玩具。婦女們大口吃飯大聲説笑,豐乳肥臀哺育孩子,猛烈地愛著,狂妄瘋癡,旁若無人,一派天然,肆意潑辣地過著日子。

黃河為根 泉水為魂 龍山為脈!漢方陶藝:傳統與現代的“交響”

  還有現在的生活。當初關了生意不錯的廣告公司,不管不顧地一頭扎進陶藝裏;陶藝路上的艱難坎坷、風雪交加;重拾油畫,進一步豐富自己……這背後都是妻子全力的支持與全情的付出。

  而這些,都像極了黃河的粗獷豪放、奔流不息、不屈不撓,對華夏子孫一代又一代的孕育。“這組人物的腳都踏著實地,腳趾叉開,每一個都用著拙力,立著地,頂著天,非十級颱風不能撼動。”漢方説,他們是這片土地的主人,飲食男女,生機勃勃。

黃河為根 泉水為魂 龍山為脈!漢方陶藝:傳統與現代的“交響”

  現在的漢方,挺忙,是山東省漫畫家協會會員、山東省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濟南市美術家協會會員、濟南藝術創作研究院特邀研究員、濟南市宣傳文化系統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山東省文化行業高技能人才、山東省陶瓷協會濟南分會副會長。

  不過,最讓他操心的,還是創新。一把泥,泥于形,形于火,泥説了不算,火説了算不算?尊重自然、熱愛土地、紮根民族文化的本心,才説了算。

  軟實力讓城市更偉大,成為最近泉城的熱頻詞,也再次喚醒了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品讀漢方陶藝,讓我們更加期待根植于齊魯文化沃土的山東手造、泉城手造,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歷史大潮中,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新黃河記者 王亞妹  攝影 黃中明  校對 湯琪  編輯 劉玉紅  )

編輯:曹可凡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