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景山東|中國“長城之父”——齊長城
來源:大眾日報  |  2022-04-19 10:53:19

  美景山東,精彩無限。

  中國四大民間傳説之一——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家喻戶曉,實際上,與天仙配、白蛇傳等純屬神話故事不同,孟姜女的故事有歷史原型。

  據記載,後世傳説的孟姜女的丈夫萬喜良,原型是春秋時齊國大夫杞梁。齊莊公四年(前550年),杞梁隨齊莊公伐莒時戰死,留下妻子一人既沒有孩子,也沒有親屬。女人枕夫之屍,哭于城下,十日後城墻為之崩塌,杞梁下葬後,女人投淄水死,後慢慢演化為孟姜女哭(秦)長城的故事。

美景山東|中國“長城之父”——齊長城

  實際上,我們今天要説的齊長城比“萬里長城”更加久遠,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齊長城在泰沂山脈地區蜿蜒而行,東至青島西海岸,西起濟南平陰縣,經實地測量全長約1237.8華里,蜿蜒起伏在1518座山峰上,幾乎把整個山東分為南北兩半,是目前國內現存保存狀態較為完好,年代最早的古長城,被譽為“長城之父”,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美景山東|中國“長城之父”——齊長城

  齊長城是我國古代早期最宏偉的軍事防禦工程之一。據學者考證,齊長城于春秋齊桓公時期開始修築西段,至遲在魯襄公十八年(西元前555年)完成,前後共計一百餘年(約西元前685—555年)。

  至於修建緣起,學者張維華先生提出,“春秋間,列國諸侯,競相爭伐,或因河為堤防,或沿山置障守,其所謀以自立之求,愈之且密。至於戰國,車戰之制漸息,徒騎之用漸廣,戰爭範圍,益為擴大,於是有長城之興築矣;齊國因設齊長城,當與此相關。”

美景山東|中國“長城之父”——齊長城

  當時的齊國,南有魯、楚,北有燕國,為了防禦鄰國侵襲,便在天然屏障泰沂山脈之上修築了長城。

  齊長城充分利用山險,以城墻為防禦主體,烽火臺多設在山嶺的高巔之處,作為防傳遞信號的軍事設施;而關寨和防門多設在平原低谷地段,是出入國境的必經之地,也是戰略要衝。此處一般修築兩層城墻,還多配設關卡和防門。

  在今天的魯中山區,齊長城仍有眾多的歷史遺址,大多保留著原有模樣。尤其在萊蕪跟章丘交界處,有保存完好的墻體六百米左右,而且殘存著官道遺址。這些歷史遺痕是2000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的結晶,也折射著春秋首霸和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的偉哉雄風。

美景山東|中國“長城之父”——齊長城

  齊長城因坡就勢,設有多個駐兵防守的關隘。現存的主要有長青段、泰安段、萊蕪段、五蓮段遺址,其中萊蕪境內的錦陽關保存最好。它的不遠處是一處古代齊國的駐兵重地——三槐樹村。此外,在錦陽關東面兩公里左右的魯地村北嶺口,還保存著比較完整的便門——魯地便門。魯地便門,是由花崗岩跟條石砌築而成的拱門,是齊長城保存最為完整的兩個便門之一。

美景山東|中國“長城之父”——齊長城

  錦陽關(上圖),又名通濟關,齊長城的三大關隘之一。目前有倣古城樓建築一座,下方正中央為通道,東側有通道可以登上閣樓和環繞半圈的瞭望臺。這裡,也是古齊國跟魯國的邊界地帶,再往南便是以丘陵和平原地貌為主的萊蕪地界。

  萊蕪境內的齊長城遺址除了錦陽關,還有與淄博博山交界的青石關。青石關,是齊魯故道,它地勢險要,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素有“齊魯第一關”之名,今有205國道、濱萊高速經過。

美景山東|中國“長城之父”——齊長城

美景山東|中國“長城之父”——齊長城

  青石關正處於雙峰對峙之間,古長3公里,寬28米,古稱“甕口道”,現稱“關溝”,群山之間有通往青石關門的小路。這條不足幾公里的夾谷,兩側山峰蒼翠,壁如刀削,接近關門處,是關溝最狹窄、最難走的地方,兩邊峭壁雄峙,山勢呈“V”型,最窄處不足兩米,過去只能通行一輛木輪車,一旦堵塞,兩三天不能通行。

  傳説很久以前,天寒地凍時節,有當地人取一瓢水沿車轍倒下,水順流而下,轉眼結冰。路經此處的小推車主不得不求助“造冰人”推車,“靠山吃山”説,於此可見一斑。

美景山東|中國“長城之父”——齊長城

  清代著名文學家,淄川人蒲松齡在《青石關》中寫道:“身在甕盎中,仰看飛鳥渡。南山北山雲,幹株萬株樹。但見山中人,不見山中路。樵者指以柯,捫蘿自茲去。勾曲上層霄,馬蹄無穩步。 忽然聞犬吠,煙火數家聚。挽轡眺來處,茫茫積翠霧。”

  如今,雄關猶在,而一代代英雄豪傑、文人墨客都已化作歷史塵埃,撫今追昔,不由人流連忘返。(大眾日報記者 武宗義 據採訪資料等整理報道)

編輯:陳前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