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實施以來,山東堅持系統觀念,著眼大保護、大治理,高品質建設黃河流域綠色生態大廊道,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品質連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優成績。
早上7點,踩著第一縷霞光,東平鳥類攝影愛好者亓勇開始了新一天的“巡鳥”工作。鳥類攝影愛好者亓勇:“每到這個季節是鳥類遷徙最佳的時候,有大批的鳥類來到東平湖,其中很珍稀的像青頭潛鴨、花臉鴨、綠翅鴨,大批量地在東平湖出現,和8年前拍鳥相比,感覺現在鳥類越來越多。”
亓勇口中的青頭潛鴨是全球極危物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019年冬季首次被觀測到在東平湖過冬,目前已記錄到1600多只青頭潛鴨種群,約佔全球數量的1/3。東平湖區生態環境服務中心負責人王偉:“我們普查發現,今年有近300隻青頭潛鴨沒有遷徙,在東平湖築巢繁育。新繁育的幼鳥有100多只,真正成為湖上的‘留鳥’。”
東平湖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重要樞紐和黃河流域重要的生物多樣性關鍵區域,近年來,當地開展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持續改善沿黃環湖生態環境,吸引越來越多的珍稀鳥類在此棲息。截至目前,東平湖自然保護區已有植物資源679種、野生動物786種,其中,國家Ⅰ級、Ⅱ級野生保護動物分別有3種、20種。東平縣政府黨組成員、東平湖管委會黨委書記、主任李學東:“通過實施清網凈湖、清違拆障等綜合整治系列行動,東平湖區域得到全面治理,目前東平湖水質穩定達到Ⅲ類標準,局部達到Ⅱ類標準。”
堅持系統觀念進行流域治理,山東不僅在“上段”建立以南四湖、東平湖水安全為特色的黃河流域優質水源地和蓄滯洪區,還在黃河沿線構建以河道、岸線和灘區生態建設為特色的綠色生態走廊。淄博探索“污水處理廠+人工濕地”治水模式,累計投入28.2億元,治理河道130公里,打造沿河兩側水清岸綠的生態廊道。淄博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賈士龍:“對1103個入河排污口進行全面整治,為11處污水處理廠配套建設了14000多畝人工濕地。經過治理,淄博市境內河流水質由過去的劣五類,達到現在國控斷面優良水體90%以上。”
系統治理,還要建機制。山東省組織編制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規劃為總領的“1+9+N”規劃政策體系,用經濟手段調動各地治污減排積極性,率先在全國實現縣際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全覆蓋,並完成2021年度資金兌付。2021年,山東國控地表水斷面優良水體比例提升幅度全國第一,黃河入海斷面水質優於鄰省入境。山東省生態環境廳生態處處長王青:“下一步,我們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二十大報告的指示要求,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支持山東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的意見》,持續開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十大行動’,深入打好黃河流域污染防治攻堅戰。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上走在前。”
全方位、多層次深化黃河流域大保護、大治理,山東與河南簽訂黃河流域首個省際橫向生態補償協議,黃河干流山東段國控斷面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今年,山東又與青海簽署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應對氣候變化、綠色低碳發展等10個方面開展交流合作。
黃河國家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山東大學教授余東華:“現在沿黃省區在這種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産業發展和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等多個方面,已經有了一系列的協同行為,奏響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黃河大合唱。我們相信,在黨的二十大以後,九省區會拿出更多的高招,更多的實招來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取得更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