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高青:蓑衣樊村村民吃上了“生態飯”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2-11-10 13:40:02

  國際在線山東頻道報道:初冬時節,走進山東省高青縣蓑衣樊村,不由得放慢腳步。一條條乾淨的水泥路,一棟棟古樸典雅的民宿掩映在村子中,更多了一份靜謐和淳樸。

  11月8日,“黃河安瀾”暨“綠色發展看山東”網絡主題採訪團走進蓑衣樊村,暢遊黃河人家,探索他們實現鄉村振興,走向致富道路的故事。

  蓑衣樊村位於山東省高青縣東部,黃河南岸,大蘆湖濕地自然保護區中心。村周圍三面環水,濕地面積萬餘畝,湖塘星羅棋佈,原生態的蒲葦滿地、荷葉連天,營造出一片詩意的畫面,蓑衣樊村猶如江南水鄉。

  面對如此美景,誰能想到,10年前的蓑衣樊村竟是這樣的景象:蓑衣樊村困于“水”,難於“地”。村子因多次遭受黃河水侵襲,産生大片鹽鹼地,莊稼收成寥寥。

  “以前的村子下雨一身泥,颳風一身土,村民們的生活苦不堪言。”蓑衣樊村黨支部書記司國營回憶説,2011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

  那麼,鄉村轉身,何以實現?

  點石成金 窮村換新顏

  初冬的蓑衣樊村,樹葉飄黃掩映著房屋,家家戶戶的門口上方挂著“家和萬事興”的匾牌。

  “村子的變化太大了,放在十年前,這樣的生活連想都不敢想。”村民司方華正在村子裏轉悠。風一吹,泛黃的落葉沙沙作響。蓑衣樊村距離黃河僅一公里,以“水”而生。因緊鄰“引黃濟淄工程”,村裏成了澄清黃河水的沉沙池,耕地減少了三分之二。

  如何突破這個困境?

  2001年,引黃濟淄供水工程建成通水之後,蓑衣樊村形成了三面環繞沉沙池的格局。經過多年沉積,沉沙池水面衍生出4000余畝原生態濕地。“我們靠著黃河,就要欣然接受天然的饋贈。”司國營説。

  依託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蓑衣樊村牢牢堅持“黃河風情、濕地風貌”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鄉村旅遊。

  三面環水,濕地連片,蒲葦滿地,白鷺成群。“如今的蓑衣樊村猶如江南小水鄉。”司國營望著村子,展露笑容。

  水裏撈金 唱出富民好聲音

  十年前的蓑衣樊村困于“水”,難於“地”;如今的蓑衣樊村以“水”而生,靠“地”而興。

  蓑衣樊村位於黃河南岸,三面環水,早年村民多以種稻打魚為生。如今,蓑衣樊村依靠政策支持,憑藉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在村內修魚池、挖藕塘、種稻米。

  “平常一斤大米賣2元5角,俺村的蟹田米一斤賣到8到12元。”司國營所説的蟹田米,正是近兩年村裏探索的“稻蟹共生,稻蝦共養”項目的産物。

  “在水稻裏養蟹、蝦,好處太多了。蝦、蟹能清除稻田雜草、吃掉害蟲,排泄物還能肥田,水稻又為蝦、蟹提供天然餌料和棲息條件。純綠色養殖,無農藥、無化肥、無污染,所以價錢普遍比市場高。”司國營説,“稻田的收益高了,村民們的分紅也就多了。”

  村民的收益上去了,但村集體的收入還是寥寥無幾。

  為了提高村集體的增收,2020年,蓑衣樊村黨支部領辦成立了蓑衣漁鄉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村集體以村土地、池塘、房屋等旅遊基礎設施以及蓑衣樊國家級旅遊鄉村品牌等資源入股。“當年合作社收入14萬元,村集體增收7萬元,入股社員每人分紅2000元,全體村民每人分得一袋米、一桶油。”司國營滿臉自豪地説。

  風景變“錢景”鄉村遊“活”起來

  文化是底氣,生態是底色。村裏的産業搞得熱火朝天,那麼怎樣以農興旅,以旅強農?蓑衣樊村在美麗鄉村建設和做強農業産業的基礎上,大力推進農旅融合發展。

  蓑衣樊村依託天鵝湖國際溫泉慢城、黃河安瀾灣等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開發了垂釣、採摘、民宿等鄉村體驗遊特色項目。

  “俺家的民宿一年收入七八萬元,自家房子,俺老兩口自己幹,幾乎無成本。”蓑衣樊村村民司方華指著自家的民宿高興地説。今年64歲的司方華,現在“坐擁”兩個院子,包括4個標間、2個套房。

  據司國營介紹,目前,村裏共發展了58家星級農家樂。2021年,蓑衣樊村累計接待遊客20萬人次,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6年的0.8萬元提高到2021年的3萬元。“預計今年村集體收入能達100萬元,合作社為村集體收入增加30萬元。”司國營高興地説。

  “黃河寧,天下平”。黃河安瀾、海晏河清,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確保黃河安瀾是治國理政的大事,更是山東推進黃河保護的頭等大事。未來的日子裏,蓑衣樊村將繼續厚植生態底色,繪就黃河流域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文 武薇薇)

編輯:李煒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