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一條雄渾壯闊的自然之河,一條潤澤萬物生靈的生命之河,一條亙古不息奔騰宣泄的文化之河。走近黃河,感觸黃河,擁抱黃河——九曲黃河從山東入海,講好“黃河故事”, 是中華兒女的使命和責任,更是山東的使命和責任。4月18日,來自全國各地的嘉賓學者、業界人士相聚黃河文化國際傳播論壇,圍繞“開啟黃河文化國際傳播新篇章”主題,深入交流研討、廣泛匯聚共識。
論壇現場。新黃河供圖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延綿不息、歷久彌新,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也是國際傳播的重要寶藏。開展黃河文化國際傳播,要深入了解和挖掘黃河文化的內涵和時代價值。“黃河文化熔鑄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底蘊和共同價值觀,與此相關的文化藝術博大精深、內涵深厚,且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融合力。”在黃河水利作家協會主席、《黃河畫傳》執行主編侯全亮看來,這些獨有的內涵特徵,讓黃河文化更具國際傳播價值。
“黃河奔流,不僅承載著中國古代文明的燦爛與輝煌,也承接著賡續近代文明的歷史過程。”臨沂大學教授魏本權認為,黃河紅色文化是黃河文化的重要內涵之一。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教師王紅蓮對深入挖掘黃河文化內涵特徵深表贊同,提出黃河民間文化應該成為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要積極加以保護、傳承與弘揚。
推動黃河文化走向世界,需要找到黃河文化中適合國際傳播的內容和要素,提出貼近國外受眾群體習慣的國際傳播策略。對此,嘉賓學者從學界、業界、國際和國內等不同維度建言獻策。
“我們連續多年開展‘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其中也了解到外國受訪者對於黃河等文化標識的認知情況,這些信息對於提升黃河文化國際傳播的精準度和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院長、中國公共關係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于運全説,推動黃河文化國際傳播取得良好效果,就要加強針對性和有效性,做到一洲一策、一國一策、乃至一群一策,持續加強面向全球的調研工作。
“5年前,我們全家來到中國,雖然感受到文化差異,但也發現中國人和我們一樣,非常重視家庭。不同文明之間存在共通性,應該找到黃河文化和其他河流文化的相通之處,從這些領域入手,讓不同文化的人對黃河文化産生親近感,進而願意深入了解黃河文化,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西班牙資深國際記者哈維爾·加西亞説。
趕了一場黃河大集,讓中國日報社副總編輯孫尚武對如何更好推動黃河文化國際傳播有了新思考。“昨天參加黃河大集,看到男女老少都很高興,這就是黃河文化的活力,我們要把這種帶有生活氣息的東西提煉出來、傳播出去。”孫尚武説,推動黃河文化國際傳播,在避免西方“話語陷阱”的同時,也要尋找不同文明之間的共同價值點,增強黃河文化的親和力、感染力。
時代的變遷波瀾壯闊,數字化、智慧化也帶來傳播生態的大變化。在總結與分享黃河文化傳播經驗與實踐時,與會嘉賓學者不約而同談到了創新技術應用與社交媒體平臺的重要性。
去年,德國柏林中國文化中心在YouTube平臺上發佈了介紹山東泰安東平水滸影視城、濟南百里黃河風景區、齊河博物館群、淄博蒲松齡故居等地的系列視頻,引起了外文出版社德文專家李博瀚的關注。他説,目前很多德國人通過社交媒體來了解中國和中華文化。黃河文化海外傳播及生態旅遊海外推廣前景非常廣闊,這需要用好海外社交媒體平臺,需要對外傳播團隊尤其是翻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未來的國際傳播是智慧技術驅動下的傳播,這意味著我們要調整傳播手段,尤其在黃河文化國際傳播方面,必須採取多樣化的表現形式,使其在跨時空、跨國界、跨文化的數字空間裏産生影響。”中國公共關係協會學術委員會執行主任、北京大學國家戰略傳播研究院院長程曼麗表示,一方面要發揮數字時代語言形式多樣優勢,靈活使用文字信息、繪本圖畫、表情符號等,實現多語種、多語態間的信息交互和情感表達;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多樣性的終端設備,使世界各地的人們可以通過不同的終端設備,直接進入開放的數字空間獲取信息,並且實現有效的溝通交流。
“心中一定要裝著海外受眾的關注點,找到黃河文化中與海外相連的元素和共鳴點,融通中外,才能把故事講好。”新華社對外部主任王進業認為,在表現方式上,要善用新技術,進行融合呈現,吸引更多注意力,才能實現好感傳播。由於不同地域民眾的關注點有區別,面向不同受眾的傳播方式和表述方式也應該有所區別。隨著海外社交媒體的發展,特別要借助海內外“網紅”,做好個性化傳播。
春深四月,繁花似錦。
講好黃河故事,記錄偉大時代。黃河文化不僅有“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豪情,也有“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柔情。
今天,讓我們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道路上,攜手並進,合力譜寫黃河文化國際傳播新篇章。(人民網 張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