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曹縣 一襲漢服載風華(城市味道·行走縣城看中國)
圖①:曹縣八里灣風景區。郝兆紅攝
圖②:曹縣漢服電商在直播銷售。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攝
圖③:漢服設計圖。曹縣斜塘衣莊服飾有限公司供圖
夕陽刺過雲層,傾瀉而下,染紅了萬畝荷塘。
幾名年輕姑娘身著漢服,纖腰裊娜,漫步其間。輕風撫過,裙裾飛揚,一顰一笑間,夢回千年。
這裡並非江南水鄉,而是山東菏澤曹縣。地處魯豫兩省交界處、居菏之畔,歷史悠久,據傳商湯在此建都。
如今,曹縣涌起“漢服潮”,搭乘“電商風”,形成集原創研發、設計製作、網絡行銷等於一體的漢服産業鏈,引得一批年輕人返鄉創業。
國潮風起
年輕人返鄉趕“電商潮”
創業10年,退伍軍人楊巍終於迎來了“春天”。
繡花、切割、製版、壓皺、印花……在曹縣大集鎮,漢服産業繁盛、産業鏈齊全,匯集了不少從業者。楊巍便是其中之一,他經營的雲牧服飾有限公司,在當地小有名氣。
楊巍與漢服的故事,始於一場茶話會。有一年,楊巍回鄉過節,村委會召集大夥兒,開了一場動員年輕人返鄉創業的茶話會。
“回到鄉里,有啥生意能做?”楊巍納悶。
其實,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曹縣大集鎮、安蔡樓鎮、閻店樓鎮,就有村民以製作影樓服飾為業。隨著電子商務興起,有人開始試水線上銷售。自2013年起,曹縣電商蓬勃發展,當地開始號召年輕人返鄉做電商,同步開展技能培訓。
報名培訓、註冊網店,楊巍開了家小作坊,專賣演出服。2015年,大集鎮政府規劃了佔地500畝的電商産業園區,楊巍便將廠房搬至園區。
2018年,國潮風起,漢服“破圈”。“什麼是漢服?”剛開始,楊巍對此一頭霧水。
“我們現在説的漢服,其實包含著不同民族的服飾元素。漢服的袖子、裙擺大小寬窄、花色圖樣不同,但總體上體系是完整的。”山東大學文學院講席教授龔鵬程介紹。
了解後,楊巍躍躍欲試:“多數演出服是一次性的,利潤不高、季節性強。但漢服利潤更高,一年四季都受歡迎。”他召集起附近村民,強培訓、提技能,建起雲倉漢服直播基地。鏡頭前,村民身穿漢服,化身主播。
“喚醒曹縣漢服商家的,是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楊巍笑道,“借助電商直播平臺,公司網上銷售額佔比達到80%。每天直播4場,日銷售額近10萬元,旺季一天能賣四五十萬元。”
目前,全縣演出服、漢服上下游企業達4000余家、網店5.2萬餘個,原創漢服超過70%,從業者10萬餘人。演出服、漢服銷售額突破200億元,其中演出服佔全國市場的80%以上,漢服佔全國40%以上,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演出服、漢服産業集群之一。
“曹縣電商發展注重農民致富、草根創業,重視群眾的主體作用,激發全員參與電商的熱情,匯集起推動電商發展的強大合力。”曹縣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副主任劉霞説,目前,曹縣正在將大集鎮及周邊75平方公里的6個鎮街建設為小城鎮聯合體、電商産業聯合體,打造中國最大的漢服智造、銷售基地。
供不應求的訂單堅定了楊巍繼續做漢服的決心。但是,他的目標不止于銷售漢服。
楊巍説:“漢服是行走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希望通過拍攝、製作短視頻等方式,吸引更多人關注到漢服的美,讓世界看到獨特的中國氣派。”
別出心裁
非遺與漢服“雙向奔赴”
高考前,胡春青暗下決心:“考個好大學,到大城市去。”
但是時隔多年,胡春青博士畢業後,放棄了在大城市的發展機會,返回曹縣創業。
胡春青頭腦活、懂銷售,開了家漢服網店,每天直播6個小時。“目前,漢服産品多為量産,容易給人‘低端’的印象。”胡春青説,“必須走高端路線,做原創設計,才能走得更遠。”
他的妻子孟曉霞學美術出身,便發揮專業特長,自主設計漢服。在當地政府的資金、場地等支持下,兩人建起了漢服原創研發基地,搭建了集研發、設計、生産和銷售于一體的漢服展館。
走進漢服展館,各式漢服琳琅滿目、風格迥異。“漢服文化,大有文章。單看唐代裙裝,講究收攏裙腰,裙幅增大,裙長增加,但腰圍卻是恒定的。”孟曉霞説,“‘行即裙裾掃落梅’,孟浩然就用‘掃’字,勾畫出女子裙長搖曳之姿。”
拐入另一角,宋朝裙裝則大有不同,色彩淡雅恬靜。“這與歷史文化有關,宋代裙裝風格保守。腰間係以綢帶,中間的飄帶上,常挂有一個玉制的圓形飾物,用以壓住裙幅,更顯優雅莊重。”孟曉霞説。
靈感來自何處?來到孟曉霞的辦公室,書籍把櫃子塞得滿滿噹噹。孟曉霞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我只能不斷學習,盡可能把古典元素、現代設計融入漢服之中,將其呈現出來、傳承下去。”
創新設計,並非簡單復刻傳統,而要融入現代時尚元素。“許多小朋友喜歡‘仙氣飄飄’的感覺,我就對應卡通形象,改制兒童裙裝,設計出蓬蓬的漢服公主裙。”孟曉霞説。
除了漢服,曹縣還有什麼?曹縣皮影,在山東皮影藝術界可謂獨樹一幟,屬於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木雕、柳編,工藝精湛,世代相傳,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一番了解後,孟曉霞找到幾名非遺傳承人,向老師傅們“取經”,將非遺文化融入漢服,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皮影製作技藝傳承人任銀來便在其列。他將雕刻的皮影工藝樣式交給孟曉霞,由她進行設計、打板製作,而今,皮影成了馬面裙的花紋。
“皮影戲缺少觀眾,便會慢慢淡出舞臺;年輕一代大膽創新,將漢服、皮影二者巧妙融合,有利於打造城市特色文化品牌,讓更多人了解曹縣皮影文化。”任銀來説。
除了皮影,曹縣柳編做成漢服的配飾,木雕技藝用於搭配漢服的髮簪……歷史底蘊撲面而來,成為曹縣漢服的獨有浪漫。“漢服與非遺的碰撞,令人耳目一新,同時非遺文化借助漢服載體,走入大眾視野,細節中彰顯出曹縣人對家鄉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曹縣縣委黨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付敏説。
“胡春青夫妻的故事,是曹縣電商發展的縮影。現在,越來越多高學歷人才返回家鄉,放眼曹縣漢服産業發展,我們信心滿滿。”曹縣電子商務服務中心主任張龍飛説。
“培育特色産業不易,不能曇花一現,而是要保持長久的生命力。”曹縣縣委書記趙福龍表示,全縣正在推動建設佔地1010畝的中國華服智創城項目,推進研發設計、生産加工、商貿物流等一體發展,拉長完善産業鏈條,把服飾産業做大做強。
衣袂翩翩
開展特色活動,普及服飾文化
細挽發髻,點絳紅唇。古樂響起,8名學生站成一列,輕擺雲袖、彎腰作揖,一舉一動,端莊典雅。
一曲罷,一名青年教師走上前,演示作揖:“注意看,雙手置於胸前,握拳,移動,頭微低,稍彎膝蓋……”
這名青年教師,名叫王燕,是曹縣職業教育中等專業學校的一名老師,也是學校漢服社團指導教師。
一次旅遊,讓王燕第一次見到漢服,漢服的美便深入腦海。“能不能借曹縣漢服産業發展的‘東風’,成立漢服社團?”王燕向學校提出建議,希望豐富孩子們課外活動的同時,也能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
社團很快就成立起來。業餘時間,她便當起“兼課”教師,講述漢服文化。
從漢服的起源到發展,從穿戴方法到禮儀規矩,在她的課堂上都有涉及。一開始,許多學生是衝著漢服的“顏值”來的,上了幾節課,因為禮儀的深邃、文化的厚重,從“一見鍾情”到深深地愛上了漢服。
衣以養形,禮以修身。“漢服是一種文化符號,越來越多年輕人在各種節慶場合穿著漢服,背後凝聚的是對歷史和文化的認同和熱愛,這是一種文化自信的表達。”龔鵬程説。
“前幾年,我帶學生穿漢服出行,有人會問,‘你們穿的是戲服嗎?’學生回應,‘這是我們古老而美麗的傳統服飾’,並主動講解漢服文化。”王燕説。
如今,漢服已成為曹縣移動的“名片”。2022年,曹縣成立漢服協會,200多個會員中,25歲左右的年輕人佔到70%。協會成立後,當地共青團開展了漢服文化沙龍、聯誼會、節慶展等系列活動,越來越多年輕人穿起漢服走出門,行走在高樓大廈、綠水青山間,主動普及漢服文化。
來自山東濱州的遊客王安迪,了解到曹縣成熟的漢服生産鏈後,決定來這裡看看。“街頭巷尾的漢服令人目不暇接,漫步于黃河故道、八里灣、曹縣商都博物館,我看見了這座古城的內涵與靈氣,也深深愛上了這座城市。”
同袍雅聚,盡展風華。在曹縣,年輕一代身體力行傳播的,不僅是漢服的外在美,還是蘊含其中的中華文化,也是對家鄉發展的自信表達。
古城千年,風華正茂。(人民日報記者 李 蕊)
《 人民日報 》( 2023年12月04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