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黃河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活”起來
“我在黃河岸邊長大,很多老物件慢慢都消失了,如何讓青少年了解老一輩的生活,如何讓黃河文化傳承發展,我想民俗博物館是一個很好的載體。”近日,山東菏澤鄆城黃河民俗博物館館長、2023年齊魯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朱志國走進母校鄆城縣實驗中學,用自己的創業故事解讀黃河文化。
菏澤鄆城黃河民俗博物館是當地第一家民辦的專門收集、整理、修繕農村古舊物件並陳列展示的民俗博物館。博物館分為衣食住行、男耕女織、民間傳承、紅色鄆城、時代記憶五大板塊,各類充滿民間記憶的老物件超過萬餘種,成為菏澤市乃至山東省比較知名的民俗展示、經營交易集散中心。作為博物館館長,朱志國被菏澤市鄆城縣委宣傳部吸納為“理響新鄆”宣講團成員。
“這些老物件是具象的,很生動,背後承載的是時代的記憶和我們當地的文化。”目前朱志國帶動周邊2500余名群眾從事民俗老物件的收購、加工,年銷售額近2000萬元,常年免費開放鄆城黃河民俗博物館,每年接待服務青少年學生12000余人次。
“作為省級文明校園,我們以黃河文化引領思政教育,結合非遺傳承人、優秀畢業生、教師代表等進行排課,力爭讓黃河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活起來’。”菏澤市鄆城縣實驗中學校長李現文説。
黃河流經菏澤市鄆城縣境28公里,黃河文化在這裡綿延發展,生生不息。鄆城縣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深刻內涵和時代價值,在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上不斷探索,持續推進黃河文化進校園。組織齊魯工匠亓傳周講述母親河的治理故事,邀請剪紙非遺傳承人楊秀玲介紹《黃河情》作品裏的風土人情,依託“黃河大集”、非遺手造等鄆城特色在課堂進行展演,統籌推進黃河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大眾日報 記者 蔣鑫 通訊員 蘇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