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洋領域國産AI大模型“瀚海星雲”在青發佈 主要面向專業工作場景,賦能前沿科學研究和實體經濟發展
5月27日上午,由嶗山實驗室、青島市政府聯合主辦的2024“嶗山問海”海洋創新發展大會在青島開幕。會上,我國海洋領域千億級人工智能大模型“瀚海星雲”正式發佈。該大模型由嶗山實驗室聯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青島國實科技集團等歷時數年研發而成,率先在國産超算平臺上成功突破了人工智能算力資源瓶頸,構建起國産自主科學智慧底座。
算力是支撐數字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關鍵基礎設施。“面對國外算力被卡、國産算力匱乏的形勢,我們的對策是突破融合計算軟體生態瓶頸,構建國産自主科學智慧底座。”嶗山實驗室卓越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安虹介紹。“瀚海星雲”是一款構建在國産新一代超算平臺上的多模態泛領域科學人工智能大模型,通過實現關鍵技術突破,解決了大模型訓練和推理受算力資源規模嚴重制約的難題,開展了千億以上參數大模型分佈式訓練。
不同於現有人工智能大語言、大視覺模型主要面向日常生活和辦公場景,“瀚海星雲”基礎大模型主要面向科學、工程、醫療、工業、管理等專業工作場景,致力於深度賦能前沿科學研究和實體經濟發展。
作為“瀚海星雲”大模型應用體系中的海洋領域大模型,“問海”預報大模型同步發佈。該模型由嶗山實驗室、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青島海洋科技中心、青島國實科技集團共建,是聚焦海洋科技前沿和關鍵應用場景而打造的新一代智慧海洋數字孿生系統,可用於全球溫度、鹽度、流場等領域精準預報,為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海洋防災減災與應急管理等提供重要科技支撐。嶗山實驗室卓越科學家荊釗表示,經系統評估,“問海”大模型的預報性能達到了世界先進水準。
“‘瀚海星雲’的最顯著特點是,它的晶片、演算法和算力都是我們自己的,是一款真正意義上的國産基礎大模型。基於這個大模型而建的‘問海’預報大模型,跑出了‘中國速度’和‘世界高度’。”青島海洋科技中心主任岳國峰認為。
目前,“瀚海星雲”基礎大模型建設已被納入青島市人工智能産業發展頂層設計。會上,青島市發佈《青島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産業集聚區建設實施方案(2024-2026年)》,提出將建設科技創新策源地,構建一個包含“瀚海星雲”大模型在內的基礎大模型矩陣、以“問海”大模型和港口大模型為代表的N個行業大模型和X個重點應用場景的“1+N+X”的海洋大模型體系,打造世界級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産業集聚區,推動青島在新一輪人工智能發展中走在前列。
大會當天,山東省港口集團、青島國實科技集團聯合啟動海洋港口人工智能大模型建設。雙方將把“港口設備精細化運維”作為首個落地應用場景,發揮“瀚海星雲”大模型核心能力,在算力、演算法、算據三個維度發力,推動運維專家經驗數字化轉化,融合實時數據開展推理運算,提供科學維護決策建議,滿足港口設備的預防性和持久性維護需求。
“青島具有海洋科研能力和優勢,擁有世界一流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機,還有非常豐富的應用場景,這是我們打造海洋領域人工智能基礎大模型的底氣。”嶗山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立新説。(大眾日報 記者 楊國勝 肖芳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