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小麥最高單産列山東省首位
來源:大眾日報  |  2024-08-16 10:24:26

  原標題:“五良”融合賦能糧食豐産豐收 滕州市小麥最高單産列全省首位

  2022年,優質小麥(濟麥44)最高單産801.72公斤/畝,刷新全國超強筋小麥單産紀錄。

  2023年,玉米最高單産1218.81公斤/畝,創當年黃淮海玉米單産紀錄。

  2024年,小麥最高單産890.1公斤/畝,列全省首位。

  2023年,被列為全國首批19個玉米單産提升工程項目縣;2024年被列為全國小麥單産提升整建制推進縣、全國玉米提升整建制推進縣、全省節水增糧推進縣;先後多次獲評“全國糧食生産先進單位”“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市)”等榮譽稱號。

  這一連串的數字和榮譽,是近年來山東滕州市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整體推進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五良”融合,促進糧食大面積單産提升,實現糧食豐産豐收的有力驗證,為建設更高水準的“齊魯糧倉”作出的貢獻。

  堅持“點線面”聯動,構建“一體多元”單産提升工作體系。

  高點規劃項目。科學劃定糧食生産功能區,在糧食主産區精心培育單産提升實施主體,單産提升創建區精確定位到村莊、到地塊,把單産提升建設任務細化到12個糧食主産鎮、260個重點村、500余家種糧經營主體,在重點鎮建設一批單産提升百畝田、千畝方、萬畝片,集中打造一批攻關區、示範區和輻射區。

  高標準打造良田。通過綜合整治田、水、路、林,建成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産高産、生態良好的高標準農田108萬畝,項目區灌溉保證率達到75%,農田節水灌溉率達100%。加快應用推廣土地深耕深翻、合理輪作、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和秸稈還田等生産模式,實施綠色種養循環農業、化肥減量增效、秸稈綜合利用、有機肥替代化肥等項目,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糧田土壤,持續培肥地力。

  高位推動管理。成立以滕州市政府主要負責人任組長,農業農村、發改、財政和各項目鎮(街)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糧食大面積單産提升工作領導小組,細化方案、健全制度,形成了政府牽頭抓總、部門具體負責、糧食主産鎮一線落實的工作格局。

  堅持“研學用”結合,構建“高産高效”單産提升技術體系。

  集聚資源抓技術。依託中國農科院、山東省農技推廣中心、山東農業大學等科研單位的技術資源,充分發揮部、省、市、縣、鎮五級技術指導體系作用,對項目內的合作社、種植大戶等全程技術指導和實施技術承包。

  集中力量抓培訓。先後邀請中國農科院首席專家李少昆教授、山東農業大學張吉旺教授等專家,多次來滕州開展專題培訓,線上線下舉辦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培訓班100余期,累計培訓2萬餘人次,切實提高技術到位率和普及率。

  集成攻堅抓應用。加大新品種、新模式、新裝備的推廣應用,全面落實品種優選、合理密植、導航精播、水肥調控、地力培肥、綠色防控、抗逆栽培等關鍵技術。常年建設良種示範田200畝、小麥良種繁育田2萬畝,成功優選推廣濟麥22等多穗型抗逆性強高産優質小麥品種10余個,京農科728、登海685等耐密抗倒高産穩産玉米新品種10余個。市財政每年列支專項資金500余萬元,連續12年實施小麥良種統一供種,糧食主産區實現小麥玉米良種全覆蓋。

  堅持“保獎督”並重,構建“務實管用”的單産提升保障體系。

  強化資金保障。採用“對上爭取一點、財政拿一點、農戶配套一點、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整合一點”的方式,除用足用好上級政策補助資金外,市財政列支專項配套資金500萬元,統籌用於單産提升工作。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施,持續優化井、泵、節水管道等基礎設施配置。

  強化激勵引導。整合相關糧食生産扶持項目資金,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購置氣吸式播種機、先進植保機等農業機械給予50%補貼。全市現擁有大馬力拖拉機3008台,深耕整地機械1213台,高地隙植保機826余臺、植保直升機1架、植保無人機231余臺,農機總動力達到163萬千瓦,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9.2%;建成糧食烘乾基地6處,穀物産地烘乾機械化能力達到45%,為糧食高産提供了堅實的機械保障。

  強化督導考核。滕州市委、市政府將小麥、玉米大面積單産提升工作納入滕州市鄉村振興實績考核重要內容,成立專項督導組,分片分級開展督促指導。種植面積精確到地塊,産量公開核算,從種到收全過程監督,確保糧食作物大面積單産提升工作有序推進。(大眾日報 閆長忠 張環澤)

編輯:郭富瑩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