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東營:科技賦能,讓鹽鹼地變新糧倉
來源:大眾日報  |  2024-09-12 11:18:24

  原標題:黃三角農高區搭建科研平臺50余個,取得226項科技成果,突破轉化關鍵核心技術23項 科技賦能,讓鹽鹼地變新糧倉

  9月5日,國家鹽鹼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中國農科院鹽鹼地試驗示範基地(東營)裏,一個個試驗田方塊鋪滿了綠裝,在秋風的吹拂下泛起綠浪。

  在一片野大豆試驗區,中國農業科學院煙草研究所研究員尤祥偉正帶領團隊對倣生栽培模式下的野大豆進行生長觀察。“以往我們看到的野大豆都是在地上匍匐生長,光熱利用效率低,這次我們通過倣生栽培技術把這一物種變為立體向上生長,顯著提升了光合效率,也是我們對野大豆高值化利用的進一步探索。”尤祥偉告訴記者,類似于野大豆一樣的試驗區塊,僅中國農科院鹽鹼地試驗示範基地就有500畝,涉及濱海輕中度鹽鹼等多個梯度。

  尤祥偉團隊所在的基地由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所牽頭,協同全院9個研究所20支創新團隊,對這片區域開展適生抗逆作物種質、品種及微生物資源評價篩選,構建鹽鹼地分區分類綜合利用技術模式並示範推廣,打造全鏈條模式示範樣板。“我們當前的主要目標就是構建鹽鹼地分區分類綜合利用技術模式並示範推廣,帶動我國鹽鹼地規模化分區改良和綜合利用,輻射面積1500萬畝。”對於未來前景,尤祥偉充滿信心。

  作為唯一以鹽鹼地為特色的國家級農業高新區,黃三角農高區立足鹽鹼地科研成果聚集優勢,依託國家鹽鹼地中心“1+3+16+N”協同創新空間佈局,探索核心關鍵和前沿引領性技術協同攻關機制,為打響鹽鹼地綜合利用“大兵團會戰”做足力量儲備。目前,黃三角農高區已匯聚中科院、中國農科院等48家高校院所、108個專家人才團隊,共建各類科研平臺50余個,累計取得了226項科技成果,突破轉化關鍵核心技術23項。

  鹽鹼地是我國耕地提質、增效、擴容的重要戰略後備資源,是我國糧食增産的“潛在糧倉”。東營有340萬畝的鹽鹼地,佔山東省鹽鹼地面積的近四成,是探索鹽鹼地綜合利用的天然試驗場。近年來,當地牢記“國之大者”、強化責任擔當,因地制宜開展鹽鹼地治理和開發利用,聚力打造國家鹽鹼地農業創新高地和鹽鹼地綜合利用示範樣板,為端牢中國飯碗持續貢獻東營力量。

  東營市立足濱海鹽鹼地特點,積極探索改土、改種、改水等一批適用的鹽鹼地農業新技術、新模式,一批標誌性創新成果加速顯現,黃三角不毛鹽鹼地正逐步變身為穩産增産的“新糧倉”。當前,東營市建成耐鹽鹼作物精準育種加速器、鹽鹼地育種標準化鑒定平臺,篩選培育大豆、藜麥等耐鹽鹼作物新品種(係)55個,18個新品係進入國家、省區域試驗,各類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産品在全國累計推廣804萬畝。2023年,東營糧食單産較上年增加14.98公斤,增幅達3.9%,山東省最高。

  9月5日下午,在位於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山東潤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企業負責人茍水民正在對高粱地進行收割前的除蟲檢查工作。再過幾天,這些兩米多高的甜高粱將作為飼料供給公司飼養的生態豬。據介紹,潤松農業自2012年開始承包多塊鹽鹼地進行生態修復,因地制宜恢復自然林草植被,在此基礎上發展生態循環林下經濟,打造起了以適度豬羊養殖為主線、種養結合、一二三産業融合的複合産業體系,形成了全産業鏈循環産業園區。

  東營針對不同類型的鹽鹼地,因地制宜,探索構建了鹽鹼地生態化“三級利用”模式,對輕度鹽鹼地、中度鹽鹼地、重度鹽鹼地分類改良、生態利用,多措集成推動鹽鹼地地力改造提升。預計到2025年,東營市將完成鹽鹼地等耕地後備資源綜合利用6.39萬畝、提質改造鹽鹼耕地11.59萬畝,新增耕地3.48萬畝,鹽鹼耕地提質改造後預計畝均糧食增産300斤。(大眾日報記者 楊珂 李廣寅)

編輯:郭富瑩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