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沂蒙鄉村蝶變見聞
近年來,臨沂市錨定“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中走在前列”的目標定位,堅持把城鄉融合發展作為基本路徑,聚焦“提升農村、城鄉合作、互相接納”,用好改革利刃,狠抓帶有質變的量變,牽引鄉村各項事業發展,一幅實力的、活力的、宜居的、奮進的鄉村振興幸福畫卷,在沂蒙大地徐徐展開。
近日,記者踏上臨沂鄉村熱土,深入一線探尋鄉村振興的嶄新成效與生動實踐。
科技賦能 合作社聯合社帶動增收
臨沂沂河新區相公街道1.15萬畝耕地“豐”景如畫。走進稻田,最引人注目的當數那臺忙碌的無人駕駛拖拉機,這個“鋼鐵巨人”憑藉先進的導航系統和智慧感應技術,實現了釐米級的作業精度。
為解決“無人種地”問題,2023年8月,臨沂沂河新區成立了相公街道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聯合社自成立以來,託管土地1萬餘畝。“今年投資4000萬元,建設了無人農場智慧控制中心和100畝無人農場示範基地。”臨沂沂河新區管委會副主任、黨工委委員陳磊介紹,目前,該項目服務於沙蘭農場及周邊兩萬多畝的高標準農田全生産鏈智慧機械化生産,促進農業高效發展,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臨沂市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及聯合社作為深化綜合改革的重點任務,在此過程中,重視科技賦能,積極引入現代農業科技手段,優化農業生産流程,提高管理效率,促進農産品的品質提高和産量增加。同時,積極推動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及聯合社與科研機構、高校等深度合作,共同研發推廣新技術、新品種,以科技力量驅動農業産業升級。
“鏈”上發力 鋪就産業致富路
1個周完成徵地、1個月辦齊手續、6個月建成投産,總投資2.3億元的“食用菌全産業鏈項目”順利落戶臨沭縣臨沭街道,實現“當年招引、當年建成、當年投産、當年達效”。
“近年來,我們探索用工業化理念、産業化思維發展高效農業,敏銳捕捉到北方食用菌買得多産得少的市場現狀,精準招引了該項目。”臨沭街道黨工委書記伏海東介紹。走進項目車間,可以看到一列列井然有序的鹿茸菇瓶,撲面而來的是清新的蘑菇香氣。項目採用“企業+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農戶”的共富模式,利用閒置宅基地建移動菇房,輻射帶動臨沭街道及蛟龍鎮10個村600戶村民增收,形成從種到收的全産業鏈閉環。此外,項目推行“秸稈—菌包—菌渣—有機肥”循環模式,年回收農業廢料3萬噸,加工菌包3600萬個,同時利用菌渣生産有機肥,將附加值提升至255元每噸,實現資源循環利用。
此外,位於臨沂沂河新區的山東牛佰仕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新型乳製品生産項目以及蒙陰縣高純度肝素鈉提取項目,均實現了“當年簽約、當年投産、當年見效”。這些項目不僅科技含量高,而且産值效益顯著,為地方財稅收入注入了強勁動力。
落後村蝶變 “百千工程”成效顯著
柏油馬路平直穿村而過,房屋錯落有致,家家門前美觀整潔。然而前些年,位於羅莊區羅莊街道的朱張橋西北村還是遠近聞名的落後村,工業枯竭、企業改制、産能轉換等多重壓力讓這裡失去了往日的輝煌。
“我們以‘百千工程’為契機,對村莊進行了整體改造。”羅莊區羅莊街道黨工委書記石曉峰介紹,全街道被劃分為四個片區,並成立片區聯合黨委推進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計投入資金超過4000萬元,主要用於實施道路硬化、弱電下地、美在農家等民生實事。
除了改善環境,羅莊街道還運用工業思維興産業,推動鄉村振興向縱深發展。他們成立了共富公司,興辦了共富工坊,發展了共富産業園,這些舉措不僅解決了村民的就業問題,還增加了村集體的收入。其中,共富工坊已發展10處,幫助200多名農村家庭婦女在家門口就業。
朱張橋西北村的蛻變只是臨沂實施“百千工程”的一個縮影。隨著“百千工程”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村莊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大眾新聞記者 杜輝升 劉元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