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山東頻道消息(記者 郭富瑩):東昌葫蘆雕刻是山東省聊城市極具特色的傳統美術工藝,于2008年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近年來,聊城市緊緊抓住培育葫蘆特色産業這一關鍵,通過深入挖掘葫蘆文化資源,積極推動産業全鏈條升級,為産業發展翻開了嶄新的篇章。
盤“活”資源優勢 傳承“福祿”文化
東昌府區位於黃河下游的魯西平原,擁有充足的水源、獨特的土壤、適宜的氣候環境,盛産的葫蘆表面光潔、潤滑、色澤優雅,肉質肥厚,非常適宜進行雕刻加工。東昌府區被命名為中國雕刻葫蘆藝術之鄉。當地葫蘆雕刻在宋代就已流行,明清時,得益於京杭大運河漕運發達,雕刻葫蘆成為運河兩岸農家生産的重要商品。
葫蘆展品 供圖 聊城市委宣傳部
從普通農産品到精美手工藝品,葫蘆文化在歲月長河中綿延不絕。葫蘆音似“福祿”,自古以來就寓意著吉祥如意。東昌葫蘆雕刻用料考究,刻工純熟,線條流暢,圖案豐富,製作精良,呈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這種葫蘆雕刻工藝將典雅的造型技巧與寫實手法相結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藝術體系,其雕刻技藝代代相沿不絕。
燃 “旺” 葫蘆文化 推動産業振興
東昌雕刻葫蘆用途廣泛,既可作日常器具、祭祀用品,又可作工藝品、生活飾品,還可入藥食用。目前,東昌府區葫蘆種植戶4500余戶,加工經營戶1500余戶,種植葫蘆品種30余種,種植面積達到1.3萬畝,並在陜西、山西等地建立了種植基地,年綜合效益達16億元,葫蘆銷售額佔全國市場份額的75%,産品遠銷日本、韓國、美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買天下葫蘆、賣天下葫蘆”的集散效應日益凸顯。
市民在葫蘆文化藝術節上挑選葫蘆 供圖 聊城市委宣傳部
葫蘆作為“土特産”,已然成為聊城市文旅産業發展的有力引擎。近年來,聊城市以葫蘆産業促進文旅産業發展,傾力打造“東昌葫蘆”文化品牌,推動産業發展,已成功舉辦十六屆葫蘆文化藝術節,影響範圍覆蓋全國17個省、30多個地市,參展商2000余戶,交易額1.2億元。此外,為了深挖葫蘆文化內涵與文旅價值,聊城市打造了“文博手造·一脈相承”“繁森精神耀東昌”等特色鮮明的旅遊路線,該路線入選山東省全域旅遊示範區,近三年來,累計接待遊客3000萬人次,綜合收入超12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