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聊城臨清市地處黃河下游故道,現存古桑樹群樹齡高、面積大,桑樹總量達2萬餘株,其中500年以上的古桑樹1200余棵,最為古老的樹齡1200年以上,是天然的桑黃優質菌種庫,入選了全國第七批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名錄。
桑黃菌通常生長于桑屬植物上,具有緩解疼痛、食欲不振、體重減輕及疲勞倦怠的特性。為了推動桑黃産業發展,臨清以古桑園為依託,設立了黃河故道桑黃種質資源保護區,對於轄區內2540畝古桑樹群進行保護性開發,建立了天然的桑黃優質菌種庫,培育出“故道桑黃金1號”“故道桑黃金2號”兩個品種。
臨清桑黃産業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産模式,依託省級龍頭企業臨清清源正本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先鋒農産品合作社、福鑫家庭農場、聚鳴種植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帶動2000余個種植戶增收致富,並加快形成以桑黃為拳頭産品,金耳、槐耳、靈芝、冬蟲夏草及朱紅酸菌等珍稀菌類為輔的精深加工産品線,將臨清打造成我國食藥同源菌類生産、加工大市。
桑黃菌培育基地 供圖 聊城市委宣傳部
桑黃加工産品線 供圖 聊城市委宣傳部
臨清始終堅持把鄉村産業發展的落腳點放到促進農民增收上,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示範帶動作用,把桑黃産業培育成富民産業。臨清實行基地集中種植和農戶分戶種植桑黃,企業回購、加工和銷售,帶動周邊群眾發展桑黃人工栽培,同時探索了桑黃和羊肚菌“雙菌”輪作模式,讓群眾在家門口增收致富。
為了進一步培育臨清桑黃品牌,聊城市將繼續大力發展桑黃文化,堅持大産業、新旅遊同步培育。聊城市把打響桑黃品牌與發展文旅産業有機融合,探索“文化+産業”模式,深入挖掘桑黃文化資源,改造提升省級黃河故道地質森林公園,建設桑黃健康文旅酒店、中國桑黃博物館,致力於打響“秦漢古河道、明清葚果園”文化名片,吸引遊客走近桑黃産業、感受“聊城新三寶”魅力。(文 宋雯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