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城因路展 業由路興
每個星期一早上7點34分,北京機科國創輕量化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德州分公司員工寧樹林會準時在北京南站乘坐G1061前往德州東站,一個半小時到達,10點前準時到達位於德州市德城區的工作崗位。“打高鐵”上班,對於寧樹林來説,已經習以為常。寧樹林就職的公司2019年5月落戶德城區,他們團隊裏的多數高端人才都是從北京來到德州從事全職工作。這些公司能落戶德州,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看中了德州的區位交通優勢。
德州素有“九達天衢”美譽,從運河時代到鐵路時代,再到高速公路時代、高鐵時代,德州的交通樞紐優勢不斷凸顯。“30年前德州設立地級市時,德州市境內有鐵路營業線兩條,營業里程為118.06公里。區域內只有京滬鐵路和石德鐵路,從德州去北京至少5個小時。如今,德州境內有7條鐵路線,營業里程為416.75公里,其中高鐵總里程達196.51公里,鐵路營業里程是30年前的3.5倍還多。”德州市交通運輸局鐵路機場水運科科長李琰介紹,隨著國家鐵路網不斷完善,京滬鐵路、京滬高鐵、石濟客專、石德鐵路、德大鐵路、邯濟鐵路和濟鄭高鐵等7條鐵路幹線在德州交會,從德州乘火車出發,可通達全國24個省份的150座市級以上城市。其中,從德州駛往京津冀地區的列車線路超過120列。
城因路展,業由路興。德州把交通區位優勢轉化成經濟發展優勢,産業成鏈集聚,600多名“假日專家”在德州創新創業。
高速路網鋪就了城市發展“快車道”。繼2023年濟南繞城高速西環段全線通車後,11月8日,濟南繞城高速北環段項目建成通車,這是山東省高速公路網“九縱五橫一環七射多連”中“橫二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德州全面融入省會經濟圈、進一步完善高速公路網佈局起到重要支撐作用,讓德州與省會的聯繫更加緊密、合作更加深入、支撐更加有力。今年,德州境內有濟南繞城高速公路二環線北環段、濟南至寧津、臨武、德鄆等7個在建高速項目,在建數量和規模均為德州歷史之最,交通基礎設施年度投資持續保持百億元規模以上。
每天清晨,德州錦繡川綠道都會迎來成批的騎行者。“這條道路寬闊平坦,沿途都是美景,越騎越起勁,愜意極了。”騎行愛好者劉傑説。從泥土路到碎石路,再到水泥路、柏油路;從當初的斷頭路到如今筆直寬闊、四通八達的公路。這條路一變再變,越變越好走,越變越好看。
1994年底時,德州縣鄉公路油路里程剛超過2000公里;到2000年底,全市縣鄉公路油路里程也才2590.3公里。2003年德州在全省率先啟動“村村通公路”,完成農村公路改造項目1400多個,改造農村公路13000公里,建設大中橋梁300多座,新增農村公路里程佔全省的六分之一,德州農村公路實現跨越式發展,服務水準和建設標準均大幅提升,總里程約達1994年的10倍。“今年南街道路又進行了維修拓寬,旁邊就是市鎮主幹道禹王路和文教路,平時賣個菜更方便了。”禹城市辛店鎮群眾楊延志説。
如今,德州以高速公路為主骨架、普通國省幹線公路為骨幹、農村公路為脈絡的公路網絡基本形成;“三縱四橫”鐵路網使得從德州出發半小時入濟、1小時進京、4.5小時抵滬;已建成德上高速、濟南繞城二環線西環、京臺高速、京滬高速、濱德高速、青銀高速、濟聊高速在內的“四縱三橫”高速公路網,通車里程達569.3公里;建成“四縱四橫”普通國省幹線主公路網,通車里程1121公里,是全省首個消除普通國省幹線次差路的城市,路況指標躍居全省第二;全市農村公路通車里程20086.4公里,公路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193.9公里,區域內全面實現“縣縣通高速、村村通油路、戶戶硬化路”和村村通客車,安全、便捷、經濟、高效的交通運輸成為德州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支撐。(大眾日報記者 賀瑩瑩 通訊員 王彬 王光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