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已過,大田寂靜,萬物蟄伏。在濰坊的冬暖式大棚裏,卻是一片生機盎然。農民脫下厚外套,熟練地用手機或智慧終端進行棚間透風、施肥自動管控等操作。
在壽光,丹河設施蔬菜標準化生産示範園內,智慧物聯平臺成了園區的“千里眼”和“順風耳”,無人機噴藥、自動放風水肥一體化等現代物聯設備不僅降本增效,還在快速改變著農業的産業模式。得益於“數字+”,立體栽培、無土栽培、椰糠栽培等30多種新模式和大棚滴灌、臭氧抑菌等300多項國內外新技術在這裡應用。
昌邑濰水苗木果蔬種植基地內的草莓生長,只需在操作面板上按下按鈕,栽培架便會根據指令精準地調整高度,根據不同的日照角度和時間,靈活地移動草莓植株的位置,讓草莓最大限度上享受全方位的日光浴。據基地技術員王秋玲介紹,基地引入荷蘭豪根道智控系統,利用精準環境控制技術,可通過手機“一鍵”實現灌溉的精準定量、溫度的精細調控以及光照的最佳匹配。
濰坊是全省三個智慧農業試驗區之一,這裡正積極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智慧農業。“我們正準確把握智慧農業發展的內涵外延、戰略定位和落地路徑,切實把智慧農業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大事要事來抓。”濰坊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市畜牧業發展中心主任展世祥説,濰坊以智慧農業規劃編制、“區塊鏈+農業”試點拓展、智慧農業示範基地水準提升、三農智慧大腦深化應用為重點,不斷探索總結農業各領域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助推農業強市建設。
近日,濰坊市在全市範圍內培育100個智慧農業示範基地,並經縣市區推薦、實地查驗、專家評審,按照數字化基礎條件好、經營實力強、示範帶動廣的評審原則,將濰坊綠野農機專業合作社等20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重點培育對象。
此前,濰坊已公佈兩批智慧農業典型應用場景,介紹這些場景圍繞“耕、種、管、收”各個環節進行的數字化改造,推廣進一步挖掘增産潛力的方法,不僅展示了智慧農業的豐碩成果,還為加快數字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推廣應用提供了範例。比如,青州南小王村合作社提供了設施蔬菜“平民版”數字化解決方案,建設50個數字化智慧大棚,全部配備物聯網設備,實現每個大棚降低人工成本5萬元,節水節肥2.5萬元,蔬菜産量提高15%。
目前,在應用場景培育方面,濰坊圍繞農業農村十大領域,佈局培育150個數字農業農村應用場景。在示範建設方面,根據三年提升行動方案安排,到2026年共培育200個智慧農業示範基地和60個數字鄉村示範點;濰坊6個縣市區承擔國家級“區塊鏈+蔬菜”創新應用試點;濰坊與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簽訂了智慧農業發展框架協議,啟動了濰坊市智慧農業規劃編制工作。平臺建設方面,完成了濰坊三農智慧大腦階段性建設,構建了8個農業AI模型、13個智慧分析及展示系統、5個業務應用系統,治理數據資源240余類、匯聚數據2500萬餘條,構建起全市智慧農業數據匯聚分析底座。
今年前三季度,濰坊農業生産發展成效明顯,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産值1037.3億元,可比價增速4.5%,總量位居全省第一,增幅位居全省第二,實現了高基數下的快速增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各類農業産業園區積極引入高新技術,智慧化、精準化的農業管理設備,讓農業生産變得更加科學、高效。( 大眾日報記者 王佳聲 張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