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青島市城陽區近三年回遷社區36個,2.5萬戶居民搬進新房 老房子煥新,安居更樂居
11月18日,青島市城陽區紅島街道高家社區安置房項目正在加緊建設。“這個項目共建設32個樓座,2123套房,總建築面積達30多萬平方米。目前,主體已全部完成建設,正在進行景觀施工,計劃年底完工。”青島紅建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項目現場負責人趙傑説。
2022年,青島市啟動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舊城舊村改造建設是重點任務之一。城陽區將保障群眾回遷作為首要任務,攻堅行動啟動當年,城陽區實施舊改項目67個,實現完工並回遷15個,8609戶居民搬遷新居,回遷社區數量及居民戶數位居青島市第一。
與高家社區相隔不遠的寧家社區就是當年回遷的社區之一。“我們社區的老房子,最早的建於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最晚的也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房屋老舊。居住環境也不好,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下大雨還會出現灌水的情況。”寧家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寧維厚説。
2022年,23棟新樓座拔地而起,採用桂花係建築風格,經典的三段式立面構圖,樓頂採用復古的尖頂形式。5月,寧家社區啟動回遷,808戶居民搬進了新家。
“社區採用人車分流形式,設計了運動廣場、農貿市場等配套設施,我們也告別了煤爐子,用上了清潔取暖的方式。”寧家社區居民寧允學説。
“房子好不好,設計很重要。”城陽區回遷安置區在建設前期規劃階段,聘請至少3家以上全國排名靠前、資質等級高的設計單位,分別出具方案進行評選競標。
“同時,我們還創新建立設計方案説明會和現場公示制度,將居民對安置房位置、戶型設計的訴求,作為評選和規劃重要依據,真正將選擇權交給居民。”城陽區住房和城市建設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楊建軍介紹。
10月18日,夏莊街道東宅子頭社區抓鬮分房,涉及居民921戶。“我們基於居民原有房屋面積,充分徵求居民對安置房戶型、面積、結構等方面的意見建議,科學設計了5種安置戶型,力求每戶都能挑選到稱心如意的房子。”社區第一書記于鳳英説。
回遷房的建築品質如何保障?“我們通過信用等級加分等措施,確保信譽好、實力強的央企國企作為施工總承包,選擇有一定建築經驗的街道幹部、社區黨員、居民代表組成品質監督小組,對關鍵材料、設備全程跟蹤監督。”城陽區住房和城市建設管理局黨組成員、副處級領導幹部杜秀東告訴記者,同時,創新施工工藝展示、設備材料封樣、樣板先行“三項”制度,把施工現場“曝光”給居民,做到“房子好不好,居民把關説了算”。
堅持把驗收權交給居民,創新實施“居民參與分戶驗收,品質監督小組全程參與”等形式,監督規範驗收行為、提高工程驗收品質,實現群眾分戶驗收全覆蓋。
“安居”是基礎,“樂居”是追求,上馬街道朝陽社區是青島市第一批享受直飲水入戶的舊改社區。“管道直飲水就是方便。”社區居民牟仁英説,“之前喝純凈水需要自己在外面訂,或者在家裏安裝家用凈水器,搬水換芯都麻煩,現在有了直飲水管道,打開水龍頭就能喝上純凈水。”
朝陽社區通過安裝直飲水設備,採用納米級多重過濾系統、獨立循環管網雙重殺菌等高端標準,在社區內設置了獨立的直飲水系統,讓整個社區實現了直飲水入戶。
直飲水入戶是城陽區完善回遷社區配套設施建設的創新探索。為了讓居民“樂居”,城陽區堅持“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交付”的工作思路,力爭安置房周邊教育、醫療、商業、社區服務、居家養老等配套實現“同頻共振”。
針對安置房小區物業管理難題,城陽區創新引入商品房物業管理模式,實施“社區+物業公司”模式。堅持一手選聘一流的物業服務企業,一手發揮村民自治優勢,大力提升安置房社區物業服務和管理水準,確保舊改安置小區更加宜居。
三年攻堅行動以來,城陽區已回遷社區36個,建設安置房5萬餘套,涉及居民2.5萬戶。到2024年底,回遷社區預計達42個,平均每年回遷14個,共計10萬名居民喬遷新居。(大眾日報記者 楊國勝 張忠德 通訊員 徐婷 孟燕妮)